阿特新闻

耿建翌——提前离场

时间:2023年04月21日 作者:蒯乐昊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耿建翌 《存在的证明》 1998 摄影装置:放大的证件照、证件原件,共 7 张,每张 140cm×101cm 图 / 香格纳画廊和私人收藏者提供
 
 
▲耿建翌 《穿衣的一个七拍》 1991 复印图片拼贴、木板 122cm×147cm 图 / 管艺当代文献馆
 
 
▲耿建翌 《打扫一间与己无关的房间》 1988 行为、黑白照片 图 / 私人收藏
 
 
 
▲耿建翌 《五号楼》 局部 1990 行为、黑白照片 图 / 私人收藏
 
 
按凯伦·史密斯的解读,在老耿的所有作品中,有两大母题是他最为关注的:一是“权力”,二是“标准”。
 
权力是如何规范了我们的生活?什么是标准?到底谁能制定标准?凯伦·史密斯说,在老耿的作品里面,她能够看到一个军人家庭孩子从小所感受到的那种制约和恐惧感,这种恐惧,可能来自父辈过度的保护,可能来自之前一个大时代的碾压,也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规范。老耿并不是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样的部队大院子弟。在凯伦这个异文化的他者眼中,姜文电影里那些首都大院子弟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但老耿并非如此。
 
老耿来自河南,他的父亲是一名政委,行伍中的知识分子,这也解释了老耿许多精神气质的来源,他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挺拔,是源自军人家庭的,与此同时,他也保持了内敛多思的习惯。这是他们这一代老浙美人身上常见的特质:博学,雄辩,耽于哲思。老耿的学生大多惊讶于他庞杂的阅读量,他也常常把自己读完的书顺手送给学生。
 
展厅里,老耿“池”社时期的作品至今看来仍不过时,他做了大量的艺术行为,比如在密林中用白纸剪出许多正在打太极的人影、用一层层的报纸把自己包裹成窒息的木乃伊并模拟成国王和王后、认真打扫一间与自己完全无关的房子,等等。
 
艺术研究者凯伦·史密斯在1995年与耿建翌相识,马上对老耿的艺术项目产生了兴趣。当时老耿正在筹划《以45度作为理由》的展览,“我在北京看到的大多数是画家,突然来一个人是在做观念的艺术,我觉得好有意思。”凯伦联系了伦敦的《艺术月刊》杂志(Art Monthly),告诉他们,她想写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另外一种声音。
 
《艺术月刊》同意了凯伦的选题。“1993年中国开始有第一批艺术家去了威尼斯双年展,外国人刚刚开始了解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但都局限在架上绘画,完全是围绕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的。老耿的观念艺术跟他们很不一样。”凯伦很快写出了这篇文章,刊登在《艺术月刊》上,标题是“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