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李逸之:受箭与剔肉的往昔

时间:2023年03月06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你好,西藏
 
 
当李逸之把遥远的喜马拉雅的古典视觉传统移植到他的石面上,就产生了表达语境输出的差异性,高原的古代修行者由修而绘,表现神界场景,却切切实实的回归以人为本,以人的形象美态表现神境圆满之境,由此成就观想者的入定途径,由此造成的一种客观事实,即非信徒者临近观察,亦能为之感动莫名,甚至生膜拜意。而李逸之作为佛教文化繁荣后的千年后的一位作者,并没有宗教修行上的精神体验,从1996年开始的西藏腹地考察生涯,带给他不一样的体验古典文化的感受,那些寺院遗址仍旧在高原深山里静静的安度时光,李逸之有长期居住其中的经历,慢慢的观察壁画,慢慢的观察雕塑,慢慢的无声交流,重复古人度过的白天黑夜。二十多年来李逸之把考察中对新发现的艺术品遗留物的研究补充到当代西藏艺术史研究有所贡献,尤其对遥远的西藏西部的艺术史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察体验。事实上一次次回到繁华、喧嚣的北京,李逸之开始用刻篆刻的刀具谋划消费在山中的视觉体验,将长年在西藏体会到的古典视觉意味在石面绘就,辅之娴熟的用刀技艺,层层展开,李逸之陶醉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隔时空再现那股曾让他敬畏古典气息,而始作俑者却是位非藏族,却保持着高原情感,为莫名的感动而来。李逸之无意中给自己打通了一个表述的通道,杂陈朴素情感,最初由高原腹地机缘巧合的投射他灵魂深处,李逸之接手回馈出来,把历史的一个断了线的风筝重新连接上,就风放飞,此时李逸之成为绳子的一部分,风筝翻飞,此时李逸之愿意起到链接作用。随之而来的尴尬是这种直接源自喜马拉雅区域的文化形式与中原传统习惯有所差别,在骄傲的平原地区陷入误读和低估,与李逸之的不阐述立场形成视野上的反差,风筝在高空摇曳生姿,不在人群视野。
 
 
剔肉记系列  2019  石质  16cm
 
 
李逸之不止于此,以喜马拉雅式视觉传统做当代化的表达,是这位历经西藏传统文化者下意识的自我觉醒,复苏传统语言去传达这个时代的复杂情感,依旧成为一种新的可能,借佛隐喻,借佛言说,甚至舍佛,无非一场重新版本的本生经变,言说的无非还是是人本身的问题。以《剔肉记系列》为例,剔刀去皮切肉,与时间这部永不停歇的氧化机器一样,把生命起始到消亡的过程中的一幕幕直接铺陈,尽管这种灵感或是启发来自于高原西藏密宗的隐喻符号,李逸之显然为之触动,在文本转换图式上悄无声息的混淆古今,观音神像或半肉半骨,或断肢拄拐,或五脏裸露,等等,而表情从容平静,而远方塔影婆娑,而半空飘云移挪,一切没有停止的自然发生着。
 
 
剔肉记系列  2018  石质  22x13cm
 
剔肉记系列  2018  石质  11x22cm
 
 
从《剔肉记系列》、《受箭系列》、《行方便系列》、《镜系列》到《折腰系列》、《刺血计划》等等,李逸之不断尝试对世界背景下的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的思考和阐述。
 
 
逃系列  2021  石质  12x19cm
 
 
逃系列  2021  石质  11x23cm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