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李逸之:受箭与剔肉的往昔

时间:2023年03月06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李逸之在2018年,也就是在他四十四岁时放弃篆刻家的创作,在此之前他有与众不同的特殊经历,即长期在西域和雪域的生活经历,二者相加超过三十五年,其余的时间分别在常州和北京两地。这也注定了李逸之生命的独特气息。

 
滚印(cylinder  seals)系列  2018  直径5.2cm  黑泥印拓三种
 
 
1996年李逸之第一次由青藏线去往西藏腹地,并不是莽撞而行,据他说,连续去五、六年后才意识到对那些古寺壁画开始有了初步的认知,并且从此一发不可收,后来把视线落实到与世隔绝的西藏最西部地区古格故地,那时那里几乎不通路,国内还罕有人往,李逸之每年有半年的时间耗在这片高原深山里,在与印度接壤的无人区寻访早已消亡的古寺遗址,十多年后这里才通上电,期间吃过多少苦,只有他知道,衣食住行的艰难,李逸之特别能忍受煎熬,他说那时候已经不习惯在山里带上手机,有电有信号后就感觉与古人渐行渐远了,之前的岁月都是与阳光、与风同行,跟古人、跟自己对话,通了电,就是一种精神分水岭。
 
 
滚印(cylinder  seals)系列  2018  石质  16x1.4cm
 
 
二十年后,李逸之把他在西藏艺术田野考察的成果出版,填补了西藏学界的空白,他说是给他的两个偶像的致敬,瑞典的斯文赫定先生和意大利的图齐先生,一百年前这二人都曾经涉及古格地区,前者是发现新疆楼兰古国的西域研究先驱,后者是西藏考古的早期泰斗,二十年前此两人一直是李逸之的精神偶像,李逸之视野如斯,也注定了他的非凡之路。
 
 
五脏六腑系列  2021  石质  18x15cm
 
 
五脏六腑系列  2021  石质  15x15cm
 
 
李逸之有从事篆刻的经历,风格样式多变,以恣肆跌宕见长。由于长期从事研究西藏艺术史的优势,将喜马拉雅样式的佛造像艺术移入石上,成为一种创作自觉,而对于李逸之来说是信手拈来的转化。  2018年李逸之决定结束文字篆刻的创作,也是在这一年,他以一批滚印创作来告别自己的篆刻生涯,其中就有那些著名的球型滚印,前无古人的球型滚印,可以任意方向滚动的印,滋生章法无控的空间景象,甚至摒弃泥土,以水、以空气作为语言媒介,严格的说已经是一件真正意义上印文化的当代艺术,这是从喜马拉雅向西的视野,向印文化发祥地两河流域的致敬,石头与空气相互挤压摩擦,仿佛星球掠过头顶,气脉震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期间,惊到观者下巴一时忘合。
 
 
菩萨三尊  2018  石质  15x24cm
 
 
三头六臂金刚  2017  石质  10x10cm
 
 
正是研究西藏艺术史的经历背景,使得李逸之视野跳出地域文化的局限,思考愈加宽泛,直接实现自我视角成长。2018年后的李逸之以喜马拉雅艺术元素做当代的表达来给自己未来设定方向,对表达可能性的探究一如既往。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他在刀下隐藏的伏笔,佛像背过身去,或视线移向左右,不再正视世人,或忍受伤害,或长出锐刺,或折曲肉身,或解衣方便种种,暗藏深意,译解当下,生命的问题自释迦后从未离开,李逸之说,他还是想继续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一种自我解脱,走向更大自由。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