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廖雯:我以艺术的方式关注人的“存在”,并不执着于“策展人”的身份

时间:2021年04月27日 作者:郝科 来源:U add ART

当社会的规范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资本成为当家爹妈,网络以大数据控制和抹杀了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异性,普通个体的生存意义和价值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当所有人都要靠一张纸或一组数据去标明你所有性能的时候,人和机器人之间还有差别吗?失去了自我“存在感”的个体还是“活人”吗?
 
 


《存在》展览现场

 

U+ART:您认为在当代策展人的身份和工作,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有什么区别吗?

廖雯:在我最初做展览的时候,并不知道有“策展人”这个名词,只是单纯地把我想表达的观念、发现的新现象等等,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所说“策展人”和“批评家”概念,是从西方的当代艺术系统中借鉴来的。
 
 


《经历了疫情的我》,王钰清,2020,丝质刺绣挂片,220x250x60cm

 

在国际上,当代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有其专门的定位和工作方式。简单地说,面对的是鲜活的艺术作品,对鲜活的艺术现象保持敏感,在自身的文化处境和社会关系中,发现新作品以及由其代表的新现象,并确认它们的艺术价值。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内,批评家和策划人往往是同一身份的,因为展览方式是当代艺术批评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这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家和史论家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区别。

 


《逻辑必须照料自身》,洪磊,2020,影像,尺寸可变

 

在国内,“策展人”这个名词现在已经被严重污染了,很多“策展人”名下做的事情完全与当代艺术策划人的工作方式无关,我平时不愿意提自己是一个“策展人”也是这个因故。然而众曲不容直,我只能保持自己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而并不执着于所谓“策展人”的身份。

 


《五供》,张伟,2018,50x50x110cm/件,共5件

 


《病房》,熊文韵

 

策展人

 

 

廖雯,当代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女性艺术研究者。

1961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年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编辑、记者,1993年开始作为当代艺术批评家和独立策划人活动至今。

与栗宪庭共同创办《艺术潮流》(1991),策划《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1993),《跨世纪彩虹》(1999)等展览。

独立策划《女性方式》(1995)、《性殇》(2005)《花非花》(2006)《娱乐不死》(2009),《心纠手结》(2009),《心血匠器》(2010),《春寒》(2011),《占地一平方米》(2013),《新写生运动)(2014),《假园》(2016),《极限自由》(2016)等专题展览和活动。

主要著述:《中青年艺术家百人传》(1991),《女性主义作为方式》(1997),《绿肥红瘦(2005),《不再有好女孩》(2000)。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