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廖雯:我以艺术的方式关注人的“存在”,并不执着于“策展人”的身份

时间:2021年04月27日 作者:郝科 来源:U add ART

思考方面,我的兴趣点不在新闻的各种取向,而在于疫情给人类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带来的重要的影响。全世界很多人都因为疫情,情愿或不情愿地改变了原有的生活方式,这种改变会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感觉状态,或紧张焦虑,或平静如常等等,我从中看到了疫情背后的种种差异性与可能性,艺术家对这些心理反应更为敏感,也会将其在一定程度反应在作品中。
 
 


张咏《尘入水底》展览现场

 

U+ART:“存在”的展陈空间设计很独特,除了“迷宫”和“隔离”的概念之外,您是否希望传达给观众更多的信息?

廖雯:展场是设计师们根据我设想的观展感觉,再加上他们个人的理解设计出来的。对我来说一个展览的呈现方式,把作品摆“好看”是最低标准。我近年来做的展览,是把布展作为展览理念的视觉加强和延伸设想进去的。

 


《存在》展览现场的“迷宫”入口

 

“存在”这个展览,我设想让观众有一种“进入式”的体验,类似“密室逃脱”的封闭和隔离的感觉。我选了14个艺术家,给每个艺术家隔离出一个独立的空间,每个空间只有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象征“隔离14天”将成为人类的文化记忆。观众进入每一个空间,只能看到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体验“被隔离”和“被迫观看”的状态。

 


《存在》展览现场

 

“山中天”的实际建筑空间曲折、零碎而又不闭合,展场设计师王闻在理解我策展理念的基础上,做了非常好的设计处理。

 


邓玉峰《永生》展览现场

 

首先,一层入口的位置,设计了一个很有形式感的迷宫结构,不完全阻断人流,却迫使观众必须放慢脚步,在半封闭的迷惑状态中寻找出口。二层空间最不闭合处,延续了迷宫的结构,将我设想的“被阻隔”的感觉,在半封闭的空间中实现了出来。我非常感谢王闻和她团队年轻人的创造性工作,为本次展览做出了很好的展陈效果。
 
 


张震宇《灰尘系列》展览现场

 

U+ART:这次展出作品的种类很丰富,您如何看待艺术观念和作品媒介之间的关系?

廖雯:对于艺术而言,“媒介”本身不是重点,个人感觉和观念的表达,从来不应该受到媒介形式的限制,当代艺术更是什么方式都可以用,关键在于艺术家所选择的语言方式,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贴近他(她)想表达的个人感觉。每一种媒介(其实我从来不用这个词),都有其自身在表现性上的长处和短板,也都会对应着其技术性,我很少说技术,不是技术可以忽略,而是艺术到了创作这个层面,应该超越技术本身。因为一件好的作品,是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各种媒介和空间的。中国艺术圈子有个误区,就是用媒介来区分作品的性质,其实媒介本身有技术属性,但没有意义属性。

 


《疼痛》,靳卫红,2020,中国宣纸、墨、中国画颜料料,146x744cm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