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尹秀珍:“应力”消退又增长

时间:2023年05月18日 作者:artnow 来源:artnow by Noblesse
 
展览的最后,是一处《天意》——能量的涌动与平静,生命的刻印与记录,到了最后,观众需要低下头来,才会在抬头那一刻看到“天意”,轻描淡写,又如神来之笔——一片流光返照的玻璃碎片卡在了墙上,尖口处停留着一只蚊子。那是“涟漪应力”的起点:“这是我最初做软化玻璃时,从第一块作品上流淌下来的玻璃中掉下来的碎片。当时我就觉得这片儿玻璃特别好看,就留着,也不知道留着要干嘛。我创造的这个空间是作为整个展览的核心,我一直特别慎重,反复地思考,但也是不知道要放什么,就一直空在那里。到最后我脑子里忽然亮了一下,觉得这碎片可以用。但在包装的过程中帮忙的人不小心压碎了玻璃的尖儿,我特别沮丧。到布展的最后,整个空间洁白纯净,我看到这只蚊子在洁白的台子上,用手没有轰走,它已经死了,但是很完整。当时我就感觉到这是天意的安排,我把这个玻璃碎片竖直呈现在正对矮门的墙上,把蚊子放在那个缺失了的尖上。光照射到玻璃上产生光的涟漪。这些并不是我刻意设计的,我选择了“天意”。当中有苦恼有失落,但最后一切都刚刚好。”
 
 
 
尹秀珍,天意,2021-2023  玻璃,蚊子
 
 
尹秀珍并不是第一次使用玻璃,早在1994年尹秀珍就使用现成的玻璃材料创作过作品,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单元“玻璃应力”上曾用玻璃工艺创作作品《思想的容器》,而这次的“退火”项目,从立项到开展历时5年,让尹秀珍得以深入而全面地接触玻璃的各项工艺,从学习、运用到挑战,在时间中投入,也在时间中沉淀,她不再拘泥于玻璃最后的审美形式,而是融汇于过程的展开。《108口气在上海玻璃博物馆》邀请了108位参与者留下“一口气”,变成108个参差百态的玻璃球器,与收集来的不同人穿过的衣服结合安置。为了让参与者的这“一口气”切切实实地留在里面,尹秀珍和工作人员前前后后试了好多次,这看似简单的操作对于玻璃来说其实是易碎的非常规操作。最后尹秀珍找到趁热封堵的方法,让人们的这口气与大气层共力。“我不是为了要留一个完满的形状在那里,当人们留下的‘一口气’——这口气与大气层外力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现在这个各异的形状——被人们穿过的不同衣服包裹在一个空间中时,那种力量感是更强烈的。”包括《大喇叭》与《潜喉》所呈现出的独特的“修真粉”,也是尹秀珍于玻璃材质中独创的颜色。“本来在玻璃的色标里没有这种颜色,那我就想试试,去不同的原料工厂与他们商议试制颜色,他们觉得量太少没办法试制,并告知说不可能做出来。我就用现有的原料自己配比试制,不断地失败,又不断地调整,最后试出来了,很兴奋。就把这一组颜色命名为‘修真粉’。而且这么大体积的作品,退火就退了四个月,工厂一开始不愿意做,觉得肯定会失败。但就算它裂开来我也是可以接受的,裂,是一种语言。最后我用金属钉把裂缝锔起来,像手术缝线,有了另一种力量的存在。”玻璃成形,需与“应力”相互制衡,但又在不受其束缚时,艺术的涟漪才慢慢展开。尹秀珍在展览中对玻璃提出新的语汇和表达方式,也在与玻璃“相互借力、相互较量”的关系中,将自己以艺术对生命的思考推进一步。
 
 
尹秀珍,大喇叭,2021-2023  铸造琉璃、金属
 
 
 
 
 
 
 
作为艺术家,尹秀珍的执着都落在了实在的部分。材料是实在,当下是实在,热爱是实在。就像吹入玻璃的那一口气,它不是概念,不是虚无,而是反复试炼后的生命痕迹。
 
 
尹秀珍以其旧衣物构成的装置作品为公众所熟悉,她一直在收集,一直在使用,包括在这次的“退火”项目。尹秀珍强调,那是人们穿过的衣服、用过的布料,和仅仅是衣服或布料相去甚远。所以在旁人看来,那或许是尹秀珍为了延续自己标志性的语言而重复的同一种材料,但在她眼里,这一堆衣服和那一堆衣服并不相同。“每一次,来自不同地方的不同的人穿过的衣服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生命经验会在衣服上留下痕迹和温度。我觉得这些衣物代表不同的社会属性、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时代等等,代表的是彼此不尽相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历史的迹象。所以在我这里,我肯定还没有厌倦。”
 
 
 
尹秀珍,武器,2003-2007
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07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除了收集的他人衣物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的水泥到2015年开始尝试的陶瓷,再到这次让她全情投入的玻璃,这些在流动和塑形中以变化回应变化的材料,也会在尹秀珍创作生涯中阶段性地出现。和其他艺术家将这类材料的审美或抽象特性发挥到极致不同,尹秀珍会为其注入实在的生命体验,带来模糊而亲近的质感,创造她独有的“经历美学”。比如《衣箱》《泥鞋》《温度》《酥油》等作品中,尹秀珍将水泥与穿过的衣服、布料、鞋子、酥油相结合;在“精神之器”系列中,陶瓷与布料、刀、镜子、尺子等相结合;这次在玻璃的创作中,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虽然尹秀珍不曾为自己的创作脉络中做过总结或规划,但相似的符号或命题总会在她不同的创作阶段里呼应出现,比如这次用玻璃创作过的《泪器》原来是尹秀珍于2016-2017年用陶瓷创作过的命题,那时候她以自己的眼睑压印在瓷泥上,留下自己的生命印记,如同自己完成了一场安静的修行,而这次她以玻璃制成《泪器》,成为“盛不满”的克莱因瓶,变成公共的冥想空间,邀请观众共同参与这情绪的流动。
 
 
尹秀珍,酥油鞋,1996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上图:尹秀珍,泪器系列001,2016   瓷、金,共108件
图片经佩斯画廊与艺术家惠允
 
下图:尹秀珍,泪器,2021-2023  灯工玻璃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