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从疯狂到冷静,绘画川军能否重新出发?

时间:2021年03月31日 作者:李天琪 来源:Hi艺术

也许是因为身处其中,艺术家对于市场的泡沫似乎更为敏感,早在2006年,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温度正一步步接近沸点的时候,艺术家张小涛就曾发出这样的疑问:“推动今天艺术的发展到底是泡沫市场,还是艺术内部的动力呢?艺术在今天如果还有意义的话,或许是我们对这个崩溃和迷狂时代的质疑和追问……但是有谁还在追问历史、现场、个人的心灵呢?艺术依然还有穿透时空的神奇力量吗?究竟当代艺术发生了什么?”15年后的今天,这样的质问仍显得振聋发聩。
 
 
 

沈娜 《天衢苍阙》350×750cm 布面油画 2010

 

 

历经潮流,各自归位

 

“来源有所属,方向无国界。历经潮流,各自归位”,这是艺术家钟飙对于“川军”艺术家的形容。如今再看这些于90年代、00年代出道的“新绘画”的一代,确实都有着不同的方向和归属。
 
有一些去了北京,有一些则留在重庆、成都,或者过着北京——成都的双城生活;有些是职业艺术家,有一些则成为了美院的教师(钟飙、熊莉钧、张小涛等),或者非盈利空间的创始人(杨述),但都还在画画;有些已经大刀阔斧地转变风格,有些人仍怀有割舍不掉的黄桷坪情结。
 


钟飙位于北京的工作室

 


赵能智位于北京的工作室

 

在市场方面,“60后”的“新绘画”艺术家们大多已经没有长期合作的画廊,个展频率有所减少,而年纪更小的“70后”艺术家如陈可、谢南星、李继开等则相对更为活跃,并且在一、二级市场上有着亮眼的表现。
 



陈可《碧波》 100×100cm 布面油画 2004

 


李继开 《小世界--沉睡与漂浮》 145×200cm 布面丙烯 2007

 


谢南星  ‍《电厂一 家人的日子(No.5)》布面粉笔、 亚克力 150×150cm 1995

 

“川军”不是一个学术化的词汇,也被一些人诟病“江湖气息重”,甚至有艺术家提到自己被称为“川军”时会产生些许反感,虽然不会刻意否认,但也绝不以“川军”自居。
 
的确,在艺术形式多样化、全球化、地域色彩日渐模糊的当下,“川军”这个词还有多大的意义?当年的集体辉煌和同频共振如今还存在吗?钟飙说:“回想当年的同频共振,更多是基于类似的生活环境、有限的信息来源和相通的认知系统。而现在一切都已经改变,同样是这拨人,面对的已是丰富的生活环境、无限的信息来源和迥异的认知系统,昔日的‘川军’除了有相同的起源,早已流向了各自的航道,建立起自身的系统”。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