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李小可:革新传统水墨以满求空“重表现”

时间:2013年07月23日 作者: 来源:羊城晚报

 

 

 

  《夏》

 

  李小可:

  1944年生于四川重庆,2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1962年应征入伍,1968-1977年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其间坚持美术宣传创作。李小可自1973年开始随父李可染学习山水。

  代表作有《藏迹》系列、《水墨家园》系列等。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7月19日在广东美术馆开幕,共展出画家近年创作的99幅作品,着重展现了北京、西藏、黄山的三个主题以及遍访大自然的大量写生作品。

  出现在羊城晚报记者面前的李小可,年已七旬却全无老态,中气十足,既有着北京人侃侃道来的健谈,又有着大师后人境界开阔的视野,并沉淀出历经各种险境后的淡然。画家的手上,还烙印着五月时在泰山写生晒伤脱皮的痕迹,他只笑着说,这些体验是人生当中最艰险也是最精彩难忘的。“一生真的很短,没有明天,没有以后,不能放过自己,从今天就要抓紧。”

  探 险

  三十余次去西藏四上喜马拉雅山

  李小可曾到达黄河、长江的源头以及青海、西藏等地进行采风,这对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和个人体悟都有深远影响。1988年,因为一个机缘巧合,摄影家郑云峰来拜访李可染先生,说自己要到黄河源头去摄影和写生,请老人家书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并交他刻成碑带到那儿去,同时也邀李小可一同前往。李小可虽然当时并没有类似的经历,但一是因为觉得黄河源头是海拔很高的极地,是人生的一大挑战,另一个原因是认为对艺术创作来讲,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就必须对生活和自然有特殊的感受,因此欣然应允了。

  回忆起前往长江、黄河源头的藏区,在高寒、高海拔的雪山和冰川中徒步的经历,李小可形容那就像是在月球的探险,周遭一点人烟都没有,是连牦牛都不愿意行走的艰难路途。他们在徒步过程中曾遭遇过暴风雪,一夜间将驮运所有行李的牦牛都吹散了,因此还花上很多功夫寻回牦牛。他也曾在行程中感冒咯血,若恶化成肺气肿则有生命危险,但是距离就医的地方还有几天的路途,因此他不断地嗅闻那里土壤里带来的地气,希望适应环境、以坚强来战胜疾病。

  在藏区极地,李小可看到了一望无际、纯净的、没有被打扰的雪山和冰川,让他感觉到了自己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体会到自己与牦牛、动物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再过分自我膨胀。而在李小可的形容下,这种特殊环境所铸造的人和文化,带有一种现代社会所缺乏的真切感和触摸感,充满和自然环境抗衡的力量,给人一种震撼。

  此后,李小可先后前往西藏三十余次,去过喜马拉雅山四次,最近的一次是今年的三月份。李小可说,震撼带来追溯感,“我在藏民身上看到人最本源的朴实的东西,那是一种超物质的追求。”他在2011年创作的版画《他们》,便是源于采风时在布达拉宫遇到的几十位朝圣者,从四川一路磕长头,历时六个月,历经两千多公里来到这里。他们多是年轻的牧民男女,身上带着一个像围裙似的磕头板,虽然长期在地上磨损已然有多处破洞,但他们有坚定的目光,表情充满着希望,给了李小可很大的震撼。

责任编辑:郭敬满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