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刘小东:改造二流子的系列作品

时间:2023年05月29日 作者:artnet新闻 来源:artnet资讯
 
1985年,大学二年级的刘小东与当时的同学、日后的妻子喻红一道,和中央美院的师生去陕北贾家沟下乡写生。“从云冈到西安到敦煌这条线,是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必游的一条线。当年去的延安和窑洞,既是我个人的历史,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部分。延安是革命圣地,也是中国‘土油画’圣地。这对我的成长有双重的重大影响。”
 
刘小东与陕北的渊源让他在2018和2021年再次回到贾家沟,重访那里的人事物。每次去,他都会带着当年的速写本,画的山依然还在,只是建筑不同了,而画的人大多已经离开。原本他想要多画一些人物,但村里的人或是进城或是过世了,只有少数的老人留下。
 
 
刘小东在1985年前往陕北写生时的速写本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一晚,刘小东的朋友施谦为大家弹吉他唱歌,村里剩下的十几个老人都来了。大家唱起陕北老歌来,一位穿着红白条纹衣服的老者也振臂高歌。这一幕被画进了作品《吼声》中,原本在唱歌的老者看起来更像在呼喊什么口号,而刘小东的助手则以“二流子”的形象出现在画面中,场景从对酒当歌变为了斗争和“改造”,这也是整个系列中和王式廓的原作呼应最紧密的一张。“绘画是可以随意嫁接的,我表达唱歌也可以,但表达斗争似乎更像我们经历过的历史事件和记忆。我们都是在斗争中成长的,尤其是中国人,这个动作大家都很熟悉,这个肢体语言可能特别属于这个民族,我们一看这个动作就知道在干嘛。”
 
 
 
《改造二流子》纪录片(静帧),2023年,由杨波执导,图片由杨波和里森画廊提供
 
 
刘小东,《吼声》,2021,布面油画,250 x 300 cm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这幅作品完美地将历史与现实编排在一起。背景的窑洞让人联想起文艺作品中对革命根据地的描绘。40年代大生产运动时期,这里人人都必须热情地投入劳动生产中,绝不容许懒散的二流子存在。因“陕北的好江南”而出名的南泥湾也是在这期间被开垦的。如今,随着乡村老龄化,很多以前的耕地已经退耕还林。而村里的老人们也不再有二流子要批斗,因为村里已没有什么年轻人。
 
如果说,曾经的“二流子”体现的是思想作风问题,如今的二流子可能更多是阶级问题。《吼声》在对现实抱以敬意的同时,对现实进行梳理和重组,将今天的矛盾和昨天的历史交织在一起。
 
 
 
刘小东,《梨树后的贾家沟》,2022,纸上丙烯,26 x 36 cm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刘小东,《窑洞》,2021,纸上丙烯,27.9 x 35.6 cm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刘小东的绘画融合了现实主义的诚恳与欧洲历史画的巧思经营,呈现出当下社会复杂的情感和生存状态。在贾家沟,艺术家见证了自己青春的远去和生命的易逝,而在延河边的二流子们那里,他又看到了新一代人的生猛与可爱。刘小东通过画笔对他们进行“改造”,将个人与历史的记忆转换为笔触,在指涉社会历史的同时,透露出一丝个人情怀,隐约带着长辈特有的关怀与豁达。
 
 
 
刘小东,《后面的孩子》,2022,布面油画,150 x 140 cm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
 
 
 
通过日记、素描、纪录片以及一系列纸上与架上作品,刘小东将一个故事以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讲述给观众,而这也成为了他近几年主要的创作与展览方式。例如,2017年,刘小东在林冠基金的邀请和赞助下前往格陵兰岛进行写生创作,还拜访了一所位于北极圈的孤儿院;2020年,他又前往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写生。这些经历被记录在杨波导演的短片《北极圈的孤儿院》与《边境》中。此次陕北项目,杨波也拍摄了纪录片《改造二流子》。
 
 
 
 
 
刘小东个展“改造二流子”,里森画廊,纽约,2023年5月4日至6月10日 © 刘小东,图片由里森画廊提供,由Mark Waldhauser拍摄
 
 
片中,当刘小东在2021年回到三年前少年们拍照的山坡时,那里已经架满了通信基站,彼时的风景已经不见。似乎,城市的改造速度比二流子的改造速度要快得多。采访中,当被问及如何看待中国高速的城市化与剧烈的社会变迁现象时,刘小东说:“我希望时间过得慢一点,所有的变化慢一点。这是我的个人看法。当然,国家的决策者可能有另一番打算。我这个人比较保守,既接受新事物,又对旧事物保留一种怀念,总是在这两极中奔波。我想我就是这样的人吧,在钟摆的两头,顾头不顾尾地一路小跑,跑到了60岁。”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