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双金奖的游戏规则何在

时间:2012年04月28日 作者: 来源: 收藏投资导刊

      第三届当代艺术“金棕榈+金酸莓”奖评委不再只关注上一年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而把视角放眼到艺术活动、艺术展览甚至是公众关注度较高的热点事件,比如提名“金酸莓”奖的就有“艺术长沙艺术家走红地毯事件”、“村上隆高校巡讲”和“范曾与郭庆祥案”。这样的转变,主办方或组委会在事前没有对公众作任何说明,在事后也没有相关的解释,那么,很多人就想要追问这个奖的初衷了,这个奖设置的宗旨是什么?它的评选标准是什么?评选规则又是什么?
      大家看到的情况却是评委们在个人微博上回应质疑者。本来,对于质疑者和反对者声音都应该从这个奖作为一个公共平台的角度进行选择性的回应,评委们在微博上回应质疑者,恰恰解构了这个奖的公共性,也解构了它自身可能的公信力,因为,奖项引发的争议变成了评委个人的视角、个人的选择和立场,“双金奖”本身变得无关痛痒。
      实际上,对于“双金奖”如何评选,评委之间也没有共同的评选标准,比如鲁明军在微博上对此次主办方公布的评选结果表格转发评论的一句话就是“表格有误导,应该将作者放到最后,甚至以备注的形式,因为评选的是作品,而不是艺术家。”同时评委朱小钧的“金棕榈”奖提名中有“刘伯骏 的《 十指禅机》”,我并不知道这和一个当代艺术奖的评选有什么关系?
      “双金奖”以批评家的身份提名,做一个批评类的公共奖项本身就有点轻率。对于每一届的提名和评选,批评家们如果只是在当天才组织讨论,简单的公布提名和评选理由,之前没有比较深入的文本讨论和调查,不能提交相对学术规范的批评文本,都是一言以蔽之的来概括,其评选理由又如何让人信服?从组委会到评委,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临时工”,评委可以在对公众毫无说明的情况下大增大减,评委的去留原因是什么,评委的准入机制又是什么,没有人也没有组织对公众负责,那么这样一个奖如何赢得公众的信任,何以体现出批评者自身的诚意?
      “双金奖”一开始就集中了当下艺术圈中最活跃和最受瞩目的青年批评家,这些人都会在将来成为艺术批评力量的主体部分,这不可否认。但是如果“双金奖”真正要做到具有影响力,应该是一开始就建立起自己的学术规范,同时作为一个批评奖,保持对公众的诚意,保持批评者自身的诚意,明确其宗旨和价值立场。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