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林薇:做美术馆,不是为了追逐流量,而是要汇聚信任

时间:2024年01月15日 作者:ARTDBL 来源:打边炉ARTDBL

 


上海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

 
 
采访:钟刚
编辑:杨梅菊
 
 
自成立以来的四年里,上海碧云美术馆呈现出了两条并进的路线:一条是紧紧锚向所在的碧云国际社区去做扎根和深耕的工作,另一条则是试图跳出区域和单一社群去建立更为广阔的工作场域。
 
比如在2023年下半年,碧云美术馆呈现的秋季展《面对现场——中国90年代艺术批评文献展(上海)》,就选择了在上海开埠180年的节点,去呈现了一场探讨1990年代沪上艺术及艺术家的回溯性文献展,碧云美术馆的行动,看上去是审慎且试探的,它所试图回应的,似乎不仅仅是时间、地点和艺术本身,在这些可以被轻易概括和升华的地方语境背后,确乎还存在着更为复杂的历史、时代面目,以及某种无法被定论的模糊性,或者说灵活性。
 
在中国的美术馆行业,碧云美术馆是一个正在探索和行进中的“新馆”,也正是因为“新”,他们跳出了美术馆工作的窠臼,在展览工作之外建立更多元的沟通媒介,打开美术馆工作的界面,让更多人走进美术馆,既做知识生产,也通过关系生产,编织形成一种交织的社群关系。
 
对于碧云美术馆馆长林薇而言,美术馆工作的可能性和价值建立,都缘于大家走进美术馆,走进和关注,是一种注意力的汇聚,是一种基于相遇和相聚所形成的交流和共识,而这些,正是一个公共空间和公共机构的基石所在。
 

 
本真与发心
 
 
ARTDBL:没有到碧云美术馆之前,我还真不太清楚碧云美术馆和浦东新区的关系,你们作为一个浦东新区的区级美术馆,为什么会用一个社区的名字来命名?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林薇:碧云国际社区是上海一个规划非常完整、发展也很成熟的国际社区,也是浦东新区开发三个重要区域的交汇点,金桥国际制造区、外高桥自贸保税和张江科技环绕在我们周边。上海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大部分都住在这里,这个片区在新冠疫情前有6000多名国际人士居住。碧云的中文名字也很好听,英文名是being,意思是正在进行时。
 
不同的美术馆,有不同的诞生故事和发展使命,我认为我们从事美术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比如了解美术馆的空间状况,接待观众的能力,所在的社区环境,以及我们的观众画像是怎样的。只有了解自己之后,才能立足自身,做好自己,也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将艺术的能量辐射出去。
 
所以从美术馆的运营、建筑、地理位置和体量来看,我们也还是有小小的雄心的,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区级美术馆,而是一个面向国际、对标同等规模的机构。也就是说作为浦东的碧云美术馆,我希望看齐的是纽约、伦敦或者东京同等规模的美术馆,它有一个国际的端口,同时它又能承载和传播在地文化。
 
ARTDBL:你们在去年下半年推出的《面对现场——中国90年代艺术批评文献展(上海)》,就是一个很有意思展览。你们在讨论一个挺重要的问题:今天的上海当代艺术的发展背景是什么,今天的当代艺术是否还能有提问、反思和批判的可能性,并且对于已经消逝和遗忘的1990年代,留给我们的行动资源又是什么。
 
林薇:碧云美术馆开馆至今也有四年了,中间经历了三年疫情,《面对现场——中国90年代艺术批评文献展(上海)》这个展览,是我们筹备时间较长、也是我们非常重视的一场展览。我们希望将上海的当代艺术放在一个时空当中来讨论,比如上海的1990年代,当时活跃着一批非常优秀的艺术家,直到今天,这批艺术家也还保持着非常强的创作力。我们认为要讨论今天的上海当代艺术,1990年代的现场,1990年代的思考,以及1990年代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要去梳理和重新面对的,否则历史的车轮滚滚,很多东西会被淡忘,很多问题会被遮蔽,很多精神性的探索会显得格格不入。
 
我们希望以这个展览为契机,来呈现一个时代的切口,通过对中国当代艺术的1990年代的文献式回溯,来回应一个非常基本的问题,那就是:上海当代艺术发展的背景是什么,契机是什么,当我们在讨论上海当代艺术时,它是否有其本真与发心。
 
 
美术馆是一个相聚的场域
 
 
ARTDBL:作为一座公立美术馆,你们希望通过持续的工作来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立场?
 
林薇:我一直觉得,每一次展览都代表着一个美术馆的态度,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选择做这个展览,不做那个展览,选择的过程其实就表明了你的一种倾向。
 
当然公立美术馆会遇到很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挑战,但我觉得挑战和机遇不是二元论,而是在过程中,我们如何看待那些必须要做的和想做的部分。其实任何选择,作为个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选择和判断,也正是选择和判断决定了一个美术馆的独特性。
 
作为一个美术馆,如何长期、持续性地运营下去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其实跟土壤一样,美术馆在土地上的生长,需要作为美术馆人的我们定期去松土,适时去播种,让它能生根发芽,但之后究竟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除了我们的细心呵护,还有赖于阳光跟雨露。
 
所以即使是在美术馆如何定位、如何选展览、如何开展公教这些非常具体的工作上,我们也本着着眼于长期和未来的观点,希望这个诞生在2019年的美术馆,能够持续地在未来5年、10年、20年的时间中去成长,成为能够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相聚的场域。
 
ARTDBL:碧云美术馆做了很多出版物,也非常重视将书作为媒介来呈现你们的视野与思考,能否介绍一下这一思路的由来?
 
林薇:其实从开馆到现在,碧云美术馆一直在坚持做两件事,也是我会一直跟大家提起的两件事,那就是坚持以“阅读”和“做书”作为切口,来拉近我们跟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我觉得今天的美术馆与观众之间的连接应该是开源的,应该是有多个接口,而不只是展览和活动,这也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做美术馆的魅力所在。
 
具体来说,一是我们在开馆之初就跟浦东图书馆合作成立了艺术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会比展厅开放时间要长,即使在布展期间,艺术图书馆也对外开放,观众可以免费到艺术图书馆主馆阅读。
 
除此之外,每年碧云美术馆还会留一个时段专门做和书有关的展览。四年来,我们先是跟王林老师合作了“要有书”展览,当时展览汇聚了108位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艺术家,其中有一半是上海周边也就是长三角区域的艺术家;之后和许知远合作了一场艺术收藏书的展览;去年和沈奇岚博士在中信出版社的支持下做了“致敬杜拉斯”的展览……今后我们也会持续以书作为媒介,把书加以展开,多侧面地从策展的角度出发去生发、阐释。
 
很多人因为看不懂艺术,所以不愿意走进美术馆,不愿意在精神上和艺术发生互动,今天还是会有很多观众倾向于把艺术归类为精英文化。所以从碧云美术馆办馆之初,我们走的就是一条以书为接口,邀请更多的观众走进美术馆。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都在践行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方式将更多的观众请进美术馆,同时让观众的构成更丰富一些。
 
一个有影响力的美术馆,不仅拥有数量更大的观众,还在于拥有更多不同背景的观众,我相信更多样的观众群体,也会推动我们发展成为一个更有开放性和公民性的美术馆。
 
社区友好
 
 
ARTDBL:那么对于碧云美术馆来讲,社区在你们的工作范畴当中是一个怎样的面向?
 
林薇: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关注社区?其实不只是我们关注社区,国际博物馆协会也都在关注社区,这是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国际博物馆协会把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作为一个美术馆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推进和深入的目标,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目标的意味着,文明最终还是要落在人的基础上。意味着首先我们要把周边的社群服务好。
 
社区,看上去是个区域概念,但实际上我认为它应该是立体概念,除了区域性之外,它还是一个社群,是有共同喜好、价值观的一群人愿意在同一场域里做文化价值的交流,这才是非常核心的社区概念。
 
所以碧云追求的是做一个社区友好型美术馆,从区位上,我们希望覆盖浦东新区的所有观众,为他们提供文化艺术内容。从社群角度,我们也希望以艺术作为切口与方式,把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审美艺术修养的一群人,能在美术馆这样一个空间平台上实现交流。
 
为什么我们要常年在固定时段做关注特殊群体的展览?一个是我们作为区立公益美术馆的使命,另一个也是对刚才所说的社区社群价值观交换的愿望。
 
ARTDBL:当下谈论美术馆,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就是它的资金支持以及持续性发展问题。和很多其他民营美术馆非常不同的一点是,碧云属于财政拨款支持,对你们而言,生存和发展是一个怎样的议题?
 
林薇:碧云美术馆得到浦东新区的支持,这是我们得以发展的基础,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我们也需要去评估美术馆获得的支持与我们的产出之间的平衡关系,也就是说,我们接受公共财政的支持,我们就需要提供专业的、优质的公共服务,做好展览,创造公共文化的价值。碧云美术馆得到公共财政的比例是80%,而另外的20%,则是需要我们去通过市场行为筹集,这也是浦东新区在公益美术馆创新运营上的改革举措,美术馆既得到支持,也需要有市场的生存能力。
 
当然,美术馆的工作不能只是去做大家都在叫好的事情,它不是一个服务机构,我甚至认为当代美术馆应该创造新的价值,推动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今天的美术馆,很重要的一个价值就是如何通过一种理性的、静默的工作来抬升社会认知的基本面,去做好那些被大家忽略的工作,这对于一个使用财政拨款的美术馆而言,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工作内容。而对于碧云美术馆的具体实践,我们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努力,去达成一些我们的计划。
 
 
重要的是信任,而非流量
 
 
ARTDBL:你的职业履历经历了媒体、金融,然后才跨入艺术行业,这样的交叉背景如何帮助你理解美术馆?我们发现今天的美术馆人,专业背景越来越多元,甚至我认为只有一个跨学科背景的团队,才能把今天的美术馆做好。
 
林薇:虽然我是中途跨入美术馆领域,但我对美术馆核心的理解可能和其他专业出身的同行没有太大的分歧,我同样也觉得美术馆的核心应该是展览。一个美术馆要运营好,应该以展览为中心,这也是美术馆场域空间的属性所决定的。碧云美术馆每年都会做9-11个展览,每年也都有展览入选上海市优秀展览项目,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需要去完成的基本考核。
 
如果说我的跨界经验会带来什么不同,我想我更多地关注美术馆的公共价值,比起省市级的美术馆,我们的灵活度还是会更大一些,比如我们有更多自由去规划、梳理要面向的方向,例如以书为切入口,例如关注特殊群体,这些都和我们作为公立美术馆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相契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会在当中被影响,被感动。美术馆工作是一个双向的奔赴,我们试图影响观众,观众也会不断给予我们反馈,我们从当中也是美术馆公共生活的受益者。
 
相比之下,可能很多民营美术馆会首先解决生存问题,要去做大流量、受关注的展览。说实话,我们不是不羡慕,那些好的美术馆、好的展览,例如可以做艺术史上的重要大家,做不同艺术史籍、艺术流派的展览,但我们是要非常清楚自己作为一个公立美术馆的的定位和职责,要践行公益,要行使社会责任,要创造公共价值。碧云美术馆每年的展览量是在9~11个左右,此外每年还会有一个年度报告,每半年有一个针对周边和观众及志愿者的满意度调查,这些调查结果会提供给财政主管单位作为考核评价依据。我们会非常看重美术馆年度报告的公开,我们希望美术馆成为一个公开透明的社会机构,对公众负责,也接受公众监督。
 
这项工作涉及到很多行政的事务,但我认为这种“给大家一个交代”的做法,也是在积累美术馆的声誉。当我们谈论美术馆工作时,不能只谈学术,不能只谈它的前沿性,一个当代美术馆也需要去探索和成为一个专业的行政机构。当然这里的“行政”,我认为是一种有自省意识的“行政”,是为专业服务的“行政”。
 
ARTDBL:我们也观察到,碧云美术馆过去所做的项目中,公教和儿童项目比重挺大的,重要性好像不亚于展览,这一思路如何确立的?
 
林薇:每年我们馆的公教活动在100场左右,不少活动的聚焦方向就是面向社区,面向儿童。我们做这么多的公教活动,其实与我们的经费使用的筹划有关,当美术馆的经费有限,无法支持做大型的、高成本的展览时,美术馆在社会教育工作上是可以做得更多的,是可以往社区友好型美术馆方向多走几步。
 
我希望碧云美术馆成为一个有活力的社区中心,它能建立人和人之间更紧密的连接,在移动互联所形成的人际真空当中,一种真实而有机的交往反而能够激发和创造出很多可能性。
 
ARTDBL:那么,在你看来,你希望碧云美术馆通过持续的工作,建构和沉淀的东西是什么?
 
林薇:其实作为一个专业的美术馆人,对于面向专业观众去做一场专业的艺术展览这件事,肯定还是有所向往的,但同时也需要避免展览成为唯一的中心,做展览成为一种极高消耗的工作方式。我希望碧云美术馆创造一种观众走进艺术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展览、公教、传播,了解艺术,了解美术馆,进而共享一种当代文化的价值。我也希望通过我们持续的工作,让更多观众了解我们的理念和核心价值,对我们产生信任,这种信任感,是支持我们继续这份事业的基石。
 
作为一个新馆,我们信奉勤能补拙,只有比别人更勤奋,才能够争取到更多的关注和信任。一个美术馆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流量,而在于不断汇聚的信任。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