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邱志杰:上海双年展迎来迁移与转型

时间:2012年09月28日 作者: 来源:中国证劵网

        问:邱家和
  答: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邱志杰
  紧扣上海的历史变迁
  问:为什么说今年的上海双年展是其历史上的第二次迁移与转型?如何看待上海双年展与其城市母体上海的关系?
  邱志杰(答):“迁移与转型”是上海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的提法。我们把2000年上海双年展称为第一次迁移与转型,而时隔12年后的2012年上海双年展有了第二次迁移与转型。这与上海内部自身的转型是分不开的。仅从主场的迁址就可以看出上海有多个面向,看出其中的历史文脉:原来的主场、上海美术馆原址是跑马厅,见证了上海历史上的殖民文化;新的主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来是南市发电厂,是现代化中新兴工业的摇篮;电厂后来改造成世博会未来馆,成为上海改革开放30年的写照;如今又改造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系着上海的未来。
  问:如何看待上海与当代艺术的关系?
  答:当代艺术已经相当深地融入了上海这个城市。可以和北京作一番比较:798艺术区体量比上海最著名的艺术区M50大二三十倍。不像北京,艺术区都集中在东北角,靠近中央美院。上海是化整为零,各个艺术区散布在城市的四面八方,民间美术馆也是遍地开花。
  上海双年展已经是第九届了,十几年来让上海人对当代艺术从陌生到熟悉。上海双年展既是上海积极转型的见证,也是对这个过程的推动。
  关注“发电机”式的艺术家
  问:为什么把双年展主题定为“重新发电”?
  答:中国20年来的变化,不管主观上怎么想,客观上呈现为GDP的片面增长,伴随着社会不公的加剧与道德水准的下降。面对这种单向度的发展,我提出要“重新发电”,要更注重整个社会的发展。正义、公平、民主,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西方社会也一样:从里根、撒切尔提倡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到今天,这二三十年的发展片面追求市场效率,到现在人们又重提“罗斯福新政”。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y)、救济(Relief)与改革(Reform)。
  记得在策划双年展时用一系列R开头的词来阐释“重新发电”这个主题,结果用了四个R:Resources(“溯源”)、Revisit(“复兴”)、Reform(“造化”)和Republic“共和”,分别关注作为社会动员者的艺术,作为历史的重访者与重写者的艺术,作为能量的变压器与转换者的艺术,以及作为社会组织者的对话和交往的艺术。当时并没有想到罗斯福,直到最近才看到罗斯福的“三R”,不由感叹当时就用这“三R”就对了。
  问:“重新发电”的核心是聚焦“发电机”式的艺术家,那么,谁是“发电机”式的艺术家?
  答:提出“重新发电”这个设想时心里就有初步的对象,预计一些艺术家会有兴趣,结果反响热烈。乍一看“重新发电”好像很物理,声光电气,但这不是本届双年展的目标。我们的目标瞄准艺术家,那些不仅生产出好看的作品,也是具有原创力,像艺术界与社会输出能量的艺术家。比如工作与生活在上海的徐震,做网站、做空间、做展览、做“没顶”公司,还做各种类型的作品,但他最大的作品就是他这个人。我和他的重合度很高:他最爱的艺术家也是我的最爱。遗憾的是因为双年展的“潜规则”,最近一两届参展过的艺术家不能再参展,只能放弃。类似不可以用的艺术家还有,比如杨福东等人。国内的艺术家相对成熟有能力的不多,因此作为策展人越来越难挑选。
  问:本届双年展艺术家阵容有何特点?
  答:今年的新特点是国外艺术家比较多,过去是一半对一半。这个规则要改,否则就不能保证双年展的国际性与学术性。在这次的主体展中,内地艺术家只占四分之一,即使加上中国港台地区的艺术家也不到三分之一。如果算上大量的城市馆,大多没有中国艺术家参展,可能只到十分之一。
  这些外国艺术家年龄、地域、创作领域跨度很大,其中有3个获得过威尼斯双年展的金狮奖,有3个获得英国的特纳奖。虽然新媒体得到大家的青睐,我本人也是做新媒体起家,但并未特别偏重新媒体。现在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特点是跨界,很难完全界定是哪个样式。

责任编辑:刘倩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