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新中国美术史研讨会”在中央美院举行

时间:2012年11月28日 作者:阿特 来源:99艺术新闻网

 

        由邹跃进教授2007-2011级硕士研究生策划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史研讨会暨邹跃进教授藏当代艺术文献捐赠仪式”在中央美术学院隆重举行。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李军教授担任此次研讨会的主持。参与此次研讨的四位主讲分别是: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学系副教授邹建林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吴雪杉先生、北京城市学院传播系讲师于帆先生和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丁澜翔先生。他们就新中国美术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借此向已故的邹跃进教授致敬。

        在邹跃进先生的家属进行了一个简短的艺术图书捐赠仪式后,研讨会正式开始。邹跃进先生的导师王宏建老师首先发言。他回忆了对邹先生的生平并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他是一个有独立思考,有知识分子人格的学者。在生活上很简朴,在学术上很独立。正是邹跃进先生首先提出了“毛泽东时代的美术”这样一个概念。他表示,邹跃进先生的英年早逝对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他为美术史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希望他所捐赠的这些宝贵的资料能促进青年学子在美术史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李军教授随后又补充道:与邹跃进老师相处的20年中,前十年在同一个教研室,思想的交流十分频繁。后十年,又都一起从理论转入到了各自具体的研究范围中。邹老师工作的意义将在未来更加突显出来。今天到来的四位年轻的学者所做出的这些发言其实都是基于邹跃进先生首先开拓出的领域。

        上半场发言的有邹建林先生和吴雪杉先生。邹建林先生发言的主题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民族国家视角的现代性叙事”。他的发言是针对邹跃进老师的研究做的一个梳理。主要涉及三个问题:1、风格史与社会史;2、关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理论认识;3、三种风格取向。他认为,邹老师既没有采用以作品为中心的沃尔夫林式的风格史写作,也没有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风格史写作,而是采用了一种社会史的叙事方式,关注美术界中的体制和事件。按照邹跃进老师的逻辑可以对这样两个问题进行回答:“传统派”画家是“前现代”画家吗?齐白石和庞薰琹能纳入同一部美术史吗?即传统不等于传统主义,现代性不等于现代主义,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区分是至关重要的。最后,他归纳了三大风格趋向:现代主义、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与中国画的两次变革。

        吴雪杉先生的发言题目是“重构历史:视觉再现中的《南京解放》”。他主要是通过搜集了很多报纸和期刊以及纪录片中南京解放这个题材的图像及映像资料,来寻找《南京解放》中占领总统府这一核心画面的来源。一方面分析讨论了《南京解放》之前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历史文献梳理了《南京解放》的创作过程。他认为,这幅作品的构图实际上是很多图像资料核心情节的叠加组合。他得出的结论是:1、一个从电影到绘画的转化过程;2、展览推动创作;3、图像再造历史。

        随后进入到总结和讨论环节,尹吉男先生进行了简短的评论和总结。他认为两位发言者的论题恰恰也遵循了一种与邹跃进先生研究轨迹相似的过程,从偏理论的研究到偏历史的研究,从当代美术史的书写问题进入到一个图像生成的研究问题。在十分钟的对话中,郑岩先生与邹建林先生就他提出的三大风格趋向问题进行了交流。

        下半场的两位发言人是于帆先生和丁澜翔先生。于帆先生的发言主题是“声音的诱惑:毛泽东时代视觉图像中声音元素的意识形态表达”。毛泽东时代视觉谱系,抽象政治理念通过具象视觉图像来激发身体感受进而得以传达。身体感受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声音。具体以石鲁的《古长城外》、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为例,探讨了声音元素在图像历史化和经典化过程中怎样发挥作用。而以陈丹青的《泪水洒满丰收田》为代表的众多图像中电波的声音元素成为了一种中央和地方的想象性弥合。另外,在向毛主席宣誓的图像中,声音元素也可以建立起一种对领袖崇拜自下而上的关联。最后,通过方力钧的《打哈欠的人》讨论了后毛泽东时代,声音元素成为了人们期待变革的一个途径。

        丁澜翔先生的宣讲题目是“歧义与对立:1979—1989年中国美术文本中‘现代’的概念”。他主要是受到了德国概念史的影响,提出了对“现代艺术”与“现代派”意义的纬度的思考。这具体表现为人们对“现代艺术”的概念理解,呈现为形式的“现代艺术”、宏大的“现代艺术”、具体的“现代艺术”这样三个纬度,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联系、重合和变化。接着他谈到第二个问题:“现代”叙事对立的模式。这既包括现代与传统的对立,也包括现代艺术与政治艺术的对立。这两种模式贯穿于整个80年代,现代与传统对立的模式成为一种经典的叙事模式,但中国艺术家对于传统还是充满了信心,但到了80年代后期,无端对西方艺术的自信,觊觎西方标准来肯定自己的身份,丢失了传统身份的把持。

        最后,李军教授以自己的理解对发言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两位学者分别使用了图像生成与概念分析方法,都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对于帆先生的声音元素的概念其实称之为画面中声音的暗示或许更为恰当,他背后所隐含的普世性的瞬间有待于更多的挖掘。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