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济鹏

1979 生于广东澄海

2003 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4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艺术硕士学位
2015 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律克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现居广州,任教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个展
2018  由限至无,一则减法运算,ODRADEK,布鲁塞尔,比利时
2016  一划—柯济鹏作品展,虹墙艺术画廊,北京,中国
2015  虚无的叙事—柯济鹏作品展,ODRADEK,布鲁塞尔,比利时
 
主要联展
2018  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关山月美术馆,深圳,广东,中国
2017  超越表现:一次终结具象的中国行动,百家湖美术馆,南京,江苏中国
2017  N现场—当代佛山2017艺术邀请展,佛山新图书馆展览中心,佛山,广东,中国
2017  物象之上,观空间,广州,广东,中国
2017  桥段,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17  抛物线—广东新青年当代艺术邀请展,汇谷艺术空间,广州,广东,中国
2017  回归本体:广东新时期抽象型艺术溯源,岭南美术馆,东莞,广东,中国
2016  穿梦造境—斑驳的视觉性,SUN IN SKY艺术空间,广州,广东,中国
2016  适度张扬—广东当代艺术邀请展,厦门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厦门,福建,中国
2016  2016艺术深圳,深圳会展览中心,深圳,广东,中国
2016  一画一世界,尚艺空间,广州,广东,中国
2016  镜像时差—新疆、广州美术作品交流展,新疆当代美术馆,乌鲁木齐,新疆,中国
2016  亚洲丝链美术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中国
2016  南方行动—珠三角当代艺术城市馆(广州馆)艺术家邀请展,中山博览中心,中山,广东,中国
2015  经验河岸—抽象作品联展,21空间美术馆,东莞,广东,中国
2015  青年思想家:勇气与自由,皇城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4  COART艺术现场,束河古镇,丽江,云南,中国
2013  桥•段—广东当代艺术邀请展,三彩画廊、保利世贸博览馆,广州,广东,中国
2013  “潜动力”—1条广州当代艺术生成线,53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12  广东省首届高校油画作品学院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1  青年公寓第四期,汕上空间,汕头,广东,中国
2011  《设计之都》+“青年公寓”主题联合展,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深圳,广东,中国
2011  东方妙音—朝向自然的当代艺术,南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10  隐形的翅膀,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青年公寓第贰期&大礼堂,大良礼堂,顺德,广东,中国
2009  中国当代新进艺术家系列Ⅱ,Moon Gallery,香港,中国
2009  韩国国际艺术博览会(KIAF)2009,COEX,首尔,韩国
2009  青年公寓第三期,广东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9  南方行动—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09,平遥古城,山西,中国
2009  Over The Rainbow•香港视觉艺术中心,香港,中国
2009  Changdong Open Studio "cue!" 2009,韩国国立当代美术馆-Changdong国家艺术工作室,首尔,韩国
2008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7,墙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动感地带—中韩青年艺术家联展,Scola当代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08  青年公寓—第23届亚洲国际美术展,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7  适度张扬,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中国
2007  “A-ONE”2007韩中日艺术交流展,Metro画廊、大邱文化活动中心,韩国
2007  向前!向前!向前!—第二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6  第四届日韩中艺术交流展,福冈亚洲美术馆,日本
2006  “六一区”当代艺术展,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5  UNIDEE IN PROGRESS 2005—OPEN STUDIO,Cittadellarte-Fondazione Pistoletto,比耶拉,意大利   
2004  开放的姿态—首届广东新青年艺术大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广东省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广东,中国
2003  微波—PARK19艺术展,PARK19艺术空间,广州,广东,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虚无的叙事——我的抽象绘画实践
相关评论 更多
· 一划之道
· 有时候,生活是一种不期而遇
·  一则即多则的管理半径——柯济
· 不要评价,观看就好
· 胡赤骏老师的话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有时候,生活是一种不期而遇>>

Simone Schuiten  比利时布鲁塞尔圣•律克艺术学院教授

倪乔波、柯济鹏 译
 
柯济鹏,1979年生于中国广东。在他孩提时,他喜欢书法的外公给他买了许多的中国水墨画册让他临摹,也许这是他接触绘画的最初形式。
2003年,他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1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自2003年至今,任教于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
大学期间,他接受了正规的艺术训练,同时,也尝试了多种不同的绘画表达形式,包括写实绘画、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临近大学毕业之时,他开始尝试一系列主题为“身份”的创作,在这个他持续了三年的创作主题中,可以看到他热衷于运用一些流行文化符号或现成品去探究一些类似社会学的问题。
2005年夏天,来自意大利Cittadellarte基金会的艺术家驻留项目邀请,彻底地改变了他原先的艺术方法论。整个夏天,他沉浸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之中,这让他有机会站在西方的角度重新去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某些鲜活的元素。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积墨”技法为柯济鹏最初的抽象绘画提供了启示,这种简单繁复的绘画行为,既使画面显现出某种特有的质感,同时,这种行为本身也透露出 了一种近似于“无为”与“有为”哲学思辨。
柯济鹏的抽象绘画呈现出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积墨”图式,“积墨”既是一个形式,也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方式来源于对时间的有效化堆积,这其中蕴含着对劳动过程“时间”的可感性显现。他尝试通过运用类似于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使抽象的“时间”形态有效地物化于油画布之上。这两种不同绘画技巧和美学相结合的独特方式,为中西文化差异的对话提供了可能。
积墨,即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层层加墨,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遍,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这种技法的运用,尤其体现于中国传统的山水绘画中,通过单一的用笔方法和重重叠加的形式而凸显出山体本身的质感和形态,同时也赋予了“山水”的人文气质,这种气质源于作画者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和理解。
在西方油画中嵌入中国传统绘画的手法,他以一种个人的方式赋予了抽象时间某种可感性的理解。对他而言,无限的意义来自于时间两端的缺失,而这其中寓含着庄严的个人生命理想:一种淡泊的、流淌的生存形态,从而也摆脱了意义、价值与观念的缠绕。
手从画面的一点到另一点的持续伸延和拓展,具有传统中国绘画“书写性”行为意味的运作仪式和固化了的可视痕迹,画面还原了艺术家在这一绘画过程中对于抽象时间的持续而具体的感知。柯济鹏对“时间”这样一种不可见但其所遗留下的具体痕迹的存在形态感到着迷,阴影般的画面与黑白相间的线条镶嵌着他对流逝的劳动时间的可感性印记。
柯济鹏尝试运用这种简单直接而又不断叠加的绘画方式,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看似单调,实则极为丰富细腻的效果。这种反复简单的劳作过程,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东方禅意的自我修炼过程。他更愿意以这种朴素的绘画方式去平视各种各样的生命样式,更愿意以一种近似于“无为”的描述来维持绘画行为对“时间”存在感的感知。
收集时间是一种空的行为,但从某种程度上讲,“积墨”的行为方式为时间被物化成可视的具体物象提供了可能。每一根线条都有它自己的位置和重量。柯济鹏尝试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书写性”行为的重新认知方式,慢慢地接近绘画的秘密:深浅不一的痕迹实践着他对可感和不可感的真实的描述,繁复劳作呈现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书写秩序。
柯济鹏放弃之前的油画材料,转而选择丙烯颜料,源于他着迷于这种具有“水性”意味的材料所呈现出来的痕迹是一种无法预先确定的可感形式,它是具有半透明性的颜色不断覆盖而呈现的结果。这种否定与覆盖,覆盖与显现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体验:画面上稀释了的黑色和白色相互相渗,并在一个特定恰当的时间点终结,产生出了特属于那个阶段的形态。
他偏爱于用稀释了的半透明性黑色或白色颜料直接在布面上绘画,在绘画过程中,由于颜色反复覆盖而模糊了黑色的“黑”和白色的“白”,变成具有色彩倾向的黑和白:偏暖的黑灰或偏冷的灰白,从而使黑和白作为彩色的固有属性得于呈现。
他尝试探讨在生活现实语境中,作为个体的抽象绘画行为实践者在面对具体的社会问题时所做出的个人选择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在他的抽象绘画中,通过密集细致的手的运作和过程耗费时间的对接而显现出来的痕迹来实现对绘画本身劳动行为的有限叙事。手从画面上一端到另一端的持续伸延和拓展的运作,画面还原了他对绘画过程中的时间的具体感知。收集时间是一种“虚无”的行为,但从某种意义上讲,痕迹的堆积行为方式为时间被物化成可视的具体物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与物的对话也才可能实现,这种被物化的时间来自于痕迹的不断重复与显现的抽象劳作。
 
2015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