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江西)
1982 出生于江西南昌
2004 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7 毕业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居上海,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个展
2018“生·物·学”,南昌谞空间,江西,中国
2013 生生之仁——陈静岩彩艺术创作展,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江西,中国
2009“在路上” 个人岩彩画展,南昌泰德画廊,江西,中国
2007“在路上”硕士毕业个人岩彩画展,厦门大学“欧洲艺术中心,福建,中国
2006“在路上”个人岩彩画展,东海大学B1艺术空间,台湾,中国
主要联展
2022 四川省第四届岩彩画·壁画双年展,四川省美术馆,中国
2022 新海派上海美院教师年度展,上海美院美术馆,中国
2022 空间的璀璨——上海壁画邀请展,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中国
2022 壬寅迎春——溯源重生·当代岩彩绘画作品展,济南市美术馆,山东,中国
2021 美丽无相——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名中国暨深圳·宝安女画家优秀作品邀请展,宝安区图书馆,深圳,中国
2021 城市·山水——2021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创作和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2021 风自海上——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展,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1 上海中国画作品展,程十发美术馆,上海,中国
2020 巴山蜀水——2020年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山水画教学研讨会暨师生作品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20 素语——沪上水墨小品学术邀请展,昌硕文化中心,上海,中国
2020 探索者·上海美术学院国画系教师作品展,程十发艺术馆,上海,中国
2019 岩彩·大地的辉煌——第二届四川省岩彩画·壁画展,四川美术馆,中国
2019 第十届上海美术大展,中华艺术宫,上海,中国
2019“溯源 重生——中国岩彩绘画创作展,宝龙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9“美丽家园”宝龙新绘画展,宝龙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8 视·界”2018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研究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7 中国岩彩绘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浙江,中国
2016 中国岩彩绘画文献展,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6 朝气·梦想·未来——首届江西省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展,江西艺术中心,中国
2011 人文江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08 中华世纪坛岩彩邀请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7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岩彩艺术研究中心首届岩彩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寻找自我的途径
· 圆点与原点
·  与《生物学》探讨,品评陈静抽
· 《衣架》的随想
· 勃发生命力的节点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与《生物学》探讨,品评陈静抽象岩彩>>
陈静两个月前,想听听我关于她近期作品《生•物•学》系列的看法。因时机难遇,与她本人深度交流的探讨至今未成行,交流的问题基点主要在现代形式的装饰性与绘画性的矛盾选择;岩彩材质的手绘可塑性与工艺制作在精神敏锐度上的培养;女性审美弊端与艺术探索在深度严肃性的考量;普遍抽象语言法则如何实现个人情绪当代转化;当然,最重要的是第五个问题:如何让已成陈规的现代性形式审美,升级为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可识别和述说的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别具匠心又该在哪里?这是我的一联串想拷问的思绪,不妨在此为依据作为该书序言展开的线索。
 
陈静的岩彩画在圈内已小有名气,这取决于她敏感的现代节奏感和斑驳陆离的材质制作的美感。她在现代性这条道上已经走了10年。从她研究生毕业成为我的同事,给我看的第一件作品,到她出版个人《生生之仁》的画册。画册中有两件作品,很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抽象艺术家西奥多罗斯.思塔莫斯,其超自然的神秘气息,极大的丰富了我的幻觉。陈静的《倦》和《连绵》成为了这幻觉的重影再现。陈静这批从央美带回的《生•物•学》系列作品,用微信照片发给我阅读时,我已感受到,她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语言的体验有了更加深度的锤炼。只是,在她的图像和随笔中,流露出她的困惑,即抽象绘画的个人语境与创作意念的当代性如何附体?这可能成为她久未安然的心结。
 
单从画面看,陈静笔法的情绪表现和形式的装饰审美成为了她绘画经验的游戏法则,当然,岩彩特有的材质属性也成全了她作品重要的魅惑来源。看过陈静作品的人,总是会被她丰富的形式和色彩,带到你出乎预料的灵动氛围里,游丝一般的线条,出其不意的串接了她所有的“肆意区域”,剩下的,就是读者那萦绕在脑际难以淡忘的质朴之韵和工序制作的耐心。
 
这样问题就来了,1、现代形式的装饰性与绘画性的矛盾选择该如何是好?2、岩彩材质的手绘可塑性与工艺制作在精神敏锐度上的培养孰重孰轻?
 
凡有过持笔作画体验的人都知道,视觉的满足首先立于“像与不像”的搜索,和装饰的好看与否。可随着体验加深,情绪的附着和内心的赋意,会自然沁入其间。那如何在服从工艺,完成制作的视觉满足里提升精神张力呢,毕竟绘画要以艺术的面貌示人,而非装饰为要义。艺术要求灵动的涂抹和手绘的意趣,在绘画扑面而来的第一时间接受的是精神直觉。但其拿捏的法度并非众人好掌握。陈静岩彩无疑是兼顾了二者,并悦目为先,不知这是她向世俗妥协的策略,还是天性使然。陈静的制作,虔诚而赋有工艺经验。可见十余年的专业修为,已然铸造了陈静岩彩的经验主义艺术观,从大批作品的高调、粉质的施色中都可以得到应证。色与色的搅和纠结、混沌难分,并由此而生发的深邃联想在她这是不多见的,常见的是她多层赋色和罩染。这无形中,减弱了情绪的多变和对内心复杂维度的重塑,当然,伴随而来,加大了平铺直叙的装饰和唯美视觉的愉悦,无疑伤害了精神意欲拓展的无限可能。
 
女性审美弊端,在女性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过程中,与深度严肃性的比较考量。
 
中国快速发展的三十余年,也是女权主义意识膨胀,女性人才辈出的特定时期,反映在各领域,其中,文化艺术界尤为抢眼。那些在传统认知里加盖了强烈的男性烙印的,曾经被男性艺术家所把持的艺术领地、创作程式、表现手法和评价标准,在今天,都出现了女性艺术家涉足的身影。那是因为她们越来越意识到,性别的差异已不再是艺术探索的障碍。关键是自我视角存在是否可行,在风格、题材、观念三者的独立思考的合理性和呈现的价值。
 
陈静有着这类女性艺术家意趣的集体显现。细腻、敏感,有独立价值观和辨别力,敢于改变和超越自己。表现在审美和艺术认知上,往往会执着、考究,精于对技的揣摩和对情的依赖。会忽视理性的左右,和艺术对主观创造的刚性需求,常常会局限于对欲望层面的唯美满足,用视知觉的经验性替代艺术对精神深度的驱动。
 
陈静《生•物•学》系列作品,材质的美感、形式的设计意味和色彩的精心调制,包括装饰语境的现代感,无一不是有性別倾向的,当然,相对那些女性文娱来说,《生•物•学》要中性的多。站在艺术的发端和人类对艺术人文本质的要求来看,性别无疑是多余的符号。可见,陈静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其创作的动机和上述的面貌,在其从艺笔谈的字里行间里,都可以一览无遗的读出她女性支配的天性存在。那难道,深邃的精神思考就与女性无缘吗?肯定不是,翻开世界艺术史,你会看到大有人在,五大洲各国都有。这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置于博物馆和美术馆展场,你从画面的气息和张力的震撼程度,根本无法注意这里有“男女之别”。
 
普遍抽象语言法则如何实现个人情绪当代转化;如何让已成陈规的现代性形式审美,升级为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可识别和述说的当代文化?艺术家的别具匠心又该在哪里?
 
长达10年的岩彩探索,《生•物•学》系列作品,标志着陈静坚定宣誓,她驰骋于抽象绘画疆域的决心。熟不知抽象艺术一百五十余年的绘画史,告诉我们,在人类进入现代文明,所有的领域都强化和充斥着主观的干预,可视的自然和不可见的精神感知世界,都细数被人类超然的发现所解构,审美是最前沿的分析、解构的对象。多要素构成的古典绘画,和多因素构成的审美规律,在现代艺术家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的热情与理智的解构、重建中,完成了人类对形式美的探秘,最大成功是发现了原始“细胞”——点、线、面的存在价值,看到了节奏、韵律、均衡、反复等的审美法则,现代审美在人类的掌控中变得异乎寻常。
 
但艺术的进步与时代的变化,在经历一个多世纪,无数怀有“抽象”抱负的艺术家面前,“抽象艺术”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彻底解构了人类与形式审美匹配的各类情感和灵魂。
 
今天,抽象去往何处?当尼采愤疾痛斥艺术家残酷“解构”的当儿,杜尚却以另一副面孔直视人类既定的理念,并以艺术的名义对现成的物质世界和文明提出质疑和反叛,以此对抗尼采消极的“上帝死亡”论调。紧接着,人类新的文明“后现代艺术”时代,在上世纪中叶逐渐影响和替代人类旧有的现代性思维。“当下”和“在场”在后现代文化的观念中,显得尤为珍贵和靠谱。
 
形式的飘渺,时空的恍惚,使得现代性纯粹形式艺术退化得越来越虚空,它在人类精神依耐的索取中变得难以自我拯救。
 
那么,作为励志在抽象语境中寻找自我在当下存在价值的陈静将何去何从?如何突破既定的普遍抽象语言法则,将自我的生命属性注入其中,并且,能够在大量的日复一日的形式探索和作品线索里,找到供世人释怀的文化,对她来说是一巨大的挑战。
 
相对现代主义,后现代艺术让人类的心智重新复位,意识更加敏锐,并更富有能量,艺术家追问和叩击心灵的时令变得瞬间可触。
陈静是不是在兴奋于《生•物•学》创作的同时,思考过如此这些!
 
严智龙
艺术家同济大学博士
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