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

1979 出生于江西上饶
2003 毕业于湖北美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6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5 赴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现居武汉,任教于湖北美术学院数字媒体专业

主要个展
2019 Everything is a façade,亚洲艺术中心,温哥华,加拿大
2019 零度ZERO:林欣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8 Welcome to Linlin’s Space Odyssey,希尔顿 &杨画廊,新加坡
2017 几何维度,林欣个人项目,马哥孛罗&剩余空间,武汉,中国
2016 后机器:想象HOLOS,K11艺术村,武汉,中国
2015 超弦/林欣,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2 渴望的诱惑——林欣个展,其他画廊,上海,中国
2011 进化共同体,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2009 完美的罪,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9 AHVA Visual Art Faculty Exhibition,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术馆,温哥华,加拿大
2019 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提名艺术家群展,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9 在路上·2019: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8 未来折叠|今日未来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8 常青藤计划2018,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8 对话:中日当代艺术2018年展,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町田,日本
2018 刷屏|劳作2018AMNUA摄影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8 未来的异想|今日美术馆@武汉,武汉,中国
2018 在路上:中国青年媒体艺术家展,香港城市大学展览馆,香港,中国
2017 .zip 未来的狂想|小米 ∙ 今日未来馆,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Second Nature,Chi Art Space,香港,中国
2017 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物•我——学院空间与社会空间,湖北省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7 第二届中国女性艺术家影像艺术节,数字媒体中心,墨西哥市,墨西哥
2017 “常青藤计划 2017”,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7 中国青年实验艺术展,鲁台会展中心,潍坊,中国
2017 在路上•2017:中国青年艺术家(媒体艺术)作品提名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6 器度•甘世代沉浸艺术大展,上海红星美凯龙,上海,中国
2016 全球中国 Global China,2016 当代艺术展,郑东绿地中心,郑州,中国
2016 极限频率:AMNUA 学院计划,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6 内燃: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展,布罗德美术馆,密歇根州,美国
2016 重启的虚拟:新媒体艺术展,狮语画廊,上海,中国
2015 再七拍——当代女艺术家作品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5 今日美术馆•未来馆——中华世纪坛站,中华世纪坛,北京,中国
2015 破介,梵华艺术馆,上海,中国
2015 朝日而舞——九大美院中青年艺术家作品展,金石湾美术馆,威海,中国
2014 在路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关山月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4 社会向度——青年艺术家邀请展,湖北省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绘物写像——中国青年当代油画艺术邀请展,大楚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异质——当代新绘画三人展,优上空间,上海,中国
2013 新青年——武汉美术馆馆藏青年艺术家作品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3 江河湖海——湖北国际当代艺术展,湖北省图书馆,武汉,中国
2013 鼎新华南——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广东美术馆,广州,中国
2013 依——七拍在泰兴里七号,鼎韵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12 创异的喜悦——70 后艺术家研究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2 打开天空——国际当代艺术展,长江汇当代艺术馆,重庆,中国
2012 鸾凤齐鸣——当代女性艺术展,树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新世纪影像十年,悦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她者的凝视:东西方女性艺术家联展,大楚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2 任我行——新媒体艺术展,任我行空间,北京,中国
2012 未曾走过的路,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中国
2012 七画七拍——第六感第二回展,徐汇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1 自然与现代形式,明圆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11 共鸣,中法当代艺术邀请展,里尔,法国
2011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湾,中国
2011 美好世界——70/80 新一代女性艺术家邀请展,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2011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 湖北省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1 行走在感知,水边画廊,上海,中国
2011 “七拍——七色光”光媒介装置艺术展,武汉天地,武汉,中国
2011 中国艺术进行时,PIERRE BERGE 空间,布鲁塞尔,比利时
2011 纠结——2011 湖北当代新锐艺术家集群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1 拟像的碎片——中国当代艺术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2010 失神——艺术家个展单元,迈阿密亚洲艺术博览会,迈阿密,美国
2010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湾,中国
2010 重新阅读:2010 武汉当代艺术生态考察展,Chi K11 艺术空间,武汉,中国
2010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中国
2010 有电子荧屏存在的绘画景观,其他画廊,北京,中国
2010 自然而然:2010 武汉、深圳女艺术家邀请展,关山月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广州,济南,武汉,中国
2010 七来八往:2010 当代艺术作品展,武汉天地,武汉,中国
2010 女人看世界•霓裳艺展,八佰秀,上海,中国
2009 亚洲年轻艺术家个展:从东京到伊斯坦布尔,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中国
2009“同行”德中当代艺术展,武汉美术馆,武汉,中国
2009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湾 美中文化交流邀请展,美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武汉,中国
2009 其他频道:媒体艺术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09 七•拍:武汉女艺术家当代油画作品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中国
2009 小姿态,至观艺术绘馆,武汉,中国
2008 悬在空中,浮于表面,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8 新加坡国际艺术博览会,新加坡
2008 独生宣言,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2008 自由活动:年青艺术家项目,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08 物是人非:当代油画邀请展,石家庄当代美术馆,石家庄,中国
2008 创新世代•各执已见,新时代画廊,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北京,中国
2008 “好•季节”武汉女艺术家当代艺术作品联展,武汉天地,武汉,中国
2007 抽离中心的一代:70 后艺术展,798 艺术区 706 大厂房,北京,中国
2007 春市,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07 美术文献 2007 联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2007 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湖北工业大学展览馆,武汉,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阅读林欣
· 真幻了无痕
· 访谈:时光的额外维度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阅读林欣>>

…那裏的風沒有觸感,陽光沒有溫度,
卻依然清晰的折射著我們的欲望…

文 / 鄭乃銘

Thomas L. Friedman在《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書裡面,提到一段非洲的謠諺『每天早晨在非洲,都有一隻羚羊醒來,知道一定要跑得比最快的獅子還要快,不然就會被吃掉。每天早晨都有一頭獅子醒來,知道一定要撲上最慢的一隻羚羊,不然就會餓死。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當太陽升起,你都最好快跑』。

佛里曼之所以會引用這段非洲諺語,事實上有個小小前導文字作為鋪排。這位趨勢大師提到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這意味著北京同意遵守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也都在遵守的有關進口、出口、外資…等等規範。佛里曼就說「我不知道誰是獅子,誰是羚羊,但是我知道中國加入世貿,中國和其它國家都必須開始愈跑愈快。因為中國入世將會大大鼓勵另一種型式的合作:岸外生產」。所謂岸外生產,就是企業把生產線的工廠,直接搬到中國,產品與生產方式都是相同,但人工更低廉、賦稅更低、能源價格得到補貼、員工醫療成本也降低。這就好比1977年鄧小平把中國帶到資本主義路線,在『發財是光榮的』被提為顯學之下,向來緊閉的中國經濟門戶不僅開放,也讓工業化國家的企業都可看到龐大商機潛藏於前。

經濟性的競爭,加快了社會前進的腳程,同時也帶起中國整體環境在面對人文體質上更強烈異質化,就好像非洲諺語所提到;羚羊醒來之後,只有一個念頭就是要跑得快,否則會被撲殺。獅子一覺醒來,也要速度更快,否則獵殺不到食物,餓肚子是自己的事,而非旁人的責任。對於渴望追上成長進度的中國來講,2001年佛里曼的說法,今天來看,當然還是有道理,但真實的中國社會卻已經百倍於當時,尤其是競爭的壓力,誰是獅子、誰是羚羊;根本不是需要裁奪的問題,因為環境早已逼使著眾人,醒來;就要將速度調到上限。也因此早已經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愈趨近於機械化,也愈來愈走到制化的樣貌上。

就好像林欣筆下的「類人類」,外在形相並沒有太大的差異性,但在這狀似難以分辨差別的外在模樣裏頭,林欣卻好像提出自己的「預見」,感念著自己從小生長的環境,也許發展是人類自己設定好的節奏,但儘管如此的規律進程是人類自己所制定的,卻在發展過程中,終究看到某些變化未必全然都能由規律所能主宰。雖然林欣的架上作品並非涉及到經濟議題,可是因為經濟環境所帶起的龐大科技勃興,其實也正吻合林欣所牽引出來的時代話題,進而成就出她作品最無法去除掉的背景因素。這樣的背景因素,也正是林欣這個世代所共同感受到,上個世代與下個世代的背景,都會與林欣所面對的時代因素有所差異。所以,經濟迅猛發展之下的中國,確實也帶給新世代藝術創作有豐富的取材。

我總覺得,林欣的藝術;流露出一種很有尊嚴的寂寞。

林欣跟我提到,她其實一開始也不曉得自己為何會對機械性事物特別好感,長大之後,很認真想過;心想應該是在於童年時期的成長環境有關。由於林欣的父親是鉗工、母親是電工,應該進幼兒園的時候,林欣怎樣都不願到幼兒園,哭得呼天喊地之下,林欣在父母親工作的工廠車間找到童年最大快樂。她說「我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學會製作自己的『武器』與玩具,也應該就是這段經驗深深影響到我後來在面對創作的時候,也很自然就選擇這樣題材來做為表現,也讓人覺得我對機械的濃厚興趣」。只是,林欣在提到這段經驗時,出現兩個比較重要的關鍵:一、她是新中國社會所謂第一代獨生子女,二、童年時期在車間;她習慣一個人的自娛自樂。這兩個因素在林欣的藝術裡,就是典型的心理元素,而這個心理元素又是源自於中國新社會形成之後的普世現象,所以,當我們今天在面對像林欣這個世代的藝術家作品的時候,如果只是一昧停留在畫的表面形象上琢磨;進而忽略掉作品背後的潛藏心理背景,那麼無疑也就失去往內深掘的厚層,甚至沒有留意作品是有著所謂新中國的環境元素存在!

林欣的藝術,在中國新世代藝術家群裏頭,堪稱是個比較特殊的一道風景。

70年末段班出生的她,成長過程裡,流行文化所帶來的大量資訊衝擊,再加上電腦科技已經轉趨普遍化,這個世代的視覺美學與內涵早已經脫離上個世代;朝向一個自我表述的意識形態發展。只是,自我表述的意識流,確實與創作者個人對於時代與環境的深淺觀感有著極大互動性,我們可以從這個世代藝術家當中,見識到不少過度耽溺在解決視覺圖訊感官問題;卻少見願意把解決視覺圖訊與社會心理,放在一個天平上計量的創作者。

從閱讀的慣例上來說,多數在解讀林欣的繪畫;會鎖定在她所建構的視覺虛擬環境中。但是,我想跳脫「虛擬」這個太過於直觀性的語境來判讀,我傾向從新時代的肖像畫結構中,以「後現實主義」的角度切入來談她的「冰灰風格」繪畫,之所以不將焦點落定在「虛擬」的這個語調,乃是在於我個人覺得,如果一昧將她的藝術粗糙鎖死在「虛擬」視覺訊號底下,無疑會扼殺林欣可望放在作品背後能被探討的心理話題,更且會魯莽地將她的繪畫直接就放到受到動漫與電腦科技所影響的新世代美學中。我認為;就一個如此年輕又創作力旺盛的新生代藝術家來講,著實是有點可惜了些。

我們不能否認中國在人文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項獨特社會顯學,那就是無論世代如何更迭,肖像畫;始終都是被中國現當代藝術家緊緊恪守。只是,不同世代藝術家在面對肖像畫的同時,所欲透過作品解決的問題是有所區隔。以最具代表性張曉剛來說,他的早期肖像作品,埋藏著很多個人對環境進化的外在觀察,更也記錄著他對於群際關係上的情感著痕。至於,岳敏君的笑臉肖像與曾梵志早期戴著面具的創作,都可以拿來解釋中國社會進步過程,政治人物或有影響力的社會人士所展現於外的一致化面孔;這種隱藏著真實心理而以薄淺面貌示人的狀態,何嘗不也是中國社會極端寫實主義的一道風景呢?再看劉小東筆下的勞動人口,那是對改革開放之後,庶民社會所常會浮現的百無聊賴、眼神空洞卻悲戚的生活模樣。不同的年代,各自記載著中國環境的播遷,這些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裡面,其實都是在解決一個所謂中國元素的繪畫議題,也只有中國才能讓這些藝術家形成一股絕無僅有的獨特人文美學風景。但是換到林欣她們這個世代之後,不可能再讓她們來畫像張曉剛、岳敏君…的圖像!70後的中國新世代藝術家必須以自己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時代圖像,也就是現代的肖像問題。而埋放在林欣這個世代的藝術家,就不是要肩負作品是否有植入中國元素的深沉性,而必須回到作品當中的心理元素,才有可能讓當代藝術具備斷代紀錄的確切功能。

在欣賞林欣的作品時,憶起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早年一部電影《人工智慧A.I. Artifical Intelligence》中,牛郎機械人向少年機械人David說『我很羨慕人類能夠擁有靈魂,他們對人生意義有百萬種解釋,透過藝術、詩歌、數學公式,人類一定是生存意義的關鍵』。這番話,辛酸地點出機械人對於自身處境的無力,林欣也有一段話非常巧合能與這番話作對應。她說「其實,它們是人類的產物,就像我們的孩子,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人們會排斥它,覺得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技術革新後,對它們的淘汰;進而覺得它們不環保。它們作為純粹人類的產物,慢慢隨著社會發展,卻經常被人們放在對立面。但是人類都沒有思考過,作為人類的直接產物,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態度和情感來對待它們」!不管是《人工智慧》電影中的機械人,或是林欣畫筆所呈現的「類人類」,都聚焦到人類固然聰明到能夠設定規格來「生產」出一種「類生命體」,但它們就算再如何精良與細緻,人類永遠不可能滿足,還是不斷設計出新程式來翻新這「類生命體」的內容。只因,它們再如何也取代不了人類;只因,它們不可能付出真愛(《人工智慧》中的David不就一直在追求機械人也能付出真愛、也該得到真愛的權利)。但是,人類私心裡又極端害怕,萬一;它們真有了這些「能力」呢?人類這種幾近貪婪又畏懼被剝奪生存權的心理,更是隨著經濟、科技的推進,未曾停止過向前的腳步。

這也就是,我為何要把林欣的藝術定調在後現實主義風格。畢竟,她的繪畫是從現實生活作為點的延伸,她也確實掌握從點所擴充出來的社會寫實功能,進而塑造出個人獨特的藝術語彙。我比較不樂於以「虛擬」;尤其是「電腦虛擬」來歸類林欣作品的形式與筆觸用法。因為,虛擬很容易誤導觀者進入一種作者自我呢喃框架中。而根據我自己對於林欣創作的了解,她似乎更堅信的是「現實本身不再是可信的根據和原本」、「虛擬的也許是最真實的」、「虛擬的也許是最真實可控的」。這話裡面,充分引證出林欣個人可望在創作裡,深度植入她在現實環境所體察到的社會觀感。

林欣的藝術,也同時讓我感覺她對於工業經濟的了解。以她的作品來說,她因為本來就對機械性的事物很喜歡,所以她所選擇的創作入題,就也充分貼合著自己個人的經驗法則。這點,就理出兩個原則:一、她所處的時代性,這時代性也就是:進入後工業時期由電腦科技主控的經濟體質。二、她善用電腦經濟所帶起的大量複製格式化現象。當外界會從林欣作品所出現相同模樣的「類人類」,直觀判讀畫面的虛擬語調時,根本就忽略掉「類人類」之所以長得極端相像,最根本原因就是出在電腦科技始終在販賣的格式化程式。解決這個工業經濟的基本背景因素之後,讓我從社會人文的本質性來反射林欣作品當中的「類人類」問題。當岳敏君與曾梵志;前者以近似癡傻般標準化笑臉、後者以戴著毫無表情面具來示人時,用意都在點破追逐經濟起飛之餘的中國,社會普遍都在流失人類的真純本性,屢屢展現於外的模樣都好像是加工廠所生產出來的規格化產品。林欣並不採用非常視覺感官或很尖酸刻薄嘲諷性筆意來敘述這個社會現象,她把電腦科技本來就常體現出來的冰灰金屬質感,拿來作為大眾慣常理解的機械人外身,被修飾得非常健美的體態,出現在畫面上的行徑;一如現實社會的你我。只是,那份過於精準的規格線條,處處都顯現林欣筆下所捕捉的現實,這些「類人類」根本就是一群缺乏心靈肌肉的類生命體。林欣的這種語體,不也等於延續了前輩藝術家對於中國環境的描述與看法。差別只是,曾梵志他們那個世代藝術家,在作品中凸顯了中國元素的議題,但林欣則不談中國元素;只落腳在她從時代所感念到的心理元素。

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各自表述;也各自在創作中為自己尋求對時代的疑惑與答案。我格外喜歡林欣從這樣的角度,來提現出自己的疑惑與尋求解答。就好像她在2010年有一系列名為〈我只是以你要的樣子出現而已〉的創作,畫面的空間極盡蒼寥,一如她的作品始終默默發散出淡淡的、自我內在窺察的寂寞,那其實並非在於她所選用冰灰金屬質感作為表現的「類人類」肌理,而是在於她將視覺空間放在極端壓抑但又無法令人不忍不逼視的情境底下,卻依舊能讓人察覺出另類現實的強烈情緒。

林欣有句話,講得令人動容。她說「…那裏的風沒有觸感,陽光沒有溫度,卻依然清晰的折射著我們的欲望」。人類無法選擇自己的生命去來,就如同人類也未必有如此超能力來選擇時代。只是,人類自己或許永遠都不會知道,自己所製造出來的「類人類」,竟也有如此無法承受之輕。
                                                          2011年11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