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正杨

1988 出生于湖南长沙

2011 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4 毕业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现居上海,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青年画院成员
 
主要展览
2017 湖南省女水彩家展
2017“写给自然的诗”个人水彩画展
2017 玩美-湖南女画家五人水彩作品展
2016 约瑟夫祖布科维奇师生展
2014“水映阳光”个人水彩画展
2014“春致”个人水彩画展
2013“西行随记”个人水彩画展
2012 湖南省女水彩家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写给自然的诗》画展后记
·  后记
相关评论 更多
·  随心所至,随景而生——赏蒋正
·  《写给自然的诗》画展序
·  水映阳光——读蒋正杨的水彩画
· 序二
·  序一
· 蒋正杨:画是另外一个我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随心所至,随景而生——赏蒋正杨水彩作品>>
文/雷坤宁(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研究生)
 
蒋正杨是我的同辈,我的朋友,我们是求学路上的同道人。她的作品同她的人一样,充满了年轻的朝气,如她在欧洲绘制的《西西里的正午》;她为人谦逊优雅,她的静物小景作品《春光•花》也饱含女性艺术家作品的细腻。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自己内心的关照,对周遭生活的反应,在蒋正杨的作品中也有此特点。她的作品从容不枯燥,宁静不单调,这些特质和她自身的涵养以及丰富的游学经历分不开。和她谈话,就像是在看一本精致的图书,这本书可以是小说,也似散文,而最贴切的,莫过于像是在读一本画册。
 
我曾戏问她,你觉得你是一个幸运的人吗?她的回答非常妙,她说,我想我是一个惜福的人。这与她和艺术的关系正相匹配,她创作作品,惜时光惜风景惜际遇,凡入目的美景似乎都不愿错过,她待生活和艺术如此珍惜,艺术和生活便以美好回报她,她们之间的交集如此和谐、融洽。
 
说到女性艺术家,女性是感性如水的,恰似水彩画这一画科。水彩画在操作上有着如同实验一般的复杂过程,水彩画曾经作为地图绘制和学习建筑的辅助,可见它并不全是信手涂抹开来的随意,还需能准确地还原被描绘的对象,这对构图的用心、技法的熟练又格外有要求。水彩在旧时会用作色调练习,或者是为油画创作做铺垫,但在我们的聊天中,蒋正杨很明确地表示,水彩并非是她的过渡,而是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她对自我了解的投射。好的艺术家,不是那些人云亦云的跟随者,而是有着独立思考的创作者,不见功利和迎合,只去做最适合自己、最随心而至的选择。对于材料,他们有着特别的敏感,出身湖湘大地的蒋正杨尤其钟爱这一画科是有道理的,湖南气候温润多雨,植被丰富,如董源《潇湘图》所绘。在依山傍水的长沙成长学习的蒋正杨特别喜爱这样氤氲优美的色调与笔触。她的作品《夏日》《湘北人家》都展现出她将湖湘地理和水彩画相结合的尝试。和一种材料相遇是一种缘分,只有热爱和珍惜,才能引发思考和钻研,还有沉淀后的自我突破。
 
蒋正杨是一位坚持写生创作的年轻画家,这并非易事。由于种种限制,许多专业的画家都未必能坚持长期写生创作,明代王履曾写“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并入山写生,创作了一组共四十幅的《华山图册》,传为佳话。蒋正杨的众多作品体现出临场创作的生动,她将自身置于风景中去观察、感受、思考,她的艺术感悟源自自身的理解,这些都得益孜孜不倦的写生练习和踏实质朴的创作态度。
 
《最后一抹霞光》是我最喜欢的一幅作品。第一次看见这幅画,我很震惊,它让我联想起泰特美术馆里透纳的作品。这种联想,大概来自于画面中的运动感。层云滚动,画面上似乎布满水汽,闪烁着晚霞的光彩。水天一色,远处的教堂链接着两片空间,疏密有致,节奏跃然。既恰当表现了波动的水面,飘渺的云,光影的交融;又将确实的建筑穿插其中,虚实相间,塑造出的不同空间的特质。
 
蒋正杨的作品多数来源于生活,她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的经历在其中,所以并不是单纯地描绘对象,其中包含她的经验,她的趣味,她的取向。用中国画论来比方,没有匠气,更多的是神韵。她的作品中,饱含着对旅行的热爱,对未知的憧憬,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蒋正杨的风景画就是一例。她描绘的景色更偏向于心里的理想状态,是因为她对美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技法娴熟的画家常常提笔便是陈旧的调调,困惑于“熟”而渴望“生”,渴望常画常新,很难走出一种安全地带转而求新;反而年轻的画家更有趣味,他们还在寻找,还在思索,还在和自己较劲,所以他们的作品青涩中又透露着生机和希望,就像青年人自己一样。
 
期待她的新作问世,就像我们期待明天的风景会是怎样。
 
 
2014年12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