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婷
1975  出生于四川成都
1998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现居成都,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22 你好!小朋友——郭建婷个人作品回顾展,蓝顶艺术区田也空间,成都,中国
2021 你好!婷婷——郭建婷艺术作品展,大观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9 时光之门——郭建婷专场展,誉画廊,成都,中国
2016 “空间诗学”——郭建婷个人作品北京巡展,万达嘉华酒店艺术画廊,北京,中国
2015 “空间诗学”——郭建婷个人作品展,蓝顶艺术教育中心,成都,中国
2013 “曲径空幽”——郭建婷艺术展,闽都美术馆,福州,中国
主要联展
2023 成都双年展平行展“荏苒——蓝顶20年”文献展,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2“我们身在历史何处”国际艺术交流展,过云楼美术馆,苏州,中国
2021 第七届中国艺术金融年会美术作品邀请展,福宝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1 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隐逸之城:个体的诗意与城市的肌理”艺术展,Ōhas gallery,成都,中国
2021 首届四川油画展,515艺术创窟,达州,中国
2021“阡陌图景”作品邀请展,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1“逆光与凝望”群展,SGA沪申画廊,成都,中国
2020“2020天府美术年度作品邀请展”,旗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0“新锐视觉”四川新锐油画研究院年度展,成都大学美术馆,成都,中国
2020“时间重启!”第三届当代艺术展,Art云•躲山居艺术中心,德阳,中国
2019 干将西路贰号有多远--2019第五届艺术苏州国际交流展,过云楼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9 她们——当代女性艺术群展,名堂文创研发中心,成都,中国
2018 “成都5位女艺术家的柔软与坚韧”知里与知外跨界艺术展,太古里方所,成都,中国
2018 “她们,我们”成都市美术馆2018年女性艺术家邀请展,成都市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7 “艺术苏州”2017中美艺术交流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7  2017台北新艺术博览会,台北世贸三馆,台湾,中国
2017 “分期付款”当代艺术展,黑石画廊,成都,中国  
2017  全国九城艺术联展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岁月艺术馆,成都,中国 
2017 “山止川行”佰佬绘艺术生活馆开馆展,佰佬绘艺术生活馆,成都,中国
2016 “艺术苏州”当代国际青年艺术家联合展,金鸡湖新罗酒店太和鸿艺会,苏州,中国
2016 “偶遇”当代艺术邀请展,ING艺术空间,重庆,中国
2016 “2016年中国关注艺术家作品国际巡展”,帕萨迪纳市艺术展览中心,美国
2016 “自作主张”--成都女性绘画七人作品展,中国华商金融中心,宽云艺术,成都,中国
2016 “成都我在”当代艺术展,善集画廊,几道空间,成都,中国
2016 “迷•宫--前移的未来”深圳国际艺术博览会,深圳市会展中心8号馆,深圳,中国
2016 “秋声乍起”--当代艺术展,红墙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5 “无尽的诗意”天府当代艺术展,英盟当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14 “海纳百川---当代艺术邀请展”,国际贸易会展中心,宁波,中国
2014 “自贸之春---中外艺术家邀请展”,松江天目会所,上海,中国
2014 “传统与过渡---印中水墨艺术展”,卡拉克里提画廊海得拉巴市,印度
2014 “自由自在”当代艺术展,蓝顶艺术区艺术街,成都,中国
2014 “细胞城”当代艺术展,大为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4 “痛感”当前绘画艺术探索展,树美术馆,北京宋庄,中国
2014 “多向度:破碎时代的散点探索--2014青年艺术家展览”,万荷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时间重启!”当代艺术展,汤inn会所艺术厅,河北张家口,中国    
2013 “马来西亚艺术博览会”,吉隆坡外贸大厦会展中心,马来西亚
2013 “中间100”当代艺术展,食天下当代美术馆,内蒙古赤峰市,中国
2013 “第10届中韩艺术展”,忠州,韩国
2012 “中国未来——HIHEY.COM当代艺术展”,今日美术馆、HIHEY.COM艺术空间、D-SPACE,北京,中国  
2012 “创意城市•2012伦敦美术大展”,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英国
2012 “暨2012伦敦美术大会中国巡展”,水立方,北京,中国       
2012 “2012 ART SANYA ‘天涯海角的另一边’-主题展”,亚龙湾百花谷,海南三亚,中国  
2011  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川流不息”当代艺术文献展,蓝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1 “散落的风景”当代油画展,SO艺术空间,成都,中国    
2010 “和艺术沙龙展”,和画廊,798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致幽灵画家---曲向东
· 眼睛的故事
· 静观朱蓝
· 多向度
相关评论 更多
· 岁月的“刺点” ——关于郭建婷
· 建婷的“三重门”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岁月的“刺点” ——关于郭建婷油画及其《童年》系列>>
 
郭建婷的创作生涯是围绕一个又一个主题系列展开的。过去,她的系列作品多指向某种哲理性的冥想世界,每一个系列都有一个抽象的主题,例如《元素》《染色体》《序列》《灵山》《瞳体》《门》《须弥之音》等。画家意在赋予不可见的哲思以可见的视像,这既包括其内容,也包括其冥想的过程。所以,尽管每一个系列的作品都由于画家极力寻求意与形的吻合而见出语言上的差异,可是,它们全都贯穿了动感的旋律。不管是微观世界还是宏观世界,不管是物质元素还是生命繁殖的密码,也不管是瞳孔中收敛的景象、门内外对望的时空,或者尘世、灵山、仙境或佛界,无不牵动着作者的呼吸,显现为聚散的态势或跌宕的节奏。
 
如果我们要为郭建婷这些既往的作品系列查找一个美术史方位,那么,我们就会见到象征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文脉。1886年,活动于巴黎的希腊诗人让•莫雷亚斯(Jean Moreas)在其发表于《费加罗报》上的《象征主义宣言》中说,象征主义的任务是要“给理念(Ideal)赋予感性的、可理解的形式”。郭建婷身为女性画家,却不甘屈从于男权体系将女性贬低为感性动物的偏见。在这些早期创作中,她不断向着哲理性主题进发,似乎要来证明女性同样有向世界发问的权利和洞见真理的能耐。她对物质自然和生命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对人类过往的纷繁、迷乱的世相以及当下景观社会中人的处境深怀思虑。同时,她又酷爱读书,读现代人写的书,也读古人写的书。她特别对中国传统经典抱有兴趣,常常到这里寻幽览胜,欲以发现契机,获得点拨和发散疑问。她从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不仅被激发出了一个个富有灵感的主题,而且也分享到了活化其作品审美效果的气韵。但尽管如此,她的提问却无不针对当代人的处境,基于当代人的视角。古人的智慧被她转换为平衡现代性知识的力量。靠着这种平衡,她摸索方案,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她用作画的方式来凝聚这些问与答的行动时,她的作品就变成了反映其思想历程的美学化的符号。
 
在这些抽象主题的系列创作中,理念,对郭建婷而言并非某个只需用形象赋予其化身的现成命题,而是某种本身有待于生成的思想潜力;这意味着,她的创作不仅是对理念的传达,而且是对理念的建构。这个一体二用的过程在其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我们看到,在其线条与笔触、素描与色彩、构图与造型、剪裁与重构、材质与形象的多重关系中,在抽象与具象、实在与虚空的去留之间,可见的视像帮助理念传达了其自主的声音;思想逐渐成型的轨迹、意义诠释向主体做出的承诺,在画面中悄悄渗透出来。我们深感,其中冥想的空间越来越大,哲思的深度超过了预想。透过画面,我们不仅见证了一个赋形于理念的过程,而且见证到一种修行的经历。艺术家正是那一个修行者。
 
然而,今天我们将要见识郭建婷最新创作的一个系列,这个系列叫做《童年》。看完其名下的一件件作品,我们似乎不必再被纠结在晦涩的“理念”中了,因为它们针对的不过是画家记忆中的童年,而且是靠写实语言来完成的。借助其得心应手的绘画能力,她塑造了自己幼时的肖像。一个个真切的瞬间、具象的片段,表征了其今日之“我”对往日之“我”的回视。虽然隔着时光的烟云,但跟随其目光的指引,我们见到了郭建婷曾经的自己。
 
面对题材和画风的如此反差,熟知郭建婷以前作品的人们难免心生困惑。不过,我们首先得承认,艺术创作本来就是一件承诺主体性的事项,对艺术家来说,表现怎样的主题、针对什么样的题材、采用何种方法,都是其个人的选择。如果某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前后出现了风格的变奏,作为审美接受的一方,我们也只消考虑其变奏的作品是否还保持了与作者水平相称的艺术质量。管得再宽一点,我们或许可以问一问这种裂变的逻辑是否顺畅。对于艺术质量,《童年》系列的确让我们觉得无话可说。自然生动的描绘,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画中那些光阴的故事、那再也回不去的童年,撩动了我们怀旧感和物伤其类的心情,让我们顿生羁旅成人世界的惆怅和人生漂泊的伤感。或许,我们会陷入一种“原乡”之思而不能自拔,以至于久久不肯离去这些画面,就像生怕一旦转过头去,天边的海市蜃楼就会消失殆尽。
 
郭建婷是以自己童年时期的老照片作为创作蓝本的。可是我们很容易看出,她并没有照抄那些照片。非但没有照抄,而且,支配其过去创作的超现实主义逻辑仍然以隐晦的形式存在着,或可说尽管题材生变,画风有别,但画家依然未曾斩断其创作的文脉。与照片对比起来,首先,绘画图像中可能出现的背景人物统统被清除掉了,只剩下主人公独行的影子。除了《放学回家的路》一画的远景中有几个孩子的背影,在别的画面中,无论大街、小巷、集市、公园、树林、田间、水边,还是教室、操场、客厅、卧室、窗边、后院……其所在之处,都只见一位小女孩,单个地出没,没有玩伴,也没有同行和与之交流的人影。即便吃妈妈做的饭菜,身边也无人陪伴;即便在外婆家的床边谈笑,屋内也空无一人。总之,只要小女孩在场,别的人就会缺席。那空缺的位置隐藏了人物关系,把场景变得陌生化了,不过小女孩的自我专注似乎并没有受到惊扰,依然时刻陶醉于自己的世界。其次,照片上的颜色被改变了,在近乎年画般的色调中,画面被蒙上了一层粉色的烟霭。虽然每一个物体都维持着其固有色的纯度,但大色域的冷暖对比、黑与白的牵拉,又使这些色块降低了调门,直至产生出一层冷色调,在粉色的烟霭之下与之对抗。它带着物体清晰的细节,突破烟云的压制,似乎向作者的记忆和观者的视觉一并提出了拷问。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把人们对一张照片的观看效果做了二元性的划分:一个是“知面”(studium),一个是“刺点”(punctum)。前者指的是能够体现摄影师意图而又能够为每一个观看者所感知的效果;后者指的是不同观看者在一张照片上关注到的不同细节。看郭建婷的《童年》,我们深感,她画的不是照片的“知面”,而是她自己在翻阅这些老照片时所获得的“刺点”。在罗兰•巴特看来,“刺点”起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观者对照片中某个细节的偶然的非理性偏爱;另一个是由于观者的情感受到刺激,甚至可能有受伤的感觉。对郭建婷而言,或许两者兼而有之,但又似乎更偏于后者。画中有特别的空旷感。迷蒙而清冷的色调,把小女孩的自我专注衬托得令人生怜。
 
在由绘画手段转换出的这些“刺点”中,郭建婷向我们提供了其童年的自传,从而让小小的自己充当了一部平民生活史的主角。虽然小女孩活动的环境空旷洁净,纤尘不染,没有人群、车流、吵闹和垃圾,就好像隔离于俗世的尘埃与烟火之外。可是,在这一片超现实的景象中,时代的印迹仍然通过小女孩的妆扮、室内的陈设、城市中的街巷、车辆、建筑以及建筑和各种物品上的文字无声地显露出来。这或许意味着,人之在世,即便是平凡的个体、小小的年纪,就算不需要玩伴和人与人的交际,也根本无法脱离大时代的场域。不过,郭建婷的画同时也告诉我们,在一种大时代小人物的格局中,童年仍然被特许保留了一个位置,可供人在“懂事”之前能够自主、任性和无忧无虑。小女孩或静或动,或跑或跳,无不怡然自得。画家以可信的细节,表现了其高度的自我专注、简单的乐趣和容易得到的惊喜。由于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才会听不见周边的吵闹,天地才变得如此广大;由于欲求简单,才会满足于细微的得到并容易收获惊喜。这是游戏的童年、无虞的年华和至纯的心情,足以让我们这些饱受人间烟熏火燎的人们泪流满面。
 
到这时,我们也许可以理解画中所渲染出的那种孤单和寂寞感了,这见之于色调、构图以及人物与环境的视觉关系。可实际上,那不过是追悼岁月流逝的伤感在记忆的幕布上所投下的影调。孤单和寂寞并不属于画中人而属于观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说:“所有照片都是死亡的象征。拍照片就是参与到另一个人(或物)的死亡、脆弱和易变之中。正是通过分割此刻并将其疑固,所有照片都证实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当画家重新翻出童年的老照片时,她所看到的就不过是过去死后留下的遗照。罗兰•巴特也说:“在照片伴随下,我们进入到无聊的死亡之中。”昔日的此刻已经变成了今天的彼时,童年世界被特许保留的位置也被人世间的纷扰无情地占据。在心被刺痛的时刻,随之“刺点”出现了。这构成了《童年》系列创作的真正起点。其逻辑在于,既然照片所记录的过去再也无法捕获,对童年岁月的追忆就简直无法排开今日的心情。由此,悼亡者的伤痛被带入了画家笔下,把成人世界的寂寞和孤单分摊给了回望中的童年。
                                                    
                 吴永强
艺术评论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1年3月22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