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正莉

1982 生于重庆
2005 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被授予油画学士学位
2008 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被授予油画硕士学位
现居成都,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5  “常生”,Nuoart,北京
2012  “形骸”, Boers-Li Gallery,北京
2010  “谢正莉”,J & Z Gallery,深圳
2008  “谢正莉艺术作品展”, 白夜, 成都

主要联展
2016 新加坡艺术博览会,新加坡
2015“青年艺术100”五周年庆,农业展览馆,北京
2015“绽放”当代艺术作品展,华侨城,成都
2015 图像研究室:绘画发生中的观念和语言,正观美术馆,北京
2015 旋构塔,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5 文字.暂停,Boers-Li Gallery,北京
2015 海纳百川.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蓝顶美术馆,成都
2014 何工和我的朋友们,千高原,成都
2014 经验与表达,一芦艺术空间 ,成都
2014 盛夏,Re-C当代艺术空间,成都
2014 郭海宁&谢正莉作品品鉴,一芦艺术空间,成都
2013 creative china,韩国
2013 艺术巴塞尔,香港
2013 Nature of Speed疯景,GALLERY EXIT 安全口,香港
2011 Line Up,Boers-Li Gallery,北京
2011 青年艺术100,地坛,北京,上海
2011“无限繁衍——视觉案例”2011当代女艺术家邀请展,关山月美术馆
2010“混搭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深圳美术馆,西安美术馆,
2010 日常——文化生存的直觉描绘,青和当代美术馆,南京
2010“都市心语”当代女性艺术家展,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成都
2009 群落!群落!,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9“她视界”洛带艺术粮仓,齐盛艺术馆,成都
2009 捌贰玖零,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
2009“坡地”当代艺术展,中国虎标行艺术馆,成都;八百号美术馆,上海;蓝顶美术馆,成都
2008 戏梦,OCT艺术方位画廊,深圳
2008 2008年春季艺术沙龙,新会展中心,成都
2008 西南力量——当代艺术邀请(巡回)展,上海,深圳,成都
2007 2007——新中国新一代中国当代艺术展,中国盒画廊,挪威
2007 记忆的空壳,梦境,迷失,9艺术空间,北京
2007 王湛生当代艺术创作奖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四川大学美术馆,成都   
2005 小酒馆8周年“成都女性艺术现场”,成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谢正莉:绘画的慰藉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谢正莉:绘画的慰藉>>
    看谢正莉的画,恐怕难以看到炫目的场景、纠葛的观念,甚至连许多画家偏爱的叙事手法也很少见。

    她的画总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挣扎,就像一张会呼吸的皮囊,让人的心绪微妙起伏。表皮之下,有隐隐的躁动与羞涩,更有诸如孤独、焦灼、苦闷、畅快、希冀等等复杂的心境。女性的敏感细腻是渗透性的,带着女性独有的缜密、矜持、乖俏和热烈。谢正莉也是如此。

    谢正莉1982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这位中国当代绘画界的新秀,以她独特的绘画风格从时下流行的绘画潮流中脱颖而出。一个相信触觉、颜色、气味和痕迹的女子。她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感官气息,观看时如等待毛孔慢慢张开,再将神秘、舒缓、温柔的香氛收敛进去。谢正莉在小小的画幅中,把一场场生命体验描绘得生动饱满。她让它们生出独一无二的线条,构成奇异的筋骨,再长出美好的肌肤来。

    谢正莉的新作,体肤之感十分强烈。《两棵树》(2010)的笔触纷繁错落,她将树冠枝叶描摹得如细密柔软的毛发,排列着梳理后的痕迹和状貌,具有极强的私密性和神秘感。在《三棵树》(2009)、《树林之二》(2009)等作品中,画面抽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让根茎凭空裸露,而其上生长的枝叶则稠密茂盛,生机勃勃。它们让人想伸手抚摸,似乎这样做就能从中感受到饱暖平安。谢正莉在她的画中频繁重复类似的图景,一面不断地将身体的能量倾注于画中,一面借此转身于想象的世界。即便在《不眠的森林》(2010)里,在陆地上腾跳的鹿,她也为它布设好浓密的灌丛,令其避开现实的属地。白光人影、发光的树以及光斑,接连出现在《迷林》、《一棵白树》等作品里,这些光亮异乎寻常地制造了一种奇妙的幻境,暗示着神迹的发生,或一切可能性的存在。谢正莉在这之中显示出她的独到之处,在语言的形式与内容之间取得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与张力。

    2004年至2006年,谢正莉创作了一系列人像,确切的说,是人的身体。人物站立在瘦长的画布中,没有五官,没有上肢,没有衣装,也没有细节,但其浓密的头发,以及像被黑色丝袜包裹的身躯却令人过目难忘。他们被她称作“不平衡的人”,性别模糊,看上去脆弱、柔软、性感而又坚定。柔嫩的肉身与身体边缘硬朗粗壮的轮廓线形成鲜明的对照,暗示了两性的对抗与人的生存状况。蒙田曾说:“最愚蠢的自讨苦吃就是蔑视自己的身体。”身体的存在,既不可怕也不丢脸。谢正莉此时已经意识到,该抽掉身体的羞耻感,面对其自身本来的模样。作为身体的重要部分,皮肤之间的边界虽令人不安,却是让自我与孤独和解的小径。

    这一时期,与谢正莉同辈的中国新生代画家们正逐步崛起于当代画坛。一时间,卡通化、流行化、消费化、视觉化的绘画之风劲吹,以华丽愉悦的画面来反映一代人的自我沉溺与游戏感。相反,从本科到研究生,谢正莉心无旁骛地画着那些看起来晦涩朴素的作品。她曾独自度过大半年异常孤独、闭塞的日子,她在其间寻找自处的能力,随后自然地、费力地,在尘嚣中辟出一块奇异的静谧。

    2007年,谢正莉的创作重心开始转向对外部世界的精细描摹与创造,画中出现了自然风景、树木、鸟类和动物。在以自我和镜像为主题的“双生花”系列之后,人渐渐退出画面,成为更加宏观、抽象的意旨所在。她对于题材的选择不乏偶然性,多是不经意遭遇的事件、瞥见的景致,或听说的故事。她将茶花、猫头鹰、树林、麋鹿、发光的白树等一一入画。它们无一不与生命息息相关,成为她绘画的必然主体,哪怕呈现微弱、衰败和死亡。她从不按图写实、依葫芦画瓢,她只是想象它们,尽可能地,赋予其爱欲生死。绘画形象的演变,使谢正莉的艺术跳脱出其个体的微小世界,进而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探索人类情感、死亡、生命,以及再生的意义。
她用一种近似版画的刻画方式,在画布上极尽折磨之能事。身体的在场已不再拘泥于具体的肖像人形,而逐渐融入绘画的行动中。画布于她,如同人的皮肤,需仔细端详,轻轻抚摸、抓挠,乃至撕扯。对此,即便她羞于揭示,也一直在毫不动摇地贯彻执行。作画时,谢正莉将颜料施于布面,然后又用手、画刀、金属擦等工具将其刮去、打磨、破除,使之渗入布面纤维,层层覆盖,画面由此平滑、薄透。线条的重复与肌理的独特性,乍看之下在画面中制造了一些视觉障碍,很快地,它们又引诱人上前一探究竟,想方设法拨开那层层荆棘,得见其中柔软的腹地。

    谢正莉对于画面的处理纯然是即兴的、身体的、动感的,用谢正莉自己的话说,很多时候是“不受控制的”。她凭着气息与五官的感觉来落笔,其绘画过程多少有些“行动绘画”的做派,释放了身体的律动和节奏,让物体及景观皆成为身体的化身,并尽可能承载其所有。然而,谢正莉绘画的真正奥妙则在于节制。语言不是从头到尾的飞扬恣肆,多处是平缓的克制,花费很长的时间来打磨画面,令绘画离索平静。这要求艺术家对工作有极大的耐性和热忱,既是万般承受,又不失温柔。

    温柔,是她尤为看重的部分,无论是见诸于画中的一丝光亮,还是动物身上的一抹浅色,她都悉心呵护,表现得小心翼翼。表面上,谢正莉的绘画深沉凌厉,线条如铮铮铁骨,其间流露的情绪却千回百转。

    谢正莉日复一日地用绘画记录下密密麻麻的各种印象,关于身体、青春的种种琐碎情节。在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的笔下,青春就是如此,“它确定了自己的极限而不问身体是否能够承受,而身体却总是可以承受”。无论是躲避现实的潜意识,还是私密的个人情愫,抑或神秘的虚幻景致,谢正莉用绘画给予人的,始终是一种至柔至静,而又不失刚健的阴柔之美。这种美既慰藉了她的心神,也安抚了人们的躁郁。这也正是绘画的魅力所在。
 
吴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