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书琴

1971  出生于河南
2012  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现居福建,任厦门理工学院设计艺术与服装工程学院副教授


主要个展
2014  薛书琴绘画作品展,厦门
2011  内心的风景•薛书琴绘画作品展,北京
2010  薛书琴绘画作品展,北京


主要联展
2015  对话•两岸艺术 ,厦门
2015  以心接物•走进学院,北京
2015  艺术厦门博览会,厦门
2015  “气象”,北京
2014  美丽厦门,厦门
2014  “清风徐来”—首届中央美院、清华美院博士、硕士扇面精品展,北京
2014  “乐道雅集”,河北秦皇岛
2013  “美丽海峡”两岸书画名家学术交流展,厦门
2012  墨•道•情—艺术生命精神探索水墨邀请展”,北京
2011  庞薰琹诞辰105周年纪念展,常州
2010  2010中国文字博物馆美术学博士绘画邀请展,河南安阳
2010  国际人体绘画博览会,韩国安山
2010  “意象•特质”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
2007  Bucking Tradition & Culture :Woman's Place,美国约翰逊艺术中心
2006  清华美院建院50周年系列学术展——碳•墨03级研究生三人作品展,北京
2006  以心接物•写生展,北京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生命的大自然与大自在——薛书琴
· 评薛书琴素描作品
· 薛书琴绘画作品展·序言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生命的大自然与大自在——薛书琴绘画的诗性解读 >>
    第一眼看到薛书琴的画作,就感到自己多年以来养成的审美惯性受到了挑战。这种挑战跟六十五年前朱光潜先生所体会过的有些相似。他在欣赏一位老朋友绘画中那些带几分隐逸色彩的自然意象之余,发出了这样的疑问:这种意象世界是否只在远离人境的自然中才找得出呢?经过一番反思后,他开始怀疑自己一向看重山水看轻人物可能是一种偏见,进而意识到像倪云林画山水不肯着人物的做法是一种“洁癖”,甚至是一种“缺陷”。

    西方现当代绘画语言带给观者的震撼比较多,就像罗伯特·休斯“The Shock of The New”(《新艺术的震撼》)这个书名所揭示的那样。而中国水墨画的创新动力似乎总是不足,传统过于深厚,程式过于讲究,以至于反而成为自身发展的羁绊。能够如朱光潜所说“引起深心契合的乐趣”的画面总是那一些:一条轻浮天际的流水衬着几座微云关掩的青峰,一片疏林映着几座茅亭水阁,几块苔藓盖着的卵石中露出一丛深绿的芭蕉……所谓的自然,乃是人的静观的对象,当然,人与自然并非处于紧张对峙而是亲密融合的关系之中,只不过这种融合主要表现为自然环境是可游、可居的,于是画面中便偶尔会出现一叶孤舟、几粒墨点。这是中国人熟稔至极而且备感亲切的“意境”。人,无非就是那几个墨点。

    我不敢说薛书琴的水墨画对于古典意境的营造有着颠覆性意义,但必须承认她给传统水墨带来了新质甚至异质的东西。她画的是人物,但她笔下的不少人物虽具人形,却仿佛不具有血肉属性,就像缥缈梦境中的自然万象一般;而这些形象显然不仅仅是自身锁闭的物象,因为从他们的眼眸中又分明看到了人的性灵,那里敞开的是一个天地人神共在的明暗交织的“世界”。她的画面作为一个表象,令我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自然不是仅仅作为人的一个背景而存在,因为“天地万物与人原本是一体”,用薛书琴自己的话说,我们的生存本质上跟身边的小草是一样的,风雨阳光下万物生长都有着先天的厚赐;人也是消融而不是消失在天地自然之中,因为“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正是这一点灵明构成了“世界”的开端,意义因此开端而涌现,生命因此而具有了形而上的诗性品质。从这个意义上,我更愿意把薛书琴笔下的那些人物看成是一个个舞动着的精灵,一个个自由飘忽的魅影,它们是风之子,是云之梦,是光之影,是山川之灵,是天地之心,是造化之奇迹,是大道之幻化。

     因为不是在中国传统的笔墨程式里打转,薛书琴的绘画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诠释空间。从她对人物的刻画中可以看出西方人物画的造型功力,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无论她用了什么样的描摹刻画手法,其画作所依托的精神本体终究是通向中国传统智慧最深邃的巢穴的,你可以说那是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那是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那是为中国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论奠基的“天人合一”……她眼中和笔下的自然与人都是有神性的,是虚灵不昧的,那人物眼眸里闪现的光与照彻天地的光是同源的,她在画面处理上甚至用了影像重叠的手段以彰显天人无间、脉息相通、月印万川的气象。她用画笔开启的世界是一个齐物论、泛神论的世界,因此也是盈满了感动、充涨着诗意的世界。

    不知有多少人有过这样的体验:正午荒野里阳光像披在身上的孤独的外套,给人一种空旷的、无所凭依的伤感,太阳下寂静的草地美丽得让人心碎,我们可以在与万物共同在场中感受到却永远无法抵达那恍惚、浑成之“道”。我相信薛书琴拥有这种难以言说的内在体验,否则就很难解释她的意象中会流溢出海子诗歌中才有的那种抒情性。难以言说,言不尽意,遂托付于一个意象世界,立象尽意,象罔得珠。就这样,在形迹的若有若无之间,在光照的半明半暗之际,在物我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里,我们与画家一道领略了生命的大自然和大自在。
 

                                                      吴志翔   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教育信息报副主编、《教师周刊》主编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