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

1966 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90 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1 肖红个展,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1 肖红个展,新加坡当代美术馆,新加坡
2011 肖红个展,印尼国家博物馆,雅加达
2008“异动的面膜--肖红油画个展”,LINDA画廊,北京,中国
2008“面具--肖红油画个展”,LINDA画廊,新加坡
2007 肖红个展,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6 肖红个展,季节画廊,雅加达
2006 肖红个展,季节画廊,新加坡
2005 肖红个展,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2002 肖红油画个展,Chouinard Gallery,香港,中国 
2001 肖红油画个展,Chouinard Gallery,香港,中国
1999 肖红油画个展,秦昊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7 "此时此地"——内蒙古当代艺术家作品展,艺泰空间,内蒙古,中国
2016 林大艺术中心背景十周年特邀展,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4 "自流派"——当代艺术展,艺泰空间,内蒙古,中国
2009 "时差",林大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8“漫天动海”—艺术展,林大画廊,北京,中国
2008 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美国
2008 纽约苏富比拍卖会,美国
2007 巴塞尔迈阿密艺术博览会,美国
2007“几人相忆在江楼”——当代艺术展,林大美术馆、林大画廊,北京,中国
2007 中国北京艺术博览会,北京,中国
2007 新加坡亚洲当代国际艺术博览会,新加坡
2006 台北国际艺术博览会,台北,中国
2006 波恩艺术节,德国
2005“末法”展,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中国
2004“探寻新一派”,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2003“冬季展”,季节画廊,北京,中国
2001 亚洲艺术双年展,尼泊尔
2001 中国、日本、法国油画巡回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1 中国优秀获奖作品日本巡回展,日本
1999 全国第九届美展优秀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8 “反"视"自身与环境”展,北京建设大学,北京,中国
1998 环境展,当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7 中国艺术大展,上海,中国
1995“曼荼罗过去.现在.将来”全国第八届美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1990 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杭州,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采访记录
· 他、他们,与它们——关于肖红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采访记录>>

您的新作是“知识青年系列”的延续吗?作为承载历史背景的载体不再仅仅是人类,还有“路”“垃圾堆”这些现实中的场景,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载体有什么关联?

D:是“知识青年系列”的延续, “知识青年”也是“脸”的系列的一部分,艺术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现在我把载体扩大到路,垃圾堆这样现实的场景,是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我会在我的下一个展览中,把题目定为《脸.面》。 把我过去的内容及创作的思想放到了“面”上,包括道路,垃圾堆等这些新载体,这样使作品的形式得到了新的拓展,不单有“脸”还有“面”。

 

在新作中,作为载体的人物表情和神态特征为什么不明显了,身份也消失了吗?

D: 以前的作品都有时代感,有明确的时间概念,就像我想在画面上表现文革时期,画面上就会有文革时期的主要特征,现在我用了模糊处理的方式把人的主要特征都消失掉,都是以人形、人的大致轮廓的方式展现的,模糊了时代感、空间感和时间感。我这样做,是想更多的表达内涵的东西。把时间感和空间感都从画面上抽离出来,来体现的是人本身的一种东西。


作品中描绘的历史背景中的人物特征被弱化,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

D: 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已经包含了这个问题,还是把时间感和空间感从画面中抽离出来,想表达的是更纯粹的东西。


新作品有“路”系列,您以前创作过“大路朝天”,都是关于“路”,“路”有什么意义?这两种“路”是一样的吗?

D: 我创作的“大路朝天”系列是一个抽象的二维空间,更具有形式感,是一种在形式上的探索。在“路”这张作品中,有表现后现代写实的部分,我把它分离出来,画面上还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祥云”的图案,画面的脚是释迦摩尼涅槃时的脚,还有更多的是表现生活、生产和斗争的一些场景还有农耕时的一些场面,运用抽象与具象结合的方式,把这些都附着在画面上。所以我这一次用三维空间的方式来表达这条路,还是想以这条老路为载体,在这条路面上附着了大量的人类文化和历史的一个沉积,使这条老路更具备一种性格,是一个厚重的历史沉淀。给这条路赋予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

 

《垃圾堆》中的“垃圾”该如何理解?

D:我把垃圾堆作为作品的载体,也是附着大量的人类活动。这幅作品和“路”这件作品的意义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把人类的活动通过垃圾承载下来,通过垃圾来隐喻人类承载的文化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为了垃圾。
在这张作品中我想表现的是自然垃圾和文化垃圾的一个处理和显现。

《被侵蚀的老照片》是如何创作的,来源是什么?

D:确实有这么一张我合成的照片,放在阳光底下半年多没有注意,我再看这个照片的时候它几乎褪色发白了,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也是通过这样一个偶然的效果,创作了这样一幅作品。我想用这幅作品来表达记忆、物体或者是生活会随着时间和自然的侵蚀慢慢抹去。这幅作品是流逝后的记载。


在您最初的作品中是把莫高窟的壁画融入人的肖像,对后来的创作有什么影响?

D: 很久以前我去过莫高窟,我被他的东西所打动,所以我想围绕着莫高窟为题材进行创作。我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后来终于在人脸上找到了一个最初的载体。但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创作和思考后我觉得人的脸部的这个载体,已经承载不了我想表达的东西,所以我就把这个载体放在地面上,放在一个空间里,画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不满意,我现在又把它进行碎片化抽离,这是我创作的一个脉络。

 

您说过“生活就是思考”,可以详细谈谈吗?

D: 我忘了我在什么时间谈到的这个事情,对我个人来说思考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思考的话,那么生活就是思考了。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