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

1990 出生于中国湖北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现居北京、上海、武汉,职业艺术家,上海外滩浦西馆学术总监
 
主要展览
2019 第十四届ARC国际艺术沙龙大赛“ARC Staff Awards”,欧洲现代艺术博物馆,巴塞罗那 
2018 形而上——第二届当代艺术巡回展“铜奖”,北京/广州/滨州,中国
2018 北京夏季展览18“优秀奖”,恩来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文廣:时代精神的捕手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文廣:时代精神的捕手>>

作者: 吕豪 

 

小城青年与时代洪流
 
作为新生代思想型艺术家,文广的成长恰好见证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从贫蔽到丰足、富余的全过程。身处奔涌的时代洪流,这种激素般的发展状态给文广的思想和内心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艺术家大多都是天性敏感的,随着出走家乡,辗转北京、上海,西藏,印度等地“游牧生活”的开始,这种印记势必将内化,内化成为更为强烈的,有着切肤之感的创作经验……
 
偏见、荒诞还是真实
 
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势必需要相应的精神补充,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生存于其中的个体难免不会发生阵痛。有人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综合症”——世界如同被精心设计过,人们的生存空间被生硬地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普通人更是成为了资本收割的对象——除了倍感无力、焦虑、恐慌、挣扎抑或麻木,难以自主,亦难有进境。在艺术家看来,这种焦灼的心理和情绪是普遍的,是最具时代特色的症候,更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同时也塑造了文广作品中的悲悯气质。
 
文广的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思辨特征,非线性的叙事方式一如众人观看事物、体验世情的状态,交叉、多变,极具情节与时空的张力。相比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其艺术语言则呈现出一种单纯明了,没有过多的矫饰和阅读上的障碍。例如作品《风起了》,观看主体如同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乡村的房子、田间水洼、空旷而有晕眩感的场景、远处因爆炸腾起的蘑菇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疑惑、荒诞、迷惘随着观看的深入被充分搅动起来。艺术家在这里把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隐去,并非编排视觉符号去刺激观者对画面进行读解或“思考”,后者的策略显见于一些当代艺术创作,而文广则是顺其自然地,凭借长期的观察,思辨以及感知,如同意识流一样,将所思所想浸润在想要表达的意象中,任凭观者体会直至共情。整个过程是开放式的,也是蕴藉而内敛的,直抵内心的真实。
 
爱、欲、性
 
人的本能遇上时代洪流又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显而易见,当代人对情爱的表达远较从前直白甚至刻露。物质生活的爆炸式发展,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早已颠破了传统的价值理念跟教条,深深作用于每个人的身心。在《疯景》、《大时代》等系列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动物、导弹、鲜花、飞鸟等带有明确象征意义的形象,它们暴露、刺眼,但它们存在的方式又与常态、常理迥异,彼此之间的关系更是暧昧不明。画面的基调在艺术家的描绘下显得分外荒芜、诡异,似乎在渲染某种特定的氛围,以致能够通达心境。然而,这种强烈的对比却在无意识间加剧了一种双重“撕裂”——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价值观,作者本身与其处境之间——弥漫着一种“冷眼旁观”却又“在劫难逃”的矛盾,而这背后潜藏着的,恰是芸芸众生无处安放的欲望和个体,更有那赤裸裸的生产关系。
 
重构一种感知机制
 
在一个以新媒体、装置、影像是尚的时代,绘画的先锋性似乎已显黯淡。然而,艺术终究不是赶时髦,绘画这一人类耕耘了千百年的“古老”手艺依然是表达心灵的最直接手段,它仍旧反映着人类对思想、精神的探索和高度。
 
当下,高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疯狂叠加的视觉(听)奇观不断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同时也型塑着当代人的感知机制朝着愈加物化(materialized)、碎片化的方向发展。艺术家身处其中,需要有不但作为个体,也要作为“先行者”的感知力和气魄,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反映时代的佳作。
 
在寻常眼光看来,文广的作品兴许略显晦涩,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作品的选题架构和叙事方式,一方面用他自己话来讲,是想把“思想知觉化”。作为一名艺术家,在官能刺激过剩的当下,坚持从艺术的思想性着手,着实是不易的,它需要和社会与艺术的双重现实保持一段警醒的距离,不断地体察、感受,从而完成对社会和个我的反思。但是,也正如在文广作品中所见到的,在那些不可言说、欲言又止的表征(representation)背后,凝聚的是一种冷峻、悲悯的内核,它是严肃的、深痛的,同时也是整体的,清晰地指向身为一个个体对于现实(社会)发自内心的关怀和呼喊。区别于时下的喧哗,文广的作品别有一番回味,更像是一代人的精神内驱,静静阐述着一个时代的“故事”。
 
作者:吕豪
青年艺评人、策展人、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致力于当代艺术、视觉文化与思想史研究。现工作生活于武汉、北京。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