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亮

1953   生于山东诸城
1982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留校任教
1988  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首届城市雕塑艺术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
1994  参加苏联专家库巴索夫讲授的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高研班
现居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

主要个展
2011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大型历史题材雕塑,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2007  向往永恒—王洪亮雕塑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主要联展
2009  建国六十周年向中国汇报展览,北京     
2009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作品展览,北京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北京   
2006  国际艺术与科学展,北京
2005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北京 
2005  中国雕塑百年展,北京   
2004  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北京    
2004   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作品展,北京    
2003  北京首届国际美术作品双年展,北京  
2003  奥林匹克体育美术作品大赛,北京  
2002  中.日.韩三国教授作品展 ,日本
2000  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青岛
2000  全国青年冰雕大赛,哈尔滨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将瞬间凝固成永恒
· 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王洪亮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王洪亮的雕塑艺术>>

  王洪亮是一位有坚实造型功底、有艺术思考,又有旺盛创造力的艺术家。近几年来,他主要从事写实雕塑的创作,不少作品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在这个领域里他不断勤奋探索,寻找创新的途径,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久前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80周年的美术展览会上,他创作的大型群雕《红军长征中的将领们》,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在万里长征中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挽救了中国命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刘伯承、贺龙、徐向前、任弼时。九位身穿军装的领袖人物组成一字排开的构图,在危急关头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的目光炯炯向前,人物服饰、动势彼此略有差异,但共同流露出来的相互信任和默契的感情,是贯穿整个构图的基调。这件史诗般的作品,把人们的思绪引向七十多年前的历史时刻,有出自内心的尊敬和怀念,有无尽的遐思。这件作品是为甘肃会宁红军长征会师纪念馆创作的,也是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一件作品。

  王洪亮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好评。2001年,他为刚刚落成的中华世纪坛圆厅里反映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型浮雕构图创作了《开国大典》;之后,他又为刘胡兰纪念馆完成了长达47米的大型浮雕《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为山西八路军纪念馆完成了群雕《狼牙山五壮士》;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创作了《他们从南昌起义走来》;以及圆雕《危难中奋起》等。这些表现不同革命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作品,具有共同的特点:富有炽烈的感情和重视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感、作者是在认真研究了历史,对人物和事件有充分认识并有深刻的感受之后动手创作的。他深切地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努力把他这种感情诉诸于作品之中,他是艺术中的“体验派”。他严格地尊重历史的真实,热情地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品质,不受所谓以“写真实”为由丑化英雄人物理论的影响。但他同时警惕英雄形象概念化和脸谱化的倾向,努力在整体和细节上下功夫,塑造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不为《开国大典》中领袖人物在清晰的轮廓中显示出来的严肃、庄重神态的生动刻画所惊叹;我们也不能不为在刘胡兰形象中所包含的普通农村少女的朴实与英雄人物的坚定这两种气质完美的结合所感动;浮雕《他们从南昌起义走来》多层次的构图和背景上若有若无、带有暗示性的符号,予人宏大、开阔的革命起义景象;《狼牙山五壮士》中人物内心感情描写的细致和富有人性化,也别具匠心。写实艺术最忌拘谨、刻板和缺少灵动,王洪亮深谙此理。他重视形的塑造,更重视神嘏的表现,他努力在写实的形体塑造中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他刻画的人物结构严谨,但不面面俱到,而是突出主体和强调重点,时有形不到而意到之妙。在处理人物的服饰和背景时,他更放松、自由,用多变化的手法以突出或衬映形象的整体感。

  王洪亮在学院中受过严格的写实造型训练,对古今中外艺术传统均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纵的借鉴和吸收中做出自己有个性的创造。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受过“85新潮”的锻炼,在写实、夸张、变形、象征、抽象中,他都有过有益的尝试并有不少值得称赞的成果。他的早期作品《祝福》、《鲁迅》和一些男女人像,造型沉稳,手法洗练,立意含蓄,都是很有创意的佳作。他参加日本雕塑家细井良雄主持的石雕艺术研习班和创作的结业作品圆形石雕《母与子》,表现出他处理几何形体的才能;他在中国城市雕塑艺术高研班上从俄国雕塑家库巴索夫的讲授中,加深了对城市雕塑、对雕塑与环境关系的理解。他多次到国外和参加艺术活动,广开视野并吸收各方面营养,以丰富自己的雕塑语言。他在199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平台·98青年雕塑作品展”上展出的《新石器打击系列》是装置性的雕塑,充分利用石头、麻绳和木头等各种材质的美,运用雕凿、穿孔等手段,造成类似中国古代乐器鼓、锣、钟磬等物象,用木制框架将它们或平稳安置,或悬挂在空中,最后装置于群山之颠,其形体与发出的声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到西方观念和装置艺术的影响,但其内容与手法又有强烈的传统因素。他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浮雕作品中,《童年》、《支前》等作品的人物造型中,采用了古埃及浮雕的一些技法,也使作品表现出古拙而活泼的新意。正是有广阔的胸襟,敢于和善于广收博取,为我所用,再加上他的质朴的个性和勤奋的精神,王洪亮的雕塑创作才具有思想和文化的深度,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英国皇家肖像协会主席、雕塑家司徒安先生盛赞王洪亮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和表现红军领袖会师的大型浮雕为浮雕作品的里程碑,并认为是奠定他“大师级地位”的作品。这是对王洪亮创作成就的充分肯定与鼓励。

  王洪亮雕塑艺术的意义还在于:他和中国当代其他优秀雕塑家的创造,显示出包括写实风格在内的雕塑艺术,仍有充沛的生命力,在当今和未来世界有广阔的前景。正是基于这种信念,王洪亮在己经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更满怀信心地在探索、在拼搏,为社会和大众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邵大箴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