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兴琳

1964 出生于武汉
1989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
2016 巴黎国际艺术城访学交流
现居武汉,国家艺术基金委员会初评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巴黎国际艺术城访问学者、江汉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湖北省水彩水粉画艺委会委员

主要展览
2016     懿苏•新锐——汤湖当代艺术交流展
2016     湖北省当代水彩画院第一回展,湖北美术馆
2015     玄序—湖北当代油画邀请展,武汉
2015    “时代足迹2015•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江苏美术馆
2015     北京上苑艺术馆“陶兴琳油画作品展”,北京
2014     水彩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武汉
2014     油画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杭州
2013     天使收藏展,HIHEY艺术中心,北京
2012    “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5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    “第十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美协,广西
2012    “粉墨写意”中国戏曲人物画展,朱屺瞻艺术馆,上海
2012     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    “武汉印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作品邀请展,武汉美术馆
2011    “对话与共振——首届全国九省市艺术联展”邀请展,广州
2011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全国油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
2011    “回顾与展望——湖北油画艺术展”邀请展,湖北美术馆
2010    “回顾与展望——湖北水彩艺术展”邀请展,湖北美术馆
2010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北京
2010    上海世博“湖北长江画派美术作品中展” ,上海
2010   “风行水上——写生刘家桥水彩展”邀请展,大楚艺术机构,武汉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8   “第三届北京国际文博会《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07   “第八届全国水彩•水粉画作品展”,大连
2007   “2007《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7   “第二届北京国际文博会《艺术中国——全国油画展》”,清华大学美术馆,北京
2005   “千年时间画廊《时间之外》三人联展”,北京
2003   “《今日中国美术大展》邀请展”,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
2000   “中国首届人物水彩画大展”,中国美协,辽宁
2003   “第二届湖北省油画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2000   “中国首届人物水彩画大展”,中国美协,辽宁
1998   “湖北省水彩画双年展”,湖北美术馆,武汉
1995   “中国长江杯水彩画大展”,武汉
1993   “香港中国水彩画大展”,香港
1992   “中国水彩画大展”,香港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新具象:怀旧与当代视觉形式——
· 我看陶兴琳的油画作品
· 现代水彩语言的诠释——观陶兴琳
· 视觉经验的客观还原-----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视觉经验的客观还原-----评陶兴琳绘画作品 >>
    托马斯•弗里德曼说这个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仿佛脚步稍微慢一点就会被甩在众人身后。在这高速发展、一日千里的社会中,“跟风”成了许多人获取安全感的最佳途径。新世纪已经过完了第一个十年,回望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不难看到一种颇为滑稽的场面:时不时一阵风刮起,风向标指了一个方向,立刻就能冒出一支队伍朝着这个方向前进。1993年意大利人奥利瓦将他眼中的中国当代艺术推上威尼斯双年展之后,“四大金刚”在海外拍出天价之后,出现了多少跟风效仿的作品恐怕是数不过来的。踏在前辈们冒着风险试探出的底线之内,堆砌传统元素,玩弄“文革”图式,装腔作势地调侃与反讽,带来的只能是不痛不痒与审美疲劳。对于样板戏、红卫兵、“红宝书”这些塑造了整整一代人的视觉经验和审美倾向的历史产物,“调侃”只是一种单薄与轻佻的解读方式。而在画家陶兴琳的《中国芭蕾》、《娘子军之歌》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立体更为深刻的展示,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更加复杂的感情。

    陶兴琳1964年出生于湖北武汉,在十年“文革”中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的熏陶使其从小就对舞蹈戏剧与美术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成年之后的军旅生涯不仅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同时也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他在艺术上的创作。陶兴琳告别军旅,从中原信阳回到江城武汉,又考入了湖北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专业,从事过建筑装饰设计、广告动画设计,现为江汉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学系教授的陶兴琳在水彩和油画上都有着扎实的功底也兼具开阔的视野。通过阅读他早期的抽象水彩作品,到水彩与丙烯结合的观念性作品,再到之后现实主义的《英雄》、《青春之歌》系列,以及近两年的《毛泽东》、《中国功夫》、《中国芭蕾》、《运动》、《行走中的牛和人》等系列作品,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画家在材料和技法上的一次次改变与突破,以及贯穿始终的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特质。

    他采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对“文革”图式的还原与再创作在画面和视觉表达上有着相当的感染力,在许多展览与拍卖中频频亮相。抽象性、虚无性的背景上,白毛女、娘子军、武工队等形象都以充满力度的姿态和神情占据在画面中央。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普遍采用了一种仰视的角度,配合着人物明显的轮廓光,很好地还原了观者从前置身于舞台之下仰望这些样板戏的视觉经验。而对于这些作品的内涵却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些作品是对历史的调侃与反讽,有人评价它们是对红色经典的浪漫怀旧。这种使观者产生截然不同的解读的内涵恰是画家对于这些经典符号把握上的成功。因为被那十年扭曲、伤害同时又培养、塑造出来的一代人面对那些逐渐模糊却又无法忘怀的符号总是充满复杂的感情。正如普希金说过:“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记忆”,在有的人眼中,“文革”就是《伤痕》,在有的人眼中则成了《阳光灿烂的日子》。这种个人经验与宏大叙事的冲突是不能以“调侃”或“怀旧”一言以蔽之的,陶兴琳的作品审慎而且客观地展现了那样一个时代的一些片段,他作品画面是那少年发蒙期幸福生长岁月点点记忆的再现,他绘出那凌空舞台形象伟岸、柔美瞬间,正是那青涩记忆的经典定格……留给观者更大的空间去回忆与反思,正是这种审慎与客观使得他的作品格外有力。

 
杨维民
                                                  2010年元宵节改于京城嘉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