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树

1982 出生于湖北宜昌
2005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5  七卦阵,拾萬空间,北京,中国
2014  弦,CIGE2014,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2011  剔,莼萃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独有才华,ART DES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8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8  首届观唐艺术季“桃花源”,观唐艺术区,北京,中国
2018  城市无界——中国•上海静安国际雕塑展,静安雕塑公园,上海,中国
2018  延伸的空间——2018东莞雕塑装置艺术节,铂尔曼酒店,东莞,中国
2018  2018科兹洛雕塑展,珀斯,澳大利亚 
2017  雕塑40年第一回展(2008-2017),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中国
2017  Sculpture by the Sea,Bondi 2017,悉尼,澳大利亚
2017  零度之维 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蜂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  新轴线  泛海国际雕塑艺术季,武汉,中国
2017  第四面墙——超级艺术大堂中的当代艺术开放展,汉威国际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17  东风吹马耳,C-空间+龙口,北京,中国 
2017  2017科兹洛雕塑展,珀斯,澳大利亚
2016  第20届澳大利亚邦迪海岸雕塑展,悉尼,澳大利亚
2016  口,亚洲当代艺术空间,台北,中国
2016  凝视与出离,其门艺术第四回,北京,中国
2016  无以复加,今格空间,北京,中国
2016  三室两厅两女四男,龙口空间,北京,中国   
2016  复调——中国当代雕塑新锐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中国
2015  青年艺术100北京启动展暨五周年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5  明天当代雕塑奖,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重庆,中国
2015  回声计划——空纳万境,今日美术馆, 北京,中国
2014  世界砼,拾萬空间,北京,中国
2014  找朋友——发现青年雕塑艺术家,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再现代-第三届美术文献展,湖北美术馆,武汉,中国
2014  泉山唱集——中国当代青年雕塑邀请展,中国艺库,成都,中国
2013  学院的视界——湖北省首届青年雕塑展,湖北省图书馆 ,武汉,中国
2013  自律与思辨——第三届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北京电影学院,北京,中国
2013  一个梦想——艺术项目,造空间,坝上,中国
2013  空间的肖像——芳草地艺术节,侨福芳草地,北京,中国
2013  假的,NUOART画廊,北京,中国
2013  物物,红门画廊,北京,中国
2013  艺起——北京艺术节,三里屯VILLAGE,北京,中国
2013  艺术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2012  林泉高致  首届中国林州国际友好和平艺术节,林州,中国
2012  青年艺术100全国巡回展,阿拉里奥画廊,北京,中国
2012  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中国雕塑研究所,北京,中国
2011  龙生九子-隋建国和他的学生作品展,红星画廊,北京,中国
2011  15日:合作制绘画,白盒子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1  如是——中国当代雕塑即景 ,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80后艺术档案,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链接:传统与未来——第二届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1  Beyond The Frame,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11  启-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巡回展,南通、上海、福州、广州、武汉、成都、北京,中国 
2011  白兔十年-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白兔美术馆,悉尼,澳大利亚
2010  千里之行-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0  向前一小步——当代青年实验艺术邀请展,金属空间,北京,中国
2009  回顾与展望-湖北雕塑艺术展,湖北省艺术馆,武汉,中国
2007 北京BS1当代美术馆2007年度艺术提名展,上海朱屺瞻艺术馆,上海,中国
2007 345°上海新锐艺术大展,上海多伦当代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2006 玖X玖——当代雕塑艺术展,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05  雕塑百年,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从《几乎标准》到《万无一失》
· 宋建树的卦
· 走向林中空地——宋建树的雕塑艺
· 宋建树:七卦阵
· 面对世界(事物),给自己一个理
· “剔”出我的世界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剔”出我的世界>>

刘礼宾

宋建树时下创作状态的获得始于对“卡通一代”定位的拒绝,在本科毕业的时候,他拒绝了那种仿佛可以带来希望的艺术风格。其实从这时起,宋建树就选择了对“可读性”作品的排斥,对“可感性”作品的青睐。前一种风格对“意义”过于明确的追寻,使他感觉距离生命越来越远,而后一种风格的“不可言说性”使他感觉更接近于生命的真实。
宋建树的感知是敏锐的。“卡通”艺术和“意义”充盈的一元化世界有着同构的关系,而这个一元化世界是建立在无视个体,集体认同上的。“卡通”艺术尽管常常扬起“年龄”的大旗,从而企图赋予自己“个性”的特征,但它追求“可读性”的初衷,往往使其事与愿违,滑入文革宣传画的逻辑窠臼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觉到生命价值的个体往往选择“可感性”艺术。这几年,这类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多,王光乐、杨心广的先前创作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时下宋建树的创作也露出这样的端倪,其艺术创作和前两者又有所不同。
当诸多艺术家面对概念化的“物”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思维抽象化。好的艺术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途经各不相同。其实只有不停地把面对的问题具体化,才能把自己细致化。宋建树突破空泛思“物”的方法是发现具体的材料,并基于其特性进行改造。改造的方法是“剔”——也就是“雕塑”一词中的“雕”。不同于“塑”的附加,“雕”是去除附加的伪饰,从而使材料特性鲜活起来,也可以称为激活。
“激活”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和取舍,前提是艺术家对“我”的发现,进而实现“我”对材料特性的处理,在宋建树那里被称为“剔”。这样,流动的时空之中“我”与材料特性的具体关系得以明确,“我”与“世界”的遭遇也通过作品一一呈现了出来。
2009年,偶然野猪出没的家乡给宋建树以惊恐,这就营造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原本遥远的生命之忧突然近在咫尺,这时候宋建树把竹子削成了攻击武器。在这样的情景中,这样的材料处理无疑是“最准确”的。其实“准确”的基础在于宋建树对自己当时处境的警觉。他发现了自己身体受到的直接危险,也就是发现了一个不同的“我”。对于这个“我”来讲,竹子的材料特性较以往不同——攻击性,再也不是平常的建筑材料、盛水工具。
现在看来,对“准确”的强调其实是建立在偶然事件之上的,那么这样的“偶然”如何成为了宋建树的创作起点了呢?这个“偶然”背后又有怎样的“必然”?其实宋建树是“偶然”发现了“我”和“竹子”特定材料之间的新的关联,这种关联的新颖性启发他开始思考他和他的周遭世界的新的关系。于是,他有了一双新的看世界的眼睛,以及与以前不同的感知事物的内心。
在此之后,宋建树创作了两件以木材为具体材料的作品——《最后》、《嘿!宝贝》。这两件作品看似都用了“剔”的方法,在我看来却有实质的不同。在前者,宋建树把一棵槐树的上半部分削尖、抛光,并隐喻自我成长历程;在后者,宋建树把废弃红木的“芯”掏了出来,将它的外壳焦炭化。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更多是宋建树的个人经历的视觉化,后者则更多是他对对象材料特性的彰显。前者更倾向于表现,后者更倾向于呈现。相对来讲,后者更契合他对“关系”处理的出发点,即对具体材料特性的彰显。
同样使用“剔”方法创作的《无题》则以否定的的方式达到《嘿!宝贝》肯定的效果。如果说《嘿!宝贝》直接呈现了这段红木原有的特性(木芯从里面和其它部分脱离),那么《无题》则是在对槐树表层的几何化处理中,通过对槐树的有机化表面的否定(生物表面没有几何型的),直接把槐树的生命特征与木材的无生命特征集中在了一起。
等到《越薄越尽兴》的时候,宋建树又把上述的“集中”变成了“并置”。他把一块厚约10mm的铝板的一部分进行锻打,直到这部分钢板薄得不能再薄为止。铝板应有的样子是什么?当这两种表象并置在一个表面上的时候,常识所遇到的挑战使我们可能又回观自身,这可能正是宋建树所想得到的。在他近乎肆虐的锻打过程中,他可能正在重复的是他所经历过的磨难。宋建树想要我们去面对怎样的磨难?去感知!而非去解释。
同样,在作品《淡出》中,宋建树还是在处理“我”的存在的问题。一个被揉搓成形的纸,经过立体雕塑机的转印,作为个性的折痕被批量复制。现代主义叙事模式中,个性最大的挑战来自异化,就是取消你的个性。而宋建树告诉大家,在复制流行的时下,个性最大的挑战来自于你的个性被复制。这不得不让我想起黄纪苏前段时间讲的一个段子:当大家都躲在酒吧,天天陈述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感觉时,3、4年后却发现,你的不同也是别人的不同,大家都差不多。
我一直在找寻艺术家艺术语言、创作方法、和面对世界的方式三者之间的同构性。在我看来,这三者的同构是一个艺术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宋建树在对具体材料的关注中,形成了特有的作品语言,“剔”成为它主要的创作手法,而最终他是想把他面对世界的方式告诉大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