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汉钦

1980 生于湖北省蕲春市

2006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居重庆,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会员 、重庆雕塑学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7  首届“戏韵中国”主题雕塑大展,江苏戏剧院,江苏,中国
2017  第二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吉林,中国
2017 “西南中国:茁壮成长的力量” 川美教师作品巡展,德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柏林,德国
2017  首届全国雕塑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7  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三届全军美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时代质感——四川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风口 2016青年雕塑邀请展,合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匠与意 同曦-中国青年雕塑艺术展, 南京同曦美术馆,江苏,中国
2016  首届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6  第三节苏州——金鸡湖双年展,苏州巴塞美术馆,江苏,中国
2015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全国第十二届美术作品展,太原美术馆,山西,中国
2014  首届中国当代青年雕塑作品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吉林,中国
2014  第二节苏州金鸡湖双年展—当代青年雕塑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江苏,中国                
2014  回响——重庆美术六十年邀请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3  “延伸”2013中国 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和阳美术馆 ,山西,中国
2012  第四届中韩现代雕塑交流作品展,芜湖艺术展馆,安徽,中国
2011  中国姿态——第二届中国雕塑大展,温州会展中心万和豪生大酒店,浙江,中国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展,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吉林,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真实如何可能——评彭汉钦雕塑作
· 如何重新写实?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如何重新写实?>>

为什么选择写实?对于一个学院艺术家来说,这好像不是一个问题—但又好像是一个难题。

 
我们倾向于认为,写实是我们的传统是我们的财富是积累是遗产,对于这种语言方式的选择是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就像我们为什么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现实一样——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选择。
 
在中国,写实这个体系,一开始就以无可争辩的地位,赫然耸立在造型艺术学习的必经之路上,成为美术教育体系唯一的入口。绝大部分人在里面接受写实技术的完整训练,并获得了与此紧紧相连的艺术观念。随着技术的日趋圆熟,伴随着赞赏和鼓励,技术让你获得了一种身份和优越感,让你在这样一个体系中越来越显得游刃有余,于是,技术的熟练逐渐转化为某种心理上的快感,在不停地玩味中,我们的感觉对象逐渐锁定在只有这种方式和技术可以呈现的部分,而忽视了更为丰富的无法用这种方法去表现的心理现实,进而认定这就是自己的“直觉”——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呈现的技术和方法规定并塑造了心理感觉,
 
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我们选择了“写实”,实际上是“写实”训练了我们。
——但愿这不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玩笑!
 
 
写实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艺术真实的理解和对技巧的倚重。这源于写实艺术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情景,源于对宗教教义的直观化传播需求,以及中国政治对宣教图像“真实”性的借用。随着时空的更迭递进,艺术所追求的视觉的真实变得愈加可疑和不可信赖,写实已经不再被看成现实的再现。(“收租院”雕塑的写实性之于“刘文彩”本人历史的真实性,“纪实”的“雷锋照”之于“雷锋”此刻摆拍行为的真实性)。也许有人会说,“艺术真实”不等于“现实”,那么这个“艺术的真实”又是指什么呢?即或是指借物抒情,“情”的真实和写实何干?精确描绘对象的目的变得越来越令人生疑。
 
面对这样一种疑惑,如何“重新写实”,变得难上加难!
 
另一方面,固化的写实路径训练让试图重新写实的作品 在努力摆脱似曾相识的时候,同样变得越发困难。
 
正因为如此,彭汉钦的写实雕塑作品所呈现的个人化的表达方法,恰好给了我们一个认真探讨这种可能性的有价值的样本。
 
在他的一系列的作品中,“小”是一个重要的特点。尺度上的小,让人物看起来变得琢磨不定,使我们有了好似“格列佛游记”中闯入“小人国”的惊奇。因为“小”,所以观者不得不用目光一寸一寸仔细地端详那些心无旁骛抚弄脚趾的女人,蜷曲而睡的男子,站在某个边缘犹豫不决的雨衣客,“吃饱了饭”的上苍的子民,在吧凳上无聊的呵欠女孩。。而这种凝视,因为尺度的差异,强化了观众某种类似“上帝”的视线:高高在上地观看着这些“小人”的一举一动,而他们却毫不知觉。或许,我们同样被某个目光无声无息地笼罩而同样浑然不觉。雕塑尺度的“小”因为影响并预设了观看的方式和观看心理,使得作品无形中呈现了某种无能为力的生存境遇。
 
同样是“小”,但在彭汉钦的作品中,有着诸多的不同。在早期的“上帝保佑吃饱了饭的人民”中,人物强烈的市井味,随意的摆放,使作品具有更多“风情”色彩。而在随后的“一米”系列中,人物场景变得更单纯,姿态情绪的选择也倾向于日常化,作品被“挂在”墙上,“悬置”的展示方式,让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更加不确定。《重复性劳动》是一个特例,在一个如同舞台一样的现场,一“小”人躬身在一推土中挖掘探寻着什么。。。沙盘一样的环境,不确定的行为,让这件作品充满了神秘感。在《小世界》中,裸体蒙眼的人物充满象征性,坐在一个和展览墙体相连的突出物上,在去掉对某个具体环境描述的同时,建立了人物和展览现场的某种微妙关系,这些“小人”再也不是在某个预设搭建的环境中的演员,“他们”离开了背景,直接来到我们面前,与我们面对面地对视。
 
而让“小”变得可堪玩味的是作者的娴熟的技巧。一种精确的一气呵成,在如此小的尺度上挥洒自如,着实令人赞叹。恰如其分的夸张使作品显得老练而风趣,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老练的“风趣”,不由自主地把作品引向了既有的审美习俗中:技术的高超,无意中让“小”蜕变成为展示某种绝活的难度,屏蔽了它可能更为丰富的意义解读。不能不说,此时此地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也可以说,熟悉的方法成为了表达的障碍。
 
你以为你在说话,其实是话在说你。
 
 “我有时隐约感到,在现实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另一层现实,不可言喻,他说不清也道不明,在做这些小东西的时候,当我用泥一点一点去接近并触摸他的时候,却又感到他不可及”
 
彭汉钦的感受,其实是写实面临的一个话题:依靠对现实的表象和碎片的描摹,能否呈现某种表象之下的心理的现实。象征的方法一直是写实主义的传统,从过去宗教人物对圣神的象征,到人体对欲望或禁欲的象征,到今天对无意义的象征,路径方法一直没变,这种锁定的方法路径让结果趋同类似。今天的现实变得更加复杂,也很难遵循以一种语言和方式来认识表达和解释世界。
 
依我看来,仔细审视自己的系统,超越技术的习惯,寻找立足于此时此地的表述方式,这是重新写实必须面对的处境和重新出发的路径。
 
                                                             焦兴涛
                                                              2013年夏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