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显钢

1957 出生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
中央美院油画系第九届研修班结业
福建省集美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5“鉄的新四军”美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5“继往开来”全国盟员美术家美展,中国美术馆
2012 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暨“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2“吾土吾民”油画邀请展,广州美术馆
2007“生活在宋庄”当代艺术展,宋庄美术馆,北京
2007“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原创艺术博展中心,北京
2007“艺术中国—全国美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览厅,北京
2003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
1999 1999年中国艺术大展,北京
1997 “第九届全国美展 ”,北京
1997 “走向新世纪——全国青年油画展”,北京
1995 “正义· 和平——纪念二战胜利五十周年国际美展”,长春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希望呈现 “问题”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希望呈现 “问题”>>

(林泽洪老师在工作室对麻显钢的访谈)

林:你这些年来画的海洋生态系列已经有了一些规模,为什么又出现了这么大的一个转向?
麻;其实我始终对表现人有浓厚的兴趣,当然我指的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前些年只所以画海洋生态系列,也是刚刚来到厦门这个沿海城市,面对新的环境,希望作一些新的探索,而且那时也想让自己的画多一些当代要素,一时间还没有更理想的切入点,所以关注就近的现实问题就成了顺理成章的选择。而海洋环境问题是沿海城市的一个特色。架上绘画似乎还没有人去做,当时觉得还算是很特别,所以画了一批。但后来我觉得环保问题简单明确,似乎不具有多少思辨性,不太适合我的偏爱,我可能是八十年代初的影响太多,总是希望能让人想的多一些,所以渐渐对这个系列失去了兴趣,觉得它过于简单直白。
林:这次怎么想到了职业艺术家这一群体?
麻:首先是比较熟悉他们,再则他们的形象也还是很耐看的。他们既没有上流阶层的精致光鲜,也不象农民工那样一味的缺少讲究,而是邋遢里透着主张,随便中含着趣味,有着诸多有意思的东西。而且我很早就对这些纯粹职业的艺术家抱有兴趣,可能是体制内的生活过于单调呆板,所以对他们那种波西米亚生活状态很有好奇心。从九十年代初他们富有传奇色彩的传闻到结交了几位那里的朋友,虽然逐渐知道了那里的生活并不象想像的那样乌托邦,可毕竟比我们更有戏剧性和刺激性。虽然他们绝大部分还很艰难,但不乏自在舒展。而且他们在我眼中有点悲壮色彩,成功者当然例外,不成功者似乎是一些被遮蔽和遗忘了的精英,他们的存在有文化上的意义,我是这样认为。当然画他们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只是想用绘画的形式文献式的把他们呈现一下,这里没有更多的意思,我还是希望能找到一个更有意义的、能真正介入现实并能引起人们真切感触的问题作为题材,其实中国这样的问题很多。
林:对于绘画来说,这是否过于沉重?
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可以忧郁也可以明快,可以急风暴雨也可以阳光明媚,但是我还是愿意关注问题,尤其是能真正称得上问题的问题,而不是一个聪明的策略和狡猾的点子。
林:你的这批画能称得上“问题”吗?
麻:谈不上,这次只是一个文献式的呈现,这批画完成后,我会在下一个计划中尽力去实现。
林:目前有眉目吗?
麻:有一点想法,但现在还不成熟,正在酝酿。
林:你对这批画怎样评价
麻:这批画在语言上似乎走了回头路,既淡化了前些年来的表现主义风格,重新回到了较为写实的方式,这也是基于自己想淡化语言技术强化对现实的介入这一考虑。当然这和早期的写实还是有区别的,弱化了色彩,也不在意完成感,而更强调画中人物的真切具体,就是想强调它文本式的纪录性。当然,毕竟是绘画,还是希望能画的轻松爽快一些,总是要区别于图像资料吗!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