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
1956  出生于大连
1997  毕业于辽宁教育学院
现居大连,现为大连艺术学院教授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美国纽约广场画廊
· 刘基代表了一种不在主流艺术圈之
·  关于老刘的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关于老刘的画>>
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决定着一个人在现代社会关系中的生存位置。其表面所体现出来的是他的性格特征,而在语言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事物不同的认知水准,所有这些会把我们的吸引力同时指向一个特殊的范围空间,让关心的人去揣摩与研究。
 
每次看到老刘本人和他的新作品都被他身上散发的生活热情和工作态度所感染,同时也自我感觉望而却步。这种退缩是面对生活现实的坦然,心理上无法与之共享。他的生活范围是我无法用个人的经验触及得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与之一起感受其中的乐趣,并进入一种志同道合的语意之中。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在这里只能简单的利用我个人有限的对绘画语言的理解和凭借着感知到的判断对他的作品进行文字式的解读。以我观看到的这个侧面来认识并尽量大努力地做到表达上的准确。
 
在同龄人眼里他的绘画有一种与众不同另类化的东西。无论你是说他有个性,还是有特殊的观念也好,他总是与人们普遍的习以为常保持着距离感,而这种距离尺度也总是与社会发展行进的节奏保持着同步。从另一方面讲他实质是对现实社会起着一种关照的作用—是社会和人的另一个侧面的反映。其本质上是属于这个时段里的产物,所以说刘基作品始终是具有活力的,不是一种落后的和无法沟通的。在我们认识的二十几年里,他的绘画风格始终保持着自己固有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不是对知识掌握学习得来的。况且几年的学院熏陶并没能改变他的态度,反而更坚定了他的始终如一。其绘画实践表面上看仿佛使他的个人位置处于一种边缘文化状态,但我理解的边缘有两层意思:其一是真正的过时和后退;其二是与主流文化保持一种距离但其本身是有意义的;是对主流文化的叛逆、对立、茅盾冲击与之形成对照等等,但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是对文化概念和产生的方式另外的一种表达;所以也可以把他的绘画直接的归类到后现代文化的思维方式之中,即对现实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经验的批判,把人的文化纳入到社会意识形态之中,来考虑文化问题。
 
从作品的形式上看接近表现主义手法,然而他仅仅是对表现的利用。用自我个性化的选择,通过对个人意识化的表达形式语言符号的特殊意义与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化的艺术样式拉开一定距离。把自己放在主流之外,用不同的方式关注共同的问题。他的作品不仅仅体现在风格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体验到对本质的另一种认识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传统东方式的悟性,隐藏在画面语言中的机智让读者的觉悟心理得到了满足,同时在不经意中把绘画带出了传统的表达范围。这些被许多人认为是困惑和矛盾的文化包袱,他很轻易地脱离了他的桎梏,使绘画进入了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从文化的比较层面上讲,凡高的绘画可以拿来加以对照。凡高是用情感把绘画从传统的范围内带入到一种新的视觉状态中,创造了视觉的新形象。比如从艺术主题上看,凡高并没有完全彻底脱离传统绘画中人物客观性的标准和对自然的欣赏为目的的审美;从画面的构图,风景人物的符号指示都表示出对现实的说明意义。只不过他把这种说明注入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化和对造型性的表现欲。让一个客体更能代表一种人的情感本能,而非传统意义的客观性。而刘基是把绘画和生活结合在一起,所表现的是对一个事物,一个场面和一种生存状态的主观认识和感受,不带有客观属性,更像是一种符号的意象化和超越自然的表现力。他的形象仿佛带有一点客观特性,但又要飘离客观自然的感觉。在人的现实感和意识化之中游离,所以他并没有把表现放在纯客观上,而是把感知到的符号重新加以组合利用,然后在画面上完成一种制造过程。这个过程就像人们每天从早到晚,从年初到年底,从孩童到年长经历的一样,可以说他是一种记述,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轨迹。问题的关键是此方式已变成了他每天的一个生活过程,也融入到他每天的经历之中,成为经历的一部分。包括对色彩和形象符号的利用,以其特有的色感和造型习惯成为他绘画语言的标志。同情与惊喜,无奈和忍受,甚至是躁动不安。体现出发自于内心的对事态的关爱。从人性道德化的角度来解释生活,把绘画语言运用到各个层面上,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绪表达和对一个主题的认识,使之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用绘画的方式给自己编织出一个生活空间,所以很难有人真正地接近过,甚至体验过他所营造的这种氛围。同时也很难用一个概念来限定他的绘画是表现还是象征不是一个简单的风格问题了,而是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性特征。
 
生活是什么?我想谁都不能定义。生活不是什么,谁也无法去判断。这就是生活的魅力。它会诱惑一个人用一生的时间去经历去体验。用科学的方式,用哲学的方式,用所学掌握的知识等等一切的手段来接近它,但最终的结论都是模糊的。刘基用不同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质,他用享受生活来一点点地接近它。这种体验是人与自然的亲和力,用情感和经历来还原生活的面貌,所以在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东西。一些我们并没有理解到这是一种更私密化的甚至是相互纠缠,相互伤害,生活中更本性的情感极限:一个鲜活的人物肖像。在他的经历中两个环境因素始终影响着自身塑造过程。一是城市中的生活,都市中的社会形态改变着他的家庭和自我价值观。另一个是西藏风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性质吸引着他每年都要到那里去,象似一个城市里的朝圣者。他实际是想在都市与西藏之间寻找一个能够窥视到这个世界的角度,来探知自我内心的容量。西藏使之变得单纯净化,而城市又让他感情丰满了许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带给他偏爱,也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一种灵性,同时也塑造了他性格中完美一面,并影响着周围人的快乐。
 
如果绘画真的能够带给人心境的愉快;真的能让人体验到安慰;无论是痛苦和幸福都是一种回味中的满足;可以这样讲刘基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享受到了这种快感。这种态度也使得传统绘画语言变得更具有现实意义,用绘画的方式完成了他过去的一段生活经历。
 
 
 
                                                               牟法器
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
二零零四年四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