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祥顺

1953 生于上海

2008 结业于文化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第二十二届中国岩彩画高研班
2010 结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岩彩画研究创作班
现居上海,中国美术学院岩彩画研究所研究员,无锡书画院特聘画师,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鉴藏家的人生笔墨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鉴藏家的人生笔墨 >>

尚  辉                  

 
书画鉴藏家和美术史学家一样,都需精通美术史。不过,区别在于美术史学家偏重于史料文本及对历史现象的理性思维,而书画鉴藏家则偏重于图像文本的鉴别和对历代风格演变与艺术个性的感觉经验。也可以说,一个是理性的历史,一个是感觉的历史。虽然,史学家对于艺术史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于艺术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但就具体画家艺术风格的直觉把握而言,总不如鉴藏家感觉经验的敏锐和细微。因此,优异的鉴藏家大多比纯粹的史学家更善于弄笔舞墨,往往对历代笔墨皴法伸手擒来,烂熟于心,鉴藏家的这种感觉历史的能力常常使史学家们汉颜。
书画家虽然和鉴藏家一样,都需深入研习历史的承传与笔墨的演变,但其归宿则是将那些历史的营养转换为现实经验的表达。对于真正的书画家而言,他感觉生活,也创造生活。而鉴藏家的书画,往往容易掉进感觉历史的陷阱,缺乏直觉感受生活的能力,这多半也是鉴藏家追寻和熟稔历史的经验造成。用感觉切近历史才能历练自己锐利的眼光,而以个性的偏好、生活的感性去触摸名家珍迹,终究不会看到真实的历史。
这,就是书画鉴藏家夹在史学家与创作者之间的一种文化处境,也是鉴藏家书画创作的一种矛盾。不过,刘祥顺书画作品却让人另眼相看。
作为书画鉴藏家,刘祥顺的眼光很“毒”,他不仅对明清书画熟门熟路,而且尤擅现当代书画名家作品的鉴别,从款题、笔法、用印,到书画家人生经历、风格变迁,乃至书斋名号,都在他脑子里随时点击链接。最令人信服的,还是一些名家书画的套路,几乎都能在他的笔下复活再现。从鉴藏的角度,他的这些功底非常过硬,而从书画家的角度,百家笔墨的套路也无疑是他传统学养的积淀。因此,他的作品里能够解读到黄宾虹的华滋、何海霞的灵秀、秦古柳的飘逸,乃至石谿的苍莽、石涛的狂放。对鉴藏家而言,吃透百家是其长处;对书画家而言,能够从百家之中消化为“我”一家,则是其创造的难点。好在江湖之中的刘祥顺天生的一身浪迹天涯的豪气,在踏遍大江南北寻访书画珍品的鉴藏之旅中,他也把自己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糅入百家笔墨,从而把感受历史的眼光推向感受生活的创造。
在那些表现太湖水系的民居乡镇生活里,他将自然形态的山村水景整合为富有现代数字概念的抽象构成,画面小巧简约,湛蓝的湖面或金色的河流反衬出民居红色房顶的瑰丽,他画的不仅是现代水乡民居,而且是用极简的印象光色表达现代构成的审美感受。同样,他也把这种抽象简约的图式,带入人物与静物的创作中。几何形的淡蓝色线条将画面分离为纯粹的形式关系,一方面是将人与物平面化,寻找平面上的构成意味;另一方面则是中锋写出,探索书法用笔与现代构成的融合空间。而那淡淡的蓝色与润泽的水墨,实在能够勾起人们对于民间手工印花蓝布和水乡倒影的回味。在他的作品里,你能感受的,不仅是他对于现代生活的体验和对于现代艺术语言的借鉴,而且还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民间美术的渗透,却丝毫没有鉴藏家书画的那种迂腐、学究的腔调。他用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化了那些能够为他存留下来的笔墨意蕴。
其实,鉴藏家并非不能成为真正的史学家或书画家,古有董其昌,近有黄宾虹、傅抱石,都是杰出的典范,关键还是你领悟与积淀的深厚程度。祝愿刘祥顺把这本画册的结集出版作为自己艺术历程的更高起点。
 
(文字可以节选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