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闽

1961 出生福建漳州
2016 被福建省人民政府评为“文化名家”
现居福建,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委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审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福建省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闽台民间美术研究专家,美术学博士点第一带头人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个人即世界:李豫闽油画浅析
· 诗人的天职在还乡——评李豫闽先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个人即世界:李豫闽油画浅析>>

景献钰

李豫闽的油画是那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实则在平静的外表下潜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相对于复杂的社会和学术身份,这或许是他留给自己的净土。在他写意却不失典雅的画面中更多的体现了一种自我的释放与静思。对他而言,个人便是世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谈到:“我画画通常是给自己看的……画画让我变得心情舒畅,转换了心境,返观现实与日常,我更从容、更淡定了!”
  
李豫闽的油画语言极为纯熟。这不仅得益于早年学院派油画的科班训练,其扎实的基本还受益于从未间断的油画训练与创作,而他深厚的美术学研究背景,以及个人的气质与修养则赋予了他的作品一种清丽脱俗的格调,这种高贵使得他的油画有别于当下“嚣攘”的唱作大流而别具一格。
  
画家早年的创作以风景为主,闽南地区绵延的丘陵、涓涓的细流,杂花绕树、野蔓缘荆等等都是艺术家笔下习见的题材。近年,李豫闽的注意力开始转向人物,创作了“阅读系列”、“瑜伽系列”等以裸体少女形象为主的系列作品。这些作品延续了他一贯松动、抒情的笔触,优雅而从容的色调,但是精神诉求上,显然又囊括了更多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
  
在技法上,李豫闽的画面有意摒弃小家碧玉式的精雕细琢,以质朴简括的笔触勾勒出凝练的形象。在人物刻画上,寥寥数笔便使一个不染纤尘的少女形象呼之欲出,画面氤氲着诸如纳比画派的博纳尔以及荷兰画派的维米尔等大师在人物塑造上的神韵,但这种神韵又显然是东方的,艺术家高超的造型能力把他对艺术经典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画面上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火气。
  
在“阅读系列”中,画家选择了代表青春与健康的少女形象,她们仿佛沉浸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私密空间中,非常放松的阅读,这种精神上的专注与肉体放松的高度统一,传达了主体的愉悦与自在。画面中的少女通常解除了代表世俗羁绊与束缚的衣裳,她们或蜷腿,或俯卧于沙发,展书为诵,或倒悬而合书静思,姿态变化完全随性,忘我的畅游于字里行间。而人物的面部表情,甚至五官却被艺术家有意虚化,从而使得图像超越了在情节上的暧昧与迂回,聚焦于普遍观念的传递。此外,画家还有意加强了画面的节奏感,从中国传统绘画中留白的艺术处理手法中汲取营养,使得画面布局饱满却不拥塞。观者也因此被迫从对细节的追索中回到对画面的整体关照上来,从少女裸露的身体与简约陈设的对应上,从墙面或场域中出现的镜像(或拟镜的景致中)来挖掘艺术家精心勾兑的视觉盛宴。事实上,室内的陈设所反映的非生活化的迹象,也表明了画家消除真实感的努力,画面中所传达出来的距离感以及这种距离感所凝结的诗意,背后都蕴藏着耐人寻味的精神张力。阅读中的少女形象是艺术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个题材,但不同的艺术家,以及不同的年代,对于这样的形象的解释是千变万化的。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符号,画家通过对这个主题的处理并没有一个僵化的框架,但反观影像时代背景下,近年来学者们对纸质出版业的滑坡,电子阅读的风行,阅读的快餐化以及严肃阅读被海量信息的稀释等学术问题和社会问题时,我们又完全可以把艺术家的这类创作看成他对公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所带来的“人的异化”这个哲学问题有意无意的回应。阅读不仅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它还是人们获得间接经验——作为“人之成为人”的一个更为重要的自我涵养方式——的基本手段。传统阅读方式与现代传媒背景下的阅读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前者除了作为知识传播形式之外,还是个人修身养性的方法。而后者的“快餐”本质与现代人的拜物情结、急功近利、道德滑坡直接相联系。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画家在作品中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为处于现代社会生活条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宁静的港湾。面对作品,观者可以暂时抛却尘世的喧嚣与扰攘,回归自我,与画中的少女一起,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然而在一些作品中,艺术家也会有意无意的把虚构的场景与制作这件作品的真实情境(画室及其中的人和物)交织在一起,它不仅大大削弱了画面的真实感,甚至还造成了视觉上的幻觉与错乱。这种幻象有如一座桥梁,沟通了观者所处的现实世界与艺术家理想之间的渠道,使得观者可以与画家一起进入他所营造的乌托邦。
  
但无论这样的线索存在与否,画面中所有的空间都是一个永恒的空间,时间仿佛是浓稠的乳汁,缓缓地倾泻在人和物的形象上,闪烁着汩汩的光泽。相对于这个高速旋转的现实世界,李豫闽的作品更像是一个黑洞,它把所有相关或不相关的周遭事物都恒定在某个瞬间,让人们从纷繁的物与物中抽离出来,从容不迫的返观自身所处的荒诞不经与混乱不堪。
  
题材对李豫闽来说,只是一个建构某种精神形式的藉口。作为精神的载体,题材通常会因为传达观念的需要被解构或者重构。他的绘画重视逻辑上的严谨,这种逻辑建立在从感觉上升到理性的反复锤炼上,并力求在形式上得以完美复现。李豫闽认为一幅画必须包含最高的道德内涵,在某种意义上,他把传达愉悦的精神体验也纳入到这个结构中,因此其画面首先是令观众愉悦的一个精神之旅。这种绘画理念在他的“瑜伽女孩”系列作品中有很好的表现。画家通常设立了一个看似非常具体和真实的情境,透过栅格式的玻璃墙,有拱券的回廊等,把室内姿势舒张的人物形象与户外如诗的景致联接起来,有时甚至直接去除这样的联系,把瑜伽女直接植入大自然的幕天席地中。瑜伽(yoga)是一种古老的修行方式,来自古印度。它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而在现代人的观念中,现瑜伽主要被当作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修习者通过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把生命和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少女与瑜伽的结合,对年过半百的李豫闽来说,是在另一个层面上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思考。相较于“阅读系列”,“瑜伽系列”色调更明快,清晰,显示出一种更加单纯的生命基调。其目的已经不是简单的探讨人们对于健康的思考,而是把它作为一种批判内置现代文化中不可避免的肉身或精神亚健康问题。尤其对于后者,许多现代主义理论家都把当代艺术看成是人们解决精神需求单向度发展问题的救命稻草,但这种高大上的论调,实际上并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方法,相比之下,李豫闽的作品显然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李豫闽作品的独特韵味还体现在他的精神追求上。他极力的避免自己的艺术作品被商业化或市场化,他始终把绘画设置成一个在野状态的“业余爱好”,因此其“聊以自娱”的艺术创作在远离当今“泛滥的当代艺术”以及“符号化生存”的当代艺术所污染,从而得以茁壮健康成长。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在这里,孔子把道、德、仁纳入到艺术的自由境界,“游”的感性与超越向度呈现了士人去国还家的“曾点之乐”,并与道家的“逍遥游”有相通之处。生活就是修行,绘画亦然。李豫闽的画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格调,朴实里有一种“静穆的单纯”。
  
他与当代艺术保持着距离,但并不表示他对当代的缺乏关注与研究。实际上许多当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与评论家、理论家都是他的座上宾,这种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或者兼容中西的艺术追求(以及实施这种追求的能力),正是一个成熟艺术家不可或缺的特点。也正因为这种距离,才让他的作品不同于千人一面的严重失语,为观者提供了具有人文主义精神而且严肃的选择。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