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雯

1983 生于重庆市  

2003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
2007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7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在读
2007-2016 入驻中国坦克库•当代艺术中心
 
主要展览
2016 空间协商,CAFA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
2013 十画—当代艺术青年邀请展,佳想安善美术馆,重庆
2013 美术馆收藏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
2013 我们——艺术节邀请展,501美术馆,重庆
2012 目击,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11 瑞士卢塞恩艺术设计学院交流计划展,卢塞恩艺术设计学院,瑞士
2010 肆放•炫丽---当代艺术展,长安美术馆,重庆
2010 视窗---当代艺术衍生作品展,廊桥艺术空间,成都
2009 平台---一个关于文化创意的实验,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9 09年北京首届国际艺术酒店博览会,K画廊,北京
2009 U种子新生艺术展,成都
2008“梦旅人”,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8“涂鸦,涂鸦”------张大力现场涂鸦活动,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8“川画观2008” 川美新锐油画精英联展,大瀚画廊,杭州 
2008“我行其野”,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7“戏浪”,上海多伦美术馆,上海
2007 坦克库艺术家联展,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6“十八勇------新锐艺术展”,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6“迹象”,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2005“异梦同床”,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现城与反思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现城与反思>>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已为现实的审美光晕所笼罩。(鲍德里亚,仿真,第148页)那种“彼岸的神性幻象”构筑了当代的生活,使我们进入到这个充满了意象性符码关系的游戏之中。在面对这样亦真亦幻的景观,我们该如何认识自己?正如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提到:“当代仿真世界已经看到了心灵慰籍幻觉的终结,理论的视野及深度如同现实一样被掏空了,实在与影像之间的矛盾消解了。”(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第100页)

那么,作为一个艺术家该如何以一个萨义德所说的公共知识分子的立场,去审视、质疑、探寻这一切呢?在杜文雯的作品中,他试图用当代大众杂志以及新闻图像等现成图像,来重新构筑一个具有个体感知性和观念性的新图像。当然,这些图像的集合并非是简单的图像游戏,而是在他创作之初就开始对图像进行筛选和编排,并设定了一个观念意义的框架,在进行组合的重构。
 
他谈到,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即大众视觉图像如何可以建构艺术作品?大众传媒中的图像资料并不能和艺术作品等同起来,尽管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大众、平价、可复制的艺术样式的到来给予肯定;布洛赫也在《安迪•沃霍尔的一维艺术》一文中,谈到安迪对平民艺术和精英艺术之间矛盾的链接作用。但是,对于艺术作品而已言,艺术创造性命题决定了艺术本身是对生活、日常、常规最为直接的拒绝,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尽管大众媒介图像是他创作的重要素材,但是,只是将大众图像视为一种媒介,大众图像不会对作品中观念意义的表达产生作用,而是这些图像在一个新的观念意义之下被重新编排和重组。比如,在作品《明镜亦非台》中,他将大量流行图像、新闻图片等图像资料拼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男子的胸腔,而这个男子是“彼岸的神性幻象”,是被当代生活悬置在现实之外的一个终极存在,流行图像包围着他的“身体”,并吸干了他的实体,最终留下一具图像的躯壳,这是当代人对消费景观背后意义的遮蔽和遗忘,是对享乐主义的过度迷恋而消耗自身的隐喻。
 
在作品《NO GOD》中,他挪用了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救世主》,以耶稣基督为主要表现对象,用现成杂志图像立体、交错的拼贴,形成了“救世主”的荆棘冠,耶稣的脸被黑色的涂料遮蔽了起来,其指天的手势和水晶球也被白色的“NO GOD”掩盖。在福音书中,荆棘冠是耶稣在被认定为救世主之前所受的酷刑之一,作品中的荆棘冠用大众流行图像的碎片构成,旨在表达创作者对当下消费景观世界的反讽,它对商品物质价值的忽视令人忘却了个体生存的本真意义以及精神价值的追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置换了荆棘冠,让耶稣的面容消失,将大众文化的图像片段凸显出来,成为凌驾于神性意义之上的事物。
 
在作品《绿箭让男人女人更幸福》中,创作者用杂志中男性、女性的头像图像拼贴在一起,并将绿箭口香糖的包装纸剪成“彩带”缠绕在整个作品上。作品的中部是彩色的现成图像代表被绿箭关照的人们的“幸福感”,在作品左右两侧选择的是黑白的人物肖像,绿箭口香糖包装纸的点点绿色闪光点缀其中,产生一种“幸运即将到来”的状态。绿箭作为一种美国生活状态的代表,其产品口号是“简单快乐,精彩生活”,这种“简单”、“快乐”、“精彩”的生活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存意义的肤浅认知之上,是商业社会需要个体生存状态模本,而这种“需要”只是在资本和商业价值范畴之中,并非在个体存在意义的范畴之中。是以,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谈到,今天的消费已不是人的真是消费,而是意义系统的消费。消费主体不是个人,在现代消费中,真实的个人是被删除和遮蔽了的。个体在绿箭之中的幸福也不是真实的幸福,而是在消费世界中制造的拟象之中,得到的比真实更加“真实”的幸福。由此,在这件作品中,创作者将绿箭口香糖作为一个消费社会的代表,对当代个体与消费品之间的关系进行表达。
 
罗乐 四川大学艺术学博士
2018年9月13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