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潮州)

1974 生于广东潮州
1994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
1997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进修班
2008 毕业于清华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

主要展览
2011 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泷画廊         
2011 南方价值——当代中青年优秀作品展之一,格丰当代艺术馆
2011 艺术广东《未来呈现》青年艺术家价值呈现展,广州市锦汉展览中心
2011 15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价值呈现>>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上海艺术博览会
2011《失重》——深圳本土青年艺术家当代艺术交流展,深圳大学美术馆
2011 “2011年《与爱同醉》” 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杭州艺术博览会
2011 “未来约会“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上海春季艺术沙龙
2010 “深圳立场”艺术推介展,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9 “阅历密码——当代艺术邀请展”,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9 美术史中的进化论——“文化新美学”艺术精品大展,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8 “分享的快乐—新媒介艺术展”,柠檬画廊
2008 “非常印象”中国后生代油画展,北京、上海、深圳
2008 “中国当代画廊艺术精品大展”,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8 “中国当代艺术年度文献展” ,雍和美术馆,墙美术馆,北京
2008 “2008国际艺术博览会” ,北京
2008 “欲望与理想”六人展,香港六月画廊
2008 “思想闪客”,北京威诺里萨当代艺术中心
2008 “思想闪客” ,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7 “焦点”——当代艺术展,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7 “原点” ,格丰当代艺术馆
2005 “进行时” ,深圳雕塑院、海口
2004 “视觉特区”展,深圳美术馆
2003 “无线牛”展,深圳
2003 “五四特区”展,深圳
2002 “数月亮”展,博雅画廊,深圳
2002 “深圳新人当代艺术展”,中山、深圳
2001 “都市喷嚏” ,华侨城OCT广场,深圳
2001 “广东当代艺术图象展”,广州博物馆
2001 “当摇滚遇上绘画”展, “无心快语”酒吧,深圳
2000 “离月亮比较近”展,深圳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开放的架上 带枷的青春――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开放的架上 带枷的青春――评陈海油画《青春》系列作品>>

      当今“开放”时代的架上艺术,“反叛”已不是什么新鲜玩意,风险越来越小。无怪乎反叛程度上的“比凶斗狠”成了哗众取宠的法门,越来越多在往日上不得台面的元素开始冲击着的大众视线,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开始不断挑战着人们的心理承受力和道德伦理底线。而在这些裹挟着污秽的摧枯拉朽般的蹂虐之下,整个社会似乎越来越“抗击打”,各种底线也在不断下潜,有些在从前能因此动了刀子的咒骂在如今已经成了语气助词……架上艺术行走于开放的江湖,不可能再以封闭的姿态独善其身,必然需要用开放的胸怀接纳那些理论上不宜于显现“架上”的当下亚元素。从何角度审视,如何取其精华,理应成为艺术家和批评家共同关注艺术当下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初次看到画家陈海的作品是在我第二次踏入深圳22艺术区时,他的画着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在他的画中可以明显看到来自于影像、AV文化的影响,许多用CCTV的话说就是“很那个”的元素符号暗藏在画面之中,包括充满性暗示的“绳缚艺术”、施虐与受虐、挤压与反挤压等等,甚至还包括有些不可理喻的内容。如何理解陈海的作品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淫者见淫的过程,在看似纯粹追求视觉刺激的画面之下其实还存在着画家对社会深层次的反思与批判。
      在《甘霖》、《升旗》和《崛起》几幅作品中有着比较明显的政治符号,例如飘扬的旗帜和破浪的潜水艇。代表着被动与柔弱的女性形象在假、大、空的承诺、鼓吹和欺骗之下的白日飞升、无药自high。在颜面被洒下不是甘霖的“液体”之后仍痴心追随,一种禁锢与枷锁中的形象被以荒淫的戏谑描绘而出。
      在陈海的很多幅作品中都出现了防毒面具这个符号,画中女主角采取的这种防御措施与其慵懒放纵的神情姿态构成了强烈的反差,不禁让人疑惑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或许,连画中人自己也不明白。在如今这个倾向于“物化”女性,“商品化”美色的社会,套在社会价值标准的枷锁中的女性,面对这些漂浮在空气中的物欲诱惑时,恐怕连防毒面具也抵挡不了。
      然而陈海对现实的批判并没有停留在此,而是更深一层挖掘这种枷锁是从何时套在了人们身上。在画家《青春》系列作品中,充满活力的学生少女,带着稚气未脱的笑容,穿着学生装,却配上了丝袜和高跟鞋。或以张狂的姿态踩在代表着传统文化的青花大鱼缸上,或跳着自得其乐的舞蹈,或一脸不屑地按首挺胸。“这些”是为什么呢?伴随着消费文化的大举入侵,享乐至上已经成为了小小孩们认为无可厚非的价值标准。但相对于掌握着社会绝大多数财富和权力并且心智成熟、老谋深算的大人们,他们在事实上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样的前提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青春成了消费文化的牺牲品,天真无邪的美丽过早的被龌龊的成人趣味加工销售。同时这种结果也是可怕的,当这些正当青春年少的孩子们已经习惯逆来顺受,而将套在身上脚上的枷锁镣铐当作美丽的项链吊坠时,前文提到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标准枷锁注定将无法打破。受到隐性虐待的少年必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发泄自己的施虐欲,《初试威力》中的少女面无表情地换上了一只高跟鞋,狠狠地踏入了一只不堪一击且无力反抗的香蕉……
      青涩的少女,血红的女鞋,张狂的四肢,戴枷的舞者,这一切画家着力表现的鲜活生命的扭曲形象,拷问社会,同时又以放大“错位”而释放的张力击打着人们的视觉神经,
令人以各自差异的视角,关注那青春变异的血色之花。

      杨维民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