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基
1946 出生于贵州
1980 结业于贵州省艺术学校油画系 (现贵州大学艺术学院)
现居贵州省贵阳市,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9  时光拼贴的家族文献展,贵阳天海美术馆,贵阳,中国
2017  时光拼贴的个体,贵阳美术馆,贵阳,中国
2015  从泥土中来,德滋画廊,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家庭2008,重庆,中国
2004  中国家庭——艺术计划,昆明,中国
2002 “边缘•镜像”当代艺术展,贵阳,中国
1993 “造型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画廊,北京,中国
1987 “现代艺术”展,贵阳,中国
 
主要联展
2020  要有书-艺术作品•文献展,成都西藏饭店,成都,中国
2019  贵州礼物,贵阳天海美术馆,贵阳,中国
2016  山水社会——民间记忆,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5  临时关系,德滋画廊,北京,中国
2015  第一种民间记忆,深圳,中国
2014  何为江湖?何为民间?,西安美术学院,西安,中国
2013—2014  “后语境”扩展的边界和风化的故土巡展,武汉、上海、香港,中国
2013  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大型平型展《未曾呈现的声音》,威尼斯,意大利
2011  浮市若梦,月湖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8 “中国当代艺术的身份与转化”当代艺术展,Kalmar,瑞典
2008 “输家与赢家”当代艺术四人展,By Gallery Dong Xi,挪威
2007 “底层人文——当代艺术的21个案例”,北京,中国
2007 “中国当代艺术的身份与转化”当代艺术展,Uddevalla Bohusläns,瑞典
1991  第四届国际鞋箱雕刻展,夏威夷,美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一个乐观的孤独者幺哥和他的艺术
· 评论
· 序:有一个贵州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一个乐观的孤独者幺哥和他的艺术>>
文\王栋栋
 
 
艺术是一个神奇而隐秘的世界,它可以是关于视觉和文本的,也可以是关于劳动的。前者可以视为空间的艺术,后者则是时间的艺术。陈启基的艺术,在我看来更多是关于劳动的。劳动是人的现实本质,如果把人的生命比作一条射线,劳动就是一个无限延伸的动作(包括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关于劳动的艺术则是一种神奇而隐秘的时间计划。这种时间试图建立一种充分的个人价值,即主要通过艺术形式的物质化生产以获得自我确证。这种艺术是孤独者的艺术。
 
孤独是一种精神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按存在主义哲学来理解,孤独反倒是最清醒的状态,关于孤独的艺术则是最自我的时间痕迹。从马克思主义原理来理解,艺术源于劳动,由于劳动的社会性,艺术中的个人性与劳动的社会性形成了共通的纽带。孤独的艺术同样具有共通的劳动性。所以,一个乐观的孤独者是最容易被社会理解的,一个乐观的孤独者往往朋友最多,当然,这个孤独者一定要是乐观的。
 
陈启基就是幺哥。幺,西南地区意为家中排行最小。这个社会上的“幺哥”很有意思,有点江湖色彩,但又没有像喊一声类似“刀哥”这样的江湖杀气,而是显得十分平易近人。幺哥是1946年生人,说来是当代艺术圈的前辈人士了,但不论年龄大小,大家都喜欢称呼他为幺哥。幺哥的朋友董重估计这个“幺”指幺哥的个子矮小,幺哥的个子确实不高,不过比起耀邦同志和小平同志还是要高一些。这个“幺”字,在西南地区还有一个意思是指某种特别疼爱的情感,譬如母亲在喊最小的儿子时总是把“幺”拖得很长——幺……儿。可见,“幺”含有可爱的意思。在我看来,幺哥就是可爱的哥,一个没有杀气的哥,一个平易近人的哥,一个扔掉了辈分的人。
 
幺哥出生在贵州石阡县,这是一个小地方。一般说来,小地方人的快乐来得比较容易,因为小地方生活比较平静,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人比较容易满足。然而,就是这个小地方,却承载了幺哥半辈子的苦难,虽然幺哥二十岁时就离开了家乡。幺哥的父母在他十岁前就双双病逝了,他随后寄居大姐和二姐家,又遇大姐家庭变故以及二姐早逝,这种遭遇人生的连续重创,是令人不敢想象的命运。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规律,但过早地接触,必然催人老成。
 
其实幺哥的画一直很老成,即使是1960年代的水粉画,也能看得出他揉捏色彩时不慌不忙的样子。老成,即成熟稳重,这样的人懂得做事的尺度,也知道珍惜时间,对一件认准的事情,往往能坚持到底。幺哥不仅搞艺术,还坚持锻炼身体,数十年如一日,练肌肉、练冬泳,现在改打太极。功夫是练出来的,艺术是坚持出来的。艺术可以是一种职业,也可以是一种人生。一个人,从萌发对艺术的爱那一刻起,并把这种爱坚持下去便是人生的艺术。有一种对艺术的爱是自发的,幺哥回忆起在五六岁时曾自发为祖母画像,并得到大人肯定,随后便一直坚持下去。这种自发首先是一种自我能力的确认,然后才付诸于劳动。对艺术的自爱或许是一种偶然的显现,但这一显现却开启了另一个自我。马克思主义认为,自我意识是劳动的一个环节。如此看来,自我、劳动和艺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感性存在,这构成了一个神奇而隐秘的对象化世界——这里寄托着自我,也通过劳动与自我之外的世界进行着意识的交流。
 
生活中的幺哥不善言谈,但幺哥的艺术却处处流露出可以言说的人情味。当然,这种人情味不是齐白石式的大众美学,而好似古画散落到现代社会的一股遗风,既苍凉,又令人回味——我看他近期的作品“远山系列”,画中总有一个老者的影子并交错着一幅壮年的骨架,似乎可以看到画中的另一个幺哥,在气韵之间,他像一个皮影在运动,既机械又生动。在一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龄,其艺术一定是经过了时间的打磨。他的另一件作品《老树》,一颗参天大树,虽已横卧大地,但其健硕的身影依旧,并释放出运动和生机的气息,展现了从泥土中来,到泥土中去,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命绝唱。幺哥的画中潜藏着死的影子和生的气息,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幺哥可谓高手,高手绝对是孤独的。
 
艺术之路本来就是一条孤独之路,而且越走越深。与一般意义上的孤独不同,艺术是一种劳动的孤独,意味着这也是一条通向理解之路的孤独,这使得艺术中的个人价值有望得到社会确认。但任何劳动只有放在社会平台上才有可能得到理解,因此最终得到理解往往取决于孤独主体的社会态度,如果这个孤独主体是一个乐观的人则意味着他是可爱的,往往只有可爱的孤独者才能被人理解。幺哥这个孤独者确实总是被人理解。幺哥十七岁进道班工作,因工作踏实,又有艺术特长,一年后上调养路段。工作期间一直受组织信赖,1966年上调省公路局做美术宣传,后来又调邮政局做同类工作,直至退休。工作之余,幺哥积极搞创作,也的确搞得很出色,也好结交朋友,一直以来朋友遍布各地。幺哥虽然个子小,但胸怀宽广,而且保有一颗童真的心,这颗童真的心本是童年那个孤独的心,但因为幺哥在艺术的劳动中获得了自我价值的确证,深层的孤独便转化为开朗的人生态度。
 
当然,幺哥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孤独,这个孤独是笔者看出来的。在他的两本自传性散文集中也几乎没有提到过,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他只在《碾房与北塔》一文中略微写到“我一个人在看管碾房辛劳、寂静,孤独陪伴着我。静静的夜晚,除了哗哗的流水声……”作为一个只有十五六岁的少年童工的心声,对这样的描写并不煽情。事实上,不仅生活中的幺哥说不出来那些肉麻的话,他在文章中也表现得十分冷静。即使是在该文中,大部分的篇幅也被幺哥用在了描写时代的变迁之上,他的真正孤独在今天已经不是少年时的个人状态了,而是一种知识人的社会忧患。他的自传性散文集《我的石阡》,与其说是追忆远去的故乡和个人经历,不如说是在用笔墨存留那些被现代化野蛮践踏的人文和历史。实际上,幺哥是一个有些乡愁的人,但他的乡愁丝毫不矫情,他在朴素的散文笔调中还时不时流露出几丝哲理。
 
微信时代,人们一不小心就散发出自己的孤独,孤独似乎很不值钱了。但是,幺哥的孤独只在作品中显现。生活中的幺哥非常乐观。董重在《忘年交幺哥》一文中不乏幽默地记录了幺哥与外国朋友打交道的故事,幺哥并不会外语,却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和外国人沟通,在一次交流项目中,十多天的时间里,他和老外们打得火热,还用“老虎”、“野狼”等飞禽走兽的名称给他们重新冠名,把一个个老外呼得溜溜转。幺哥的艺术一直以来也是充满激情的,早年四处写生,练得一手沉稳又响亮的色彩,1980年代又投身新艺术革命,迄今为止,算得上是各种先锋都玩过。幺哥身在贵阳,处在一个既不边缘也不中心的地方,总是低调地在艺术中追寻着什么,不停地劳动着、劳动着……
 
虽然说幺哥的人生是一场“时间的艺术”,但单看幺哥的作品却也是一场光影交错的“空间艺术”,仔细留意,幺哥的画中几乎都有一道微妙的光,不管你看到没有,反正我是看到了。有意思的是,这道光在幺哥的书中也频频闪现,这道光不仅洒在幺哥的出生地米市坝的土地上,也洒在他的母亲病逝前躺着的那张旧床上,也洒在他早年工作过的龙井道班的马路上,也洒在他于马场坪写生时的街道和房屋上,还洒在他曾游历乌江时的崇山峻岭中。这道光最终通向他的眼睛,至于其中的神奇和隐秘我却无法述说得清楚。但记得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江边的山崖脚下,住着一户人家。低矮的屋檐下,竹床上仰卧着一个赤裸着上身的女人和一个孩子,女人的双乳丰满结实,生命的展现有如眼前金光闪耀、奔腾不息的乌江流域。阳光透过崖缝,透过山野和丛林,洒向坚韧的悬崖峭壁,洒向滔滔不绝的江水,生命与自然充满无比的活力。”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有眼睛,因为有的动物是没有眼睛的,眼睛的深邃到底通向何处?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