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潇潇

1987 出生于湖南
2010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油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1 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批评与写作研修班
2013 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油画方向,获硕士学位
2015 进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
现居北京和广东,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美术学油画创作与语言研究方向),湖南省综合材料绘画艺委会委员,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7 “画家眼中的青海美术作品展”,青海省美术馆,青海,中国
2017  岭南风——岭南画院画家年度写生•创作作品展,岭南美术馆,广东,中国
2016  失•控——当代女性艺术邀请展,珠海诚丰美术馆,广东,中国
2016  融•绘——中国大城市专业画院优秀作品联展,宁波美术馆,浙江,中国
2016  中国油画院进修班优秀作品联展,中国油画院,北京,中国
2016  中国油画院2015级春季写生作品联展,中国油画院,北京,中国
2015 “寻物•启示—首届湖南省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展”,高地美术馆,湖南,中国
2015 “当量”湖南省油画学会年度作品展优秀奖,力美术馆,湖南,中国
2014 “律动 2014”湖南女画家协会联展,后湖国际艺术区,湖南,中国
2013  大艺博(广州),广州南丰国际会展中心,广东,中国
2013 “殊途同归 ”五人联展,藏福美术馆,湖南,中国
2012 “渺邈”——谭潇潇旗袍系列作品个展,千年时间当代艺术中心,湖南,中国
2012  第四届湖南青年美术作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 ,湖南,中国
2011 “辉煌岁月•红色经典”庆祝建党90周年湖南省美术作品展,湖南省画院美术馆,湖南,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渺邈”——旗袍系列作品所思所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渺邈”——旗袍系列作品所思所感>>

文/谭潇潇
 
“旗袍,忽然走出百年的沧桑。在高贵脱俗的华丽转身之后,将曾经迷乱世俗的洋场尘埃,抖落在历史的衣橱。曾几何时,我开始仰慕于这绫罗绸缎中的耀眼夺目之光,如同我深爱这繁花世界中的舞步蹁跹。四目相迎,这朵旧世的琼花留给你我的不只是外壳,灵魂才是彼此交换的气质与神韵。我们流淌着传统的血脉,也想花枝招展地尽享优雅纯粹之都市风尚。而民族的天赋是永恒的,它来自血肉,来自头脑,来自空气与土壤,来自情感的构成与活力。这是真正活跃的力量,不断更新,无孔不入。最终赋予观者的是诗情画意的纯洁心迹。”

The Qipao that is most often associated with today was created in the 1920s in Shanghai. Based on Manchu women's dress, it was also tinged with some western style, tailored to be more fitting and revealing. Qipao has become an ic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female clothes. Being traditional, it has not disappeared into history: it not only has a rich past full of variations, but also a brand new image now. Qipao has a poetic and historic message, which is employed and combined with some stylish elements in my design.I hope my works can stand the test of time for it's quite Chinese and at the same time, quite personal to me.

20世纪上半叶,旗袍是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旗袍经历了百年的历史沧桑。由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转变成为中国民族的文化符号。在社会的多元文化格局中,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不同,中国的当代艺术从其产生之初就具有自身的艺术史价值和独特的文化现实意义。我之所以钟情于旗袍题材的创作是与之带给我的视觉感官冲击与旗袍的历史价值、文化含义、生活体验是息息相关的。
作为88后的年轻画者,我们面临的艺术环境与生存状态是复杂而充满挑战的。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既对传统文化所散发的神秘魅力充满无限遐想,也被都市节奏所带来的刺激快感所深深吸引。与此同时,旗袍成为了我对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双重情结的创作载体。旗袍的历史脉络,旗袍与女性主体的关系,中国传统图案的审美与联想,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以及现代艺术与艺术实践的关系等等问题都是我为之着迷和思考的现实命题。旗袍元素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正是我所需要探讨和挖掘的深层含义。在这一点上,题材与我的个人化的创作上达到了天然的合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缩影,它以一种亲切易懂的视觉文化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与精神渴求。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包括了传统服制在内的社会风气经历了被改革的命运。而女性形象的改革让服装与女性个体之间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旗袍服制的演变是以一种东方古韵的姿态诉说着中国人的哲学传统。从整体上说,我所要表现的
旗袍元素中所反映的女性主体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了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从而为迷恋女性感受又深耕于传统思考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既现代又古典的新女性形象素材,建构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文化世界。在“渺邈——旗袍系列作品”中我试图通过旗袍元素进行分解、重组,创造出一种富有抽象意味的综合形式。
不同媒材技法的运用和融合,并结合油性材料与水性材料的互相渗透、相互流淌,不断拓展色彩表现的新领域。甚至直接镶嵌或粘贴装饰实物,这都是相关于爱美女性的生活积累与天真想象。把儿时偷穿妈妈高跟鞋的羞涩与回忆带入到现实成长的繁复思考当中。或许,会在某个时间激起观者心中的一丝涟漪。这也是我试图通过亲切易懂的生活情境把蕴含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旗袍元素由浅入深地层层解析。
   对古典诗词的迷恋也让我不得不让自己沉浸于诗情画意的联想之中。每件作品我都希望赋予它一个空灵隽秀的名字。诚然,许多来源于唐诗宋词的美好题目也就自然而然地与作品不期而遇。《仙云堕影》
《黛眉浅》、《盈盈粉》、《偷香》、《潺湲》等一系列作品都在轻轻诉说绘画与诗歌相辅相成所营造的视觉之外的心灵冥想。基于对中国传统旗袍纹样的热爱以及对深厚文化修养的追求,只有具备了自如的艺术手法才能真正地驾驭画面而直指观者内心。最终实现将旗袍作为创作素材来关照传统,体会文化的深沉韵味,表达出符合现代意识的精神诉求。
艺术史告诉我们,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还在于一种个人化的表达,以及这种表达对艺术自主性、个体性、独立性的捍卫。由此,现代艺术以其多样的发展形态,多元化的文化追求,对文化现代性的探索、对全球文化和本土意识的反思等,都共同与中国的现代文化发生了直接的互动,其形态价值和自身的文化意义都应得以证明和肯定。
在我心目中,“旗袍”二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历史脉络。服饰与图案的交织,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画者必须思考如何将审美思维由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并始终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范畴为基石,实现传统绘画审美思维的现代性建构。艺术的初衷本应是单纯的心境,社会让艺术成为了生活的备忘录。保持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纯粹性、创意性,拓展出独特的绘画语言,以鲜明的个性及艺术符号来完成画者对作品的生命体验。

现代艺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创造欲望。现代的生活理念、现代的生存空间是现代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越来越多具有独立价值判断的人们成为艺术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不满足于现实的空间,需要寻求想象空间的精神享受。艺术家所承载的是人类精神审美的革命性使命。

和精湛的艺术技法的执着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针对不同文化进行相互间的互补,借鉴和改造,将更加激发当今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和思路。艺术家必须结合自身的创作特点和个人视角,用丰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更富于表现时代命运的艺术精品,从而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化观念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审美理想。

综合论述了中国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具有很多西方文化所不具备的优点。综合思维模式的渗透与协调可以与西方现代艺术融会贯通,甚至可以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艺术形式与内涵中汲取营养,从而产生一种适合中国当代文明进程的现代艺术,即具有中国元素符号的民族艺术。旗袍元素在当代多元文化的艺术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时代精神不断地激励着艺术家们和观者。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还在于一种个人化的表达,以及这种表达对艺术自主性、个体性、独立性的捍卫。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