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锐

1975  出生于青岛市        
200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1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居苏州,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5   首届江苏省青年美术作品展,江苏,中国
2015   “候鸟驻留国际艺术家交流”项目,德国
2014   “半蜗寄痕”个人作品展,AART HOUSE画廊,新加坡
2013   “消夏”新青年工笔画展,广州华艺廊,广州,中国
2013   “凯撒艺术新星”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苏筵设戏”2013苏锐个人作品展,在3画廊,798国际艺术区,北京,中国
2013   美国scope迈阿密海滩国际艺术博览会,美国
2013   第八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青年墨语”,深圳,中国
2012   首届“自然之心”意大利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意大利
2012   “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师生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2011   “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优秀毕业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中国
2010   首届全国现代工笔画大展,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中国                                               
2010   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中国
2009   首届“柯罗默中国当代艺术优秀者奖学金”作品展,四川美院,四川,中国
2008   “同行TOGETHER”国际艺术家交流展,中国国家画院,北京,中国
2008   “学院工笔”首届全国青年工笔画新锐艺术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中国
2008   “墨宴”展,北京琴山画廊,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创作随感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创作随感>>
    画画对我来说就是一部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心灵笔记,这本笔记内容是散文随笔式的,只是随性而发的一些感受,来源有的是周遭环境的变化、真假新闻或旧闻的叙述、朋友的相遇或亲人的离去,都是一些大多数人要经历的一些问题,情感的波动是创作的前提,为什么要这样去画或应该怎样去表达实际上我考虑的不多,大多是在笔、墨与纸相互接触时依恃着平日所掌握的技术经验进行着一些更加具有纵肆性质的试验,这自然要与绘画时的心境相一致,俗了说就是要顺着自己不拧巴,往雅了说就是追求“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总之就是有意识的制造一些矛盾再在视觉上进行调和已达到抒发自己心境与观者心灵上互动的目的。中国画是我自小喜爱的,第一次见到古画资料时我就有一种“一见钟情”的感觉,心理上非常熨帖,被其透出纸外的那种韵致深深吸引以至于辗转反侧、不能自已。但是对于中国“学院”式的素描我从来没有过亲切的感觉,为了考各大美院的国画系我也曾废寝忘食,锥股悬发的画素描,画色彩,现在看来这都是自我强迫式的,亲切感丝毫没有甚至心里面反感,我始终怀疑所谓造型能力与造型基础应该不是这么简单的去理解。举个例子,你能把每个句子都造得四平八稳、精致可人,但是不一定就能会写文章。文学名著通常拆开每个句子看大都是平平无奇类似于街巷俚语,有些甚至有语病,但是你看的时候会觉得真实就是要的这个味道。就如一座山,之所以是山是因为其杂草、怪石、乱树交错生长,相互衬映,苍苍莽莽。长得都那么有章有法,有理有据有讲究,那不是山那是盆景。所以“法无定法”,关键是整体上控制画面才是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绘画的发展离不开同时期的文学思想,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的促成,我个人偏爱北宋之前的绘画与雕刻,北宋以前的绘画与雕刻是质朴的,是更具夸张力与想象力的,宋代以后的人物画与雕刻基本走向写实,变得更加精致与世俗化。宋代时“道冠儒履释袈裟”三种文化思想融合成熟完全本土化在绘画上的反映就是题材范围从庙堂走向士民,人物画与雕刻的一大特点是造型观念走向写实,带有规范性质的绘画理论逐步确立。风俗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色,出现了《清明上河图》、《货郎图》、《村医图》以及大量的以妇女儿童为题材的对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描绘的图卷。宋代的经济水平发展是后来明代的数倍,程朱理学的规范,建筑模式与前唐也有了很大改变,桌椅的普及也改变了绘画的方式内容,“成教化、助人伦”的壁画屏障画已不是主要,经济的富裕,文化的普及使人们更喜欢那些反映生活小情趣的作品。宋词的发展更能说明人们连心里的微妙感受都非常注重,所以我觉得宋就是一道分界线,宋以后几朝的绘画基本也是文人参与的主流。魏晋南北朝至唐这一段时期是我一直关注的,“政治混乱,思想矛盾复杂”是这一时期的特征,这是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也是历史让思想最解放的时期之一,也是南北各民族大融合使现代汉人血统变得及其的时期之一,还可找出很多个之一就不再一一复述,总之就一个字“乱”。现在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北朝的碑还是南朝的贴,还有思想上的思辨,颠覆旧有传统规范都是当时艺术家的普遍心理,就如我们当代艺术家一样各自在思考着艺术应该怎么去开创或延续,我们的作品都在不自觉的受着时代的影响,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传统是个大观念,不是国画京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是浸淫到我们骨子里的思维模式,待人接物,都有一套一套自小跟着身体张起来的中国独有的价值观。我们现在创作的艺术品也正是对当下我们生存环境所引起的一系列思考的反映。外部世界改变的主要是环境而不是内心,看一看百年前的知识分子写的笔记就会发现除了穿衣带帽以外,内心的思考与焦虑与我们当下的知识分子没有太大的区别。这其实也是传统,所以我觉得没有人会跳得出,传统我们可以去延续,去表层改变,去创新,但是颠覆不了,历史上试图颠覆的都失败了这是中国也是实话,任何外来的东西都会被改变成“本土化”的模式才可以生存。画画也是同理,没人能绕得开,新奇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实验手段,我觉得我要追求的就是生活中的小情趣,画自己熟悉的真正有情感的东西,感动别人的前提是先感动自己,天真质朴,通俗幽默,能让大家看得懂心灵相通有一种默契,我就满意啦,画画就是为了与同时代的人交流的,不晦涩,不极端,不要太学术,主要是继续着我的心灵笔记。
 
 
 
苏锐
 2011.8.27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