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逸

字癸甲,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
出生于杭州
先后就读于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 (EHESS)人类学;法国巴黎卢浮宫学院艺术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
现居杭州,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师从法国绘画大师德布雷(O•DEBRE),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专家、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J•THORVALE)

主要展览
2019  视觉强度——浙江省第三届综合艺术展,浙江,中国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第二十二届西湖博览会/ 杭州,中国
2019“第十四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9“汉字无疆”板块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深圳,中国
2018“青瓷草意”特别展 (个展),陶溪川美术馆,景德镇,中国
2018“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大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可见之诗--第三届中国油画风景作品展”,十笏美术馆,山东,中国
2018“第十一届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大师版块,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18“FROM,TO 哲匠之道--中国美院旧金山特展”,旧金山美术学院,旧金山,美国
2017“青瓷草意”陶艺&综合材料作品汇报展,陶溪川国际工作室景德镇,中国
2017“不拘一格--浙江省第二届综合艺术展”,杭州,中国
2016  伦敦设计中心“PORTRAIT OF QINGLONG HUTONG CHINA ”大展,北京,中国
2015“融合•拓展--浙江省油画作品展”,宁波美术馆,宁波,中国
2011“中国当代艺术名家西湖申遗成功邀请展”,西湖博物馆,杭州,中国
2010“中国美术学院水彩艺术邀请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中国
2009“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展--- 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 中国
2007  法国法兰西画廊举办“游园惊梦”(个展),巴黎,法国
2007  FIFA 国际足联“中国艺术精英展”,浙江省展览馆,杭州,中国
2004  法国第九届印象派ACTEUEL 国际画展,巴黎,法国
2003  文化部中法文化年“今日巴黎--中国艺术家大展”,巴黎,法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自述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自述>>

 

 
(一)
 
近年来,综合材料绘画成为众多美术家彰显时代精神、更新创作观念、探索绘画形式语言的重要载体,这也是我一直在研究和探索的方向。作为一门非常严谨而有趣的新学科,它并不是简单地用纸张、布艺、木材等媒材堆积或拼贴画。而是探求运用材料物质的科学原理,其化学性与物理性,变幻万千。突破工具材料的束缚,打破了美术和其他门类的界限,体现了绘画观念的多元性、当代性。
综合材料绘画在我国二十余年本土化过程中已经越来越清晰地从我们自身的历史传统、地缘文化中找到了关于视觉创新的依据和理由,成为中国美术架上艺术的创新平台。在当代美术发展的格局中, 综合材料绘画体现
 
出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时代精神和当代生活的多元化艺术表现。 应对当代艺术范畴的综合材料绘画,将这种在当代语境中成长的艺术,从油画中独立出来, 吸纳为全国美展的一部分,充分地体现了倡导者的文化智慧和文化立场。推动了中国当代美术的推陈出新。
综合材料作为一种材料运用的绘画,打破画种界限。较之其它绘画它更带有实验性、偶发性,如何探求运用材料物质的科学原理?实则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将其系统的纳入学科目录,编制出优质的教材,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成立综合材料专门研究机构,尚需要进行全面的学科理论建设作引领。而如何将新媒介纳入原生媒材?如何处理媒材与绘画、媒材与观念的关系?正是综合材料在创新变革中需要探讨的学术问题。
自 2003 年至今,我创作延续了十六年的综合材料与油画系列作品《西湖梦寻》,并于 2016 年开始进行《湖山精神--西湖美学图像志》课题持续深入的学术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反观理论。探求“跨领域知识融通”。相继运用综合材料新技法在综合材料与油画系列作品《湖山精神--西湖美学图像志》当代艺术主题创作中,将西湖美学这一课题提升到更深层次。
作为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综合材料绘画进京优秀作品、第十四届浙江省美术作品展银奖获得者: 我的综合材料作品西湖梦寻系列
《空山》以书法“青山”作底, 运用线条、色彩等手法,利用特殊媒介、GOLDEN 丙烯等辅助材料,通过流动、融色、散点等新技法手段,无数层的变化与叠加。将材料的化学性与物理性发挥到极致。空非空, 物非物, 简淡充盈丰富着画的内涵,新奇神远勾勒出心中的世态万千。“无意之意”、“无言之美” 、“以物观物”的“无我之境”——何处为家?空山流水壑
 
如烟。 我想要表达的是我们浙江人民所具有的湖山精神与家国情怀。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 作为一名杭州人,我把我对家乡的理解和爱都融入了作品当中。家乡与时代, 家乡与个人,都在 70 年发展历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映照。
杭州西湖,是中国文化美学的“景观现象”。西湖之美是“中国美” 的典范。2011 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人世界遗产名录。2016 年, G20 峰会在杭州西湖召开。2022 年,杭州将举办亚运会。
在今天的城市建设中,构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在新时代实现对古老文明的创新和活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从城市自然和人文的品质根源上继承和发展古老的美学和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回溯古人的智慧,并不是简单的复归,而是螺旋的上升,是人类重新对于生命意义的寻找和生存价值的再反思、再发现。探究西湖美学、湖山精神是对杭州、浙江乃至中国城市精神一次全然把握的重要时刻。是从中国城市精神的一点考量到整个人类城市精神。 而如何通过综合材料艺术实践让西湖美学与湖山精神中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特性得以传承、活化?
在以往研究中,对西湖和杭州的研究虽是硕果累累,但缺少对于西湖美学与湖山精神的专项研究。缺乏对其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本研究将从 社会学、人类学的高度,将跨学科的方法应用于研究艺术学与美学。通过 宋画、明清版画、民国摄影与油画、当代艺术四个方面,采用图像学研究 法,同时对历史典籍、方志小说、诗词歌赋中的西湖景观进行整理、比较。由政治美学的角度切入城市空间及其精神,多维度分析杭州在其城市精神 中与世界现代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归纳湖山精神与西湖美学的特点,
 
对杭州城市形象和精神遗产做深层次的梳理。建立专项学术研究机构。完善地方文化结构,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和人文精神,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文明。
综合材料《西湖梦寻》当代艺术主题创作与《湖山精神--西湖美学图像志》课题研究,从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纵横切割,全景刻画西湖文化及湖山精神的风貌。以此主题创作和课题研究为契机,大力推动生态美学、建筑美学、色彩美学、生活美学在杭州及城市建设中的运用,从而提升杭州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增强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这对于在新时代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讲好中国当代故事, 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新中国建国 70 周年和建党 100 周年献礼,为杭州亚运会助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的繁荣发展,陶瓷成为极具世界语言的艺术形式。自从西方“陶艺”观念引入中国,使人们意识到现代陶艺已不仅仅是一种彰显精湛技术的工艺美术,其早已突破了“器与技”的藩篱,并通过日益丰富的艺术形式、文化内涵走进大众生活。达到了工艺与材质、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体现了材料与人性自律与自由的双重表达。
综合材料新技术的运用为陶艺创作注入生机,将现代设计、现代工艺、现代技术融入到当代陶艺的创作中来,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陶艺的创作手法
 
和创新空间。陶瓷成型的工艺要求限制了客观造型的发挥,使陶瓷能够表现的题材相对狭小,新的技术处理使陶瓷绘画的形式语言得到新发展,也与传统青花粉彩等绘画方式拉开了距离。
2014 年开始,我同时着眼于中国东方的生活艺术,采纳东方学的内核, 从色彩学的角度研究中国茶文化和茶艺美学,运用综合材料新技法创作陶 艺(青花)与综合材料作品《离骚系列》 ;举办《青瓷草意》特别展(个展);相继建立江南茶色系统谱系 ; 设计青瓷茶酒具《灵修•青龙》系列
(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提出“青、雅、逸”的江南茶艺美学理论。我的陶艺(青花)与综合材料作品《离骚系列》使用综合材料烧成和更
具工艺难度的创作手法。运用迴纹图案和行草排笔,表现青花丰富细腻的层次变化是作品的两个特色。首次采用三种青花:宣德 10、康乾 21、当代840 来创作, 在瓷上釉下,用行草排笔书写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离骚》和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史《永王东巡歌》的磅礴挥洒来注释无常之釉色窑变。突破规整与秩序的轮廓框架加强了书法的视觉张力。表诉着人对本土世界和文化责任的尊崇。其内蕴更是一种东方文化的回归,而臻于人生精神之更高进境。作品中我对迴纹构成形式的能指特点和书法行草承载的所指内涵的研究与创新表达,可从中窥视出中华传统装饰艺术中的当代艺术观念。审美上力图打破已有的传统风格,注重空间意境之美。这是作品的第三个特点。
当代陶艺作品与设计,既与工业陶瓷的设计生产拉开了距离,又不局限于传统手工艺的拉坯注浆等工艺成型方式,手法更为综合。随着科技进步,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打破陶瓷工艺的束缚,泥土经过人手的陶造与火的
 
淬练, 质变升华为艺术。其中江南地区的陶艺作品,茶器与茶空间设计经由江南特有的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气度和文化秉性。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关于“东方文化”的辨析、定位由来已久。中国在完成了四十年的经济改革腾飞后,无论从国家、城市、产业,还是个人层面,都迎来了文化自觉的普遍意识,对实现文化复兴充满热切期待。茶无疑是中国文化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载体。现代茶文化的再度兴起与普及,已成为一种生活文化。茶已不再局限于普通的饮用形式,而上升成为一种生活美学艺术。
当代茶文化的复兴,茶之艺和道的有机结合,在中国历代之发展,可见其儒道释相摄的发展历程,但缺乏其作为独一美学的义理与深层境域的研究。文化的重建必须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二者里外兼具。虽然茶艺在文化的重建上具有为全面建构的条件,但仅仅是茶叶的栽种制作、茶叶品种的培育改良、茶叶烘焙的研发与改进、周旁茶道具的创新与制作、冲泡技术的讲究与茶境的雅适布置,虽生态广被,影响深远,但在艺术的界定上, 茶文化的内涵仍然难以企及生命境界的最高层,其中茶艺美学的建构尤显不足,如何让茶文化作为生活艺术的角色与广大多样的艺术文化深度融合,为普世人类所共享?更是一个深远的问题。
中国茶文化自晚清之后难臻高度。本研究方向少见有人做过专题研究, 直接关于江南茶艺美学的资料文献相当少。在色彩方向尤为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就饮茶方式的流变,整理中国茶文化自唐代以來的发展,对中国茶文化的沿革进行梳理出茶类、茶器、茶境、茶仪的发展时间轴,从色
 
彩视觉效果的角度,分析茶之色彩在时间、地域、精神文化多维度上的发展脉络和秩序,发现茶之色彩的基本规律。建构茶之色彩体系。构建江南茶艺美学。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江南( 以杭州人为样本)的茶生活、茶文化深入了解,对本土茶器、茶空间进行茶之色彩系统设计。为本土特色的茶艺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指标。
由此我设计的青瓷茶酒具《灵修•青龙》系列(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 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反观理论。以宋代梅瓶的幽美造型为创意,配以青瓷天青釉色与传统葵口植物型的自然意象。青瓷是中国最负盛名也是最早的釉药。龙泉青瓷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本设计运用“三”(三的倍数)《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本题目出处:《离骚•九歌》“留灵修兮憺忘归, 饮石泉兮荫松柏。”表明饮茶之事符合现象取物而创造文化。从东方的自然性、文化的多样性、人群的互联性,相对证成了“青、雅、逸”之圆通融汇的中国江南茶艺美学观点。
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以经济、教育与文化的发达而著称,创造了高度发达与独具个性的区域文化传统。在江南文化中,更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江南文化的审美阐释,为研究中国茶文化和茶艺美学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基础。
江南茶艺美学与江南文化研究是当代人文学术的一个新方向,代表了从西方理性美学向东方诗性美学、从本土经验向地方经验、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叙事的最新转型,它对于推动东方文化的复兴与深层结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