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渊青

1963 出生于上海
现居上海,职业艺术家

主要个展
2016   黄渊青个展,Galerie Albrecht,柏林
2016   墨,晴日堂,上海
2015   势,203 Art,上海
2014   没有边界,红坊艺术中心,艺博画廊,上海
2013   黄渊青个展,三条祉园画廊,京都
2012   黄渊青个展,Galerie Albrecht,柏林
2010   形.象,张江当代艺术馆
2010   黄渊青个展,Galerie Albrecht,柏林
2007   靠近,曼谷大学画廊,曼谷
2005   在•不在,张江当代艺术馆,上海
2004   像•相,A&A Phoenix,香港
2003   像•相,比翼艺术中心,上海
2002   黄渊青个人画展,Goto 画廊,东京
2002   内在的光,A&A Phoenix,香港
2001   黄渊青个人画展,Goto 画廊,东京  

主要联展
2016   吴语-方言,中华艺术宫,上海
2016   中国线当代研究展,年代美术馆,温州
2016   诗性的抽象绘画,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2016   宴饮艺会,春美术馆,上海
2016   游吟时代,艺术方位画廊,深圳
2016   心性.纸感,了了书屋,上海
2016   观心,鼎艺会,上海
2016   摄影-书法 二人展,203 Art,乌布莎拉
2016   游于艺,liang Project,上海
2016   对话,光大私人银行,上海
2016   十人十面,新华中心,新空间,上海   
2015   时空书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5   海上繁花,上海松江当代美术馆,上海
2015   城市目光,云艺术中心,上海
2015   纪念85新潮三十周年,更斯美术馆,南京
2015   没别的,艺博画廊,上海
2015   红,周围艺术,上海
2015   个人集体主义,周围艺术,上海
2015   不期而遇,周围艺术,上海
2015   壮游,米奥空间,上海
2015   戏线弄条,视平线画廊,上海
2015   交流,203Art,上海
2015   影-痕,鼎艺会,上海
2014   象界—上海当代艺术,上海城市雕塑中心,上海
2014   朴素,十一美术馆,上海
2014   沥墨,春美术馆,上海
2014   乌江缘,贵阳
2014   碰瓷,203art,上海
2014   止于纸上,203art,上海
2014   续沉香,视平线画廊,上海
2014   地平线,山梨县
2013   家园,另一种乌托邦,明园美术馆,上海
2013   上海绘画—三人展,James  Cohan 画廊,上海
2013   红坊画廊联盟,红坊艺术中心,上海
2013   心神会,外滩22号艺术中心,上海
2013   抽象视界,红坊艺术中心,上海
2012   来自上海的艺术,台湾省立美术馆,台北
2012   地平线,山梨县美术馆,山梨
2012   忆江南,泛华艺术中心,上海
2012   书写之道,喜马拉雅艺术中心,上海
2012   上海文化-朝向未来的回归,红坊艺术中心,上海    
2012   艺术与设计,半岛1919,上海
2012   当代版画邀请展,M50创意中心,上海
2012   慕尼黑艺术博览会,慕尼黑
2012   当代抽象艺术家联展,圣菱画廊,上海
2012   艺术红坊,红坊艺术中心,上海
2011   道法自然,上海当代艺术馆,上海
2011   海平面2011—抽象,上海油雕院,上海
2011   新传统—上海当代艺术展,祉元画廊,京都
2011   巨匠五人展,创新画廊,上海
2011   民铜线国际户外艺术展,石长里美术馆,民铜线
2011   中国抽象艺术巡回展,卓克艺术网,上海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黄渊青:做下去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黄渊青:做下去>>
    一、如果你足够厉害的话,应该是超越“感性和理性”

    “自由”,对我来说就是不受过去经验的束缚。一个人的艺术一般来说总会有一个系统,但是在重复中会不断有新的东西向前推进,否则是没有意义的。

    “自我”并不是我非常追求的东西,虽然我的作品看上去很个人化,风格比较明确。一个绘画一旦开始,它就拥有了自己的命运,我是遵循它自己的命运。

    艺术里面法度和自由是共存的,彼此不能分开。比如看一件最疯狂的表现性的作品和一件最几何抽象的作品,它们都是法度与自由并存,只不过表现呈现出来的效果截然相反,否则这不会是一件好的作品。
一般认为几何抽象是理性的,但蒙德里安摆放颜色的位置和方式跟另一个艺术家肯定是不同的,但都可以成立。极限主义艺术家贾德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感性的,别人却认为他是理性的。相反,为什么巴塞利兹比其他的表现主义画家更为出色,我认为他画面中的色彩,点线面的关系,整个画面的调节和经营,没有理性是不可能做到的。看上去比摇滚歌手还疯狂,实际上内在是一个修养、法度非常好的艺术家。

    音乐上的“和声”听起来很动听,很感性,但如果我们去看作曲家的五线谱,它又是理性的。绘画中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点线面之间的构成也是“和声”,你可以用很几何,很理性的方式处理,也可以用很表现,很书写的方式处理,其实它们之间的内核是一样的。而且如果你足够厉害的话,应该是超越“感性和理性”。

    二、“书写”,早已变成了全世界共享的资源

    说到“书写”,不止是中国艺术家所独有。西方现代艺术从超现实主义之后走向平面,一定也吸收了书法的营养。当时纽约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就有一个书法老师,对他们影响很大。西方有几个与书写有关的艺术家我非常喜欢,一个是布莱斯•马登,他喜欢书法,中国古代诗人寒山的诗集是经常放在口袋里的。另一个是通布利,他后来的作品直接来自于书法。美国画家古斯顿早先画抽象,后来回到具象。他早年经常去听日本禅宗大师铃木大拙的演讲,也接触到了东方书法。“书写”,早已变成了全世界共享的资源。

    西方从古代以来对平面绘画的认知是一个“镜面”,做出深度空间要利用透视法,到了平面以后它的空间是向外凸出的,所以现代很多艺术家做厚材质,这其实是他们的传统。书法讲求“力透纸背”,实质是一种笔尖与纸面接触的个人体验。今天看,它的“空间感”是向画面的背后去的。

    书法和绘画在我的身体里已经成为一件事情。我的绘画里根本性的东西是书法给的,比方说线和形态、节奏。西方绘画的要素比如说空间,点、线、面的关系也会反映到我的作品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做的是“抽象书法”,现在的做的书法看上去反而越来越传统,但是这个“传统”实际上也已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其中已经包含了我今天对绘画的理解在里面。

    书法的时间是线性的,是即时即刻的反应。绘画的时间则是折叠的,我会不断的修改。一张画画完,一个月之后再去修改,过了两三年又去修改,我经常做这个事情。

    我在2015年所做个展名为“势”。写书法的时候笔划会有一个方向感,这个方向感和时间的流向是一致的,是能量的走向,这是我们看待书法的维度。西方则看重空间与结构。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这两者的影响都存在。

    三、艺术的有趣之处在于应该找到“陌生”

    画画得熟练的时候,我觉得就是危险的时刻。虽然我某一个系列的作品看上去面貌比较一致,但其实对我来说里面包含了许多非常不同的地方。“熟练”是凭你的经验做,凭经验做就是在重复,这种重复实质上就是一种“生产”,是没有意义的。

    对艺术来说,“障碍”是很重要的。虽然有时也会很苦恼,但艺术有趣之处就在于应该找到“陌生”。如果没有“陌生”,艺术就死掉了。

    当你全身心投入,思维、感官、心、手、脑全部集中到一点时,是不存在“熟练”的。“熟练”是一种“习惯”,“习惯”是艺术的敌人。老子说过“大巧若拙”,“拙”可能表面上不好看,其实是不断有新鲜的,陌生的东西注入而形成的。
 
    我觉得学问是玩出来的,如果是迫于某种压力去做,本身就已经有问题了。不管作品看上去如何悲壮或是愉悦,但背后都是兴趣和好奇心的驱使。在压力的情况下,兴趣和好奇心是会被淹没的。

    艺术与意志力、坚强、争强好胜、主题等等方面无关。今天,艺术家的所谓“压力”,总而言之,要么觉得卖得不够贵,要么觉得不够成功,不够出名。这些压力都是自我造成的,最终是一个个人选择的问题,和个人对这些事情的看法有关。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很喜欢杜尚这样的人。因为他做作品不是靠意志,也不是为了某个主题。这也与杜尚的生活状态和对艺术的认识深度有关系。这点与他后来的模仿者不同。

    日本古代书法家良宽我很喜欢,他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他不爱看书法家的字,不爱吃厨师做的菜!如果说艺术家完全“职业化”的话,那么艺术新鲜的生命力与自由的感觉就不存在了。这种“职业化”不在于表面的身份和行为,而在于内心的状态。换句话说,艺术的状态要“职业”,心态则要“业余”。

    四、我关心的是在开放的状态当中,能够不断获得某种新的体会

    到今天,我越来越不关心对于“抽象”的探讨,我会关注这些话题,但感觉意义不是很大。我更希望看到批评家与艺术家对作品本身更深入的探讨。

    看上去抽象艺术家的作品和现实没有关系,其实这是不可能的。我也很喜欢现实世界,虽然它不完美,很无常。但艺术教会了我一点,就是不要仅仅以自己的喜好做判断。艺术做到一定程度,虽然你在走自己的路,但视野应该更加开阔,因为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

    当第一笔落下去,你所要做的就是要对这一笔或这一块色彩有所反应。这种反应不能公式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与某些事情相遇,也不是公式化的。这是艺术教我的,也是生活教给我的。

    大家都说“重要的是过程”。但“结果”也不是不重要。我们在绘画中所做的就是希望不断把绘画推进到自己希望的境地,但是同时我们也在欣赏过程中的风景。可能到了某一个地方,觉得不错,就停了下来。但也可能过一段,觉得想要离开了,那就继续前行。所以绘画是开放的,不可知的,也没有什么安全感。这是绘画带给我的体验,这同时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我关心的不是做成某种结果,完成一张画。而是在开放的状态当中,能够不断获得某种新的体会。我要不断做下去,不是无病呻吟,不是重复,而是开放的,新鲜的。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