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潮

1989  出生于河北保定白洋淀,
2012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获学士学位
2015  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笔人物创作与教学研究专业,获硕士双学位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5  “设色记”——2015中国新工笔画会首届提名展,北京
2015  “写意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 首届中国画水墨大展,辽宁
2015  学院新力量‘工写之间’水墨展 ,北京
2015  “在路上”美院研究生六人展,北京
2015  “学缘”中国画专业研究生学术交流展,北京
2015  庆祝首都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美术作品展,北京
2014  “发现丰台之美”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北京
2014  “青春•见证”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节研究生作品展,北京
2014  “画北京-园林写生”第二届艺术院校师生北京园林写生邀请展,北京
2014  松堂博物馆首师大多人展,北京
2013  “追梦•起航”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节研究生作品展,北京
2013  “留住校园的记忆”首都师范大学校园风景展,北京
2013  北京市新人新作展,北京
2011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十二届学生作品展,北京
2010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第十一届学生作品展,
2010  第三届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不知归路
相关评论 更多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不知归路>>

画画一直是我感觉非常享受的一件事,作画的过程没有负担,没有压力。我很庆幸到目前为止我的内心还存着对画画单纯的乐趣。单纯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虽然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行为。各方的压力或许会慢慢逼迫我改变初衷,但我单单珍惜现在的任性。

 

起初我还是踏踏实实的画一些写实的东西,从简单的头像写生到多人的创作,慢慢地,我发现我的画和其他人的作品相比较时,除了我本身个性里透露出来的质朴以为并无其他的吸引力。也许这是写实训练的必经阶段吧。随着眼界的开阔,慢慢的看到了当代工笔和古代壁画的种种不同和其各有某种特质和联系。于是便有一种突破自己束缚的欲望,要从写实的画体特征中走出来,寻求一种自由和舒畅表现手法。

 

首先是题材和内容的选择,人类是有欲望的动物属性,体内多巴胺的喷薄叫我对自由、对生活、对情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探寻的冲动。对内心的压抑和解放、爱情的萌发和衰落、青春的活力和禁忌有着无尽的遐想。种种的情愫定格在瞬间,不同的角度也体现着不同的味觉。顽皮的人有时这样,味道却不给到足够,品味之余并不饱腹,故意而为之。人的最大的欲望是去爱,爱是所有人追寻的珍宝,美好的东西就是如此叫人痴迷,像是迷雾打扰了我们的视线,有时候看不透也摸不到。起雾的神秘、雾中的困惑、雾散的开悟与失落都是我想要描绘的。而我也像深陷迷雾中,再也不想看的太清、太透,就像人们常说的难得糊涂一样。有些事并非那么棱角清晰明了,一句话说明白的事情也难免叫人有些失望罢了。一些作品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还有明天》的画面中就像一幕戏剧一样,大幕拉开,出现了一片自由之境,招摇的树木、仙灵的花草、荒诞的动物、废弃的历史遗留还有像被钉住的稚气未消的青年男女。人物和道具相遮掩,有着人为操控的、说明意味很强的程式化动作。这也许就是“编剧”希望呈现出来的青春的爱情的样式,而我们也不难看出“编剧”不留痕迹的想要把美好的事物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意图。总不愿意沾染过多的人气。即使是建筑都是这已经荒芜地,与大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圆明园残留石门。他是多么迫不及待的想告诉我们爱情中的我们多么需要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和美女子啊。就这样从繁华到荒芜,随风而逝。

 

相继出品了《风继续吹》,《风继续吹》本是哥哥的一首歌名,“风继续吹,不忍远离”而我的作品中人物也都沉浸在风中,与风融为一体。哥哥的歌略带悲伤,我的画是另一种无奈和平和,逆来顺受本来就是国人的或者说是广大贫苦劳动人民的特质,而情感谜团中的我们也是不经世事,不懂抗争、随风而动。有的人感恩戴德如同沐浴春风;有的人偶遇寒风蜷身自顾;有的人顺风而逝、迷失自我;有的人群居相依、与风同乐;有的人自在寻乐、沉浸自我。多少事如风一样吹向我们,我们必须把它们看成是如风一样的常物,也许这才是人生。

 

掠夺本是战争里常见的,叫我想到了买菜大妈以及经常被忽视的自己。面对美好的事物,我们本能地就会去争抢,有光明正大地去掠夺,有暗地里你争我斗。有的人想去抢别人的,有的人阻止别人来抢。在爱情里,有的人肆无忌惮地去抢心爱的人,有的人有反抗,有的人又半推半就,有的人本就期待别人的觊觎。感情里总是需要拥有和被拥有,攻击和被攻击。归属问题总是亟待解决。而就是如此,爱情的张力变得强大,变得富有光芒,变得不可小视。而爱情也被我们无限放大,甚至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黑夜里独亮的星。

 

人生在我这个时刻叫我觉得是漫长的,既然是漫长的路,便不用回头,当然也不能回头。路只需要去慢慢的游走,细数路边的花、路边的村落还有河流。当我们走进一片桂花丛中时,我们便不再想继续前行,更何况是我们身后的归路。最爱的就是阳光,还有阳光下的桂花丛,暖暖的,跳耀着精灵一样的光斑。思想化作了精灵游荡在森林深处,寻找消失了的苹果和树叶,像神经末梢一样在森林里触碰。也许不是思想,只是躯体的延伸,是躯体另外的休憩方式。总之,它蔓延到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丛一丛的,是一团一团的,是一朵一朵的,和身体一样感受着世界,感受着世界的黑暗与光明、色彩和体温,因此我们不知归路。

 

紧接着,在我创作的过程中在处理画面结构的过程中多采用块面关系。在参观壁画的过程中,看到壁画中的形体都是团聚的,是有组合关系的,即使是单个的人物,他的外轮廓依然是简洁明了的。而且人物和背景的关系和谐统一。所以在我处理画面的时候我喜欢用人体的组合来形成形块关系,比较多的是一组一组的人物。我并不想强调某一个主体人物和事物,我想整幅的画面都照顾到,而这就导致了同学们所说的“像床单”,其实我觉得更加像壁纸。因为我是把墙上绘画和现代艺术相融合,以此来形成我想要的面貌。

 

色彩中,我喜欢用对比关系来丰富我的画面,色相对比是我常用的手法,红和绿、蓝和黄、青和紫,其实还有更多;而明度对比又是增加画面特征的又一要素,我喜欢明度若对比来突出色彩的表现力;纯度对比上喜欢鲜色和灰色之间阶梯式的过度。这些原理都是色彩构成中的法则,但又不仅仅是,于非闇的《中国画颜色的研究》在此给了我实际性的指导,“间色”在我的画面中应用广泛。

 

在我儿时的环境民风淳朴、自然广袤,这也塑造了我单纯朴实的性格特点。而画面中,所要体现的只有淳朴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情感,豪迈奔放是我匮乏的,而我的作品中恰恰流露出更多的纯与善(我想这得益于自己的无知),就是这善成为我画面中更大的追求。

 

2015年11月6日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