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8090青年建筑师,一次在乡野的集体亮相
时间:2024.04.03 来源:建日筑闻 作者:ADCNews

 

一群青年设计力量,正聚集在浙江龙游的乡野中。
 
3月20日,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在龙游县小南海镇正式面向社会各界全面开幕,标志着长三角艺术文旅新地标的诞生。瀫[hú],水名,指衢江龙游段。据《舆地志》记载,“其水波濑交错,状如罗縠之文,因以为名”。
 
在中国,有很多类似龙游这样看起来同质化很严重的小县城,正如建筑师左龙所描述,“他们其实有自己独特的美好故事,但不知道如何挖掘和描绘,也没有文化的自觉。”无论是审美上还是内容上,他认为这个项目一定要属于这里,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上逐渐建立龙游真正的美好新生活。“如果每个乡镇更新都扔一堆放之四海皆准的新‘奇观’进去,那也就成了一种新的同质化。”
 
青年,是一股崭新的力量,如鼎力团成员朱荣远说,“我们用这种方式在龙游进行探索,让它成为80、90后年轻人的新舞台,他们设计的文化活动产生的影响与众不同。”生态走廊的发起人、策展人、青年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相聚于此,不同角色的跨界合作在乡野间掀起了一场“创意”之风。
 
在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回顾展上,通过展示本土/在地与组织/介入两条并行线索,从城市发展到文献,从创见到创造,系统性地展示了每位参与者的态度、曲折过程和成果,回望项目一路走来的足迹。
 
 
 
© 韩大王 / ArchDaily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风语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哔哩哔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起,通过“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的研讨和实践,依托丰富的生态、历史和村庄资源,在由九大行业先行者构成的学术鼎力团支持下,以8090后青年群体作为主力群策、群设、群创,在从红船豆水利枢纽到虎头山大桥约5km长的江、村、岛、田、丘进行多元内容创造。
 
汇聚规划、建筑、策展、艺术、景观等行业领域,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涵盖了40组点位方案,以其独特的策划理念,分化出三大泛艺术板块:「瀫岸」、「瀫村」、「瀫之灵」。通过艺术作品、大地生态景观、构筑物、艺术装置、文化空间、在地联合等呈现形式,展示青年人对未来城乡、自然和社会生态的价值共识,致力打造未来生态与艺术结合的瀫畔生活场景。
 
 
瀫石光·艺术生态走廊点位地图
 
 
水闸美术馆 / 范久江 +郭廖辉+时子媛  © 田方方
 
大地长桌 / 左龙|梓集 © 田方方
 
 
另一位鼎力团代表,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庞伟认为,“龙游”二字饱含的自由气蕴与艺术,走出白盒子,走出设计院,遨游天地之间的未来图景十分吻合,早就为青年的发挥与创造奠定了基调。
 
在龙游瀫畔广袤农田的大树丛下,以鸟为主要目标物种,借鉴回音壁的形式,捕捉自然之声。景观设计师曹睿芝的树剧场延续场地现有鸟犬相闻的多重声轨,围绕大树,布置一个直径40米的光滑圆环,以环抱的姿态,在靠近树丛一侧升起,贴近树冠,捕捉鸟鸣;另一侧,贴近地面,砌筑地台,作为听众坐席。
 
 
树剧场 / 曹睿芝|亩加建筑 © 田方方
 
 
场地中央是灵活的,可以播种鸟的食源性作物;可以是草地或沙地;或者就是简单的碎石地,举办活动的事件性剧场。有鸟的时候,听鸟鸣;有人的时候,坐席的人可以听另一头舞台上传来的低声细语、低吟浅唱:没有人也没有鸟的时候,不妨就听风吹过树冠的沙沙声响。试图塑造一个可以让人感知到生物与农耕共栖、与四时共鸣的树下场所。
 
 
树剧场 / 曹睿芝|亩加建筑 © 田方方
 
 
龙游显示出极富有个性的自然生态——村庄、农田、湿地、滩头等……人工建造尝试以极少的量,低姿态地介入湿地,作为传达自然信息的媒介:季晓玲的湿地博物馆将一块小型“土石方”嵌入水岸边界,通过塑造褶皱般密集起伏的地形,将水与土地的动态关系浓缩到一块可进入的感知空间,同时形成承载公共活动的容器。
 
 
湿地博物馆 / 季晓玲|广州土人景观 © 田方方
 
 
湿地博物馆 / 季晓玲|广州土人景观 © 田方方
 
 
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跨度内,潮汐、气候、水利工程对江河的影响直接反映于水位的变化。江水进入“土石方”的量,将不断地改变它的使用空间与形态。最终,土地、江水、植物、动物……这些自然要素成为主体,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内,以不可预估的能量持续地“设计”这处人造景观。
 
 
瀫边钓台 / 傅英斌 © 田方方
 
 
起风了 / 胡兴 | 青微舍工作室 © 田方方
 
 
 
在中国,大家普遍关注大城市的先进性,北上广深不用说,甚至西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也逐渐构成了一个中国“城市化”或者“城市现代化”的坐标点,与这些大城市相比,龙游显现出它独特的“时差”。
 
“中国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参照系不够多元。参照系越丰富,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就越精确,GPS定位至少需要三颗卫星,更多的卫星能提供更高的精度。同样,在规划城市未来时,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坐标系。”时代巨变,交通网络变得更加发达,小城市的优势慢慢浮现出来,我们应该如何重新振兴农业文明?如何用人文的方式去改变它的地理?龙游崭新的艺术文旅概念,是基于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背景,创造一个全新的坐标体系。
 
朱荣远说:“龙游是跨江发展的,这就正好生出了一个中间地带,我们在做龙游湖畔的城市设计的时候发现,产业区在北面,城市在南面,我怎么能缝缝合这个东西,就有点像三明治。这个时候三明治的味道其实就是靠中间层决定,也就是说,未来决定龙游城市特征,中间这个带特别重要。”
 
 
水闸美术馆 / 范久江 +郭廖辉+时子媛  © 田方方
 
 
“当我们将农业纳入考量时,便能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无论是草地、村庄还是湿地,我们都在寻找一种方法,给它们赋予新的价值。这些价值既包含自然地理现象,也包括传统人文地理特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如何评估这些特征,又该用什么标准去判断,这正是我们现在所探讨的话题。”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森语间”以声音作为媒介,构筑了一个隐于林中的微观自然空间,探讨人与森林因共声而共栖的诗意场景。身体藏于朦胧的膜网之中,静置于树木之间,仅仅透过视窗仰望着树梢时而掠过的飞鸟。当周遭的视觉体验被遮蔽、被压抑、被限定,听觉成为了感官的焦点。森林的图像逐渐被模糊,森林的低语开始萦绕耳边。
 
 
森语间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田方方
 
 
森语间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 田方方
 
 
这种“有时差”的交流,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文化上的隔阂。“有可能本地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但这正是启蒙的必要之处——启蒙既是渐进的,也是强制的,还可能是突然的。我们采用的策略,实际上是微观的,小规模的。这是因为小城市有其特点:它们往往缺乏自信,总是追求大城市的繁华,比如商场、摩天大楼和宽阔的道路,却未必理解自己独有的价值。这种不理解导致它们被局限在单一的价值观之中。”
 
中国的年轻设计力量在龙游给出了一份县城和乡村的范本。“这一次,我们与当地人的沟通非常顺畅,大家都感受到了共鸣。我们为年轻人做点什么,让他们在集体的时代显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龙游的附加价值因此而改变,社会价值也随之改变。
 
 
湿地洞窟 / 周实|Studio 10 © 田方方
 
 
湿地洞窟 / 周实|Studio 10 © 田方方
 
湿地洞窟 / 周实|Studio 10 © 田方方
 
周实的湿地洞窟位于汛期被洪水淹没的河流与岛屿交汇区,这一往复循环展现了自然法则的奇妙,滋养了丰富的生态系统。在多变的水陆过渡地带创造一座抽象的人工洞窟,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休息场所。
 
“这是信号灯效应,对于当下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尤其重要,他们的机会太少,即便有也往往是个人的,而不是集体的。这已经是一个社会学议题,它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设计。如果能持续到第二季、第三季,我相信所有中国年轻人都会聚焦于此,期待着下一次的召集和行动。”
这个项目对中国其他的县城或乡村有什么样的启示?“也许龙游的模式可以复制,但前提就是要各种要素齐全,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可复制的它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对了,后面都好,所谓的“相由心生”,虽说有难度,但是仍有学习的价值。”
 
来自风的信号 / 徐戈| Studio GEAR © 田方方
 
 
 
 
装置、设施、事件,文化的长期介入对地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瀫村」板块由两个平行单元——“在地艺术单元”和“在地文化空间”构成。“在地艺术单元”邀请七位艺术家根据在地文化、场景进行创作。“在地文化空间”则联合六家文化、艺术机构结合在地乡土人文,将龙游在地空间、建筑进行改造,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
 
“当我们把上海的或者是国际上一线的潮流,包括审美、态度、和方法带到了龙游,可能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就像我们新做的设施在完成的时候,它上面是没有草长出来的。但是两三天之后,它上面会冒出新的芽,它会长出草长出油菜花,它在自然当中就完全融入了环境。”
 
生态走廊就像是在一个土地上长出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它在一定的时间过后,它就会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也会成为当地村民生活的一部分。
 
 
意外公厕 / 周渐佳 © 田方方
 
 
无花之境 / 赵德利再造建筑事务所  © 田方方
 
 路径 / 杨牧石 © 田方方
 
 
由西涛设计的放语空游客中心位于汀塘圩村口,一个清末的老房子,挨着90年代加建的小厨房间,一个小院子和一棵树,是艺术生态走廊的起点。装置从房子内生长入院子,形成凉棚,围出一个回字型的院落。并斜切剖开原来的小加建屋,形成了咖啡馆。新的设计不触碰老房子的墙体和结构,取掉填充的木墙板和楼板,让老建筑的骨架清晰显现:一套轻的镀锌钢管系统形成内部的架子、展示系统、座椅和灯光;穿过木骨架间的缝隙,细钢结构与老的木结构互相交织在一起,轻触但不破坏。
 
放语空 / 西涛设计 © 田方方
 
荫营影映亭在湖岸边,常见的水利泵房被改造成半开放式的亭屋,供人停留驻望。人们由步廊走入亭中,由亭屋的构形和原有的窗口中看到今日的风景,产生一种时空的层叠。咫尺之间的树荫和树影、游人露营玩耍的身影和江岸美景交映一室,在围绕窗口的框形雕刻画中,游人本身成为观看的对象,构成目光在风景、人物、图像之间的回环。
 
 
荫营影映亭 / 李青 © 田方方
 
荫营影映亭 / 李青 © 田方方
 
 
“整个生态走廊的初衷,还是从主要是从地脉的价值上面,根据不同点位的特性来去定义它的偏向。我们共有40多个点位,既有偏向艺术化的表达,也有通过一些比较“轻量”的介入去提升当地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的设施。”
 
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红船豆水站及其背后巨大的航电枢纽,却长期沉默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人造树”将原本封闭的水利设施空间公共化,披露航电枢纽所蕴含的关于人地关系的思辨价值:象征人类理性控制的钢结构网格,和网格中“正在被建造的大树”,是对基础设施再造自然图景的抽象与比喻。
 
村口的“人造树”装置中,观者被邀请攀登天梯,穿过“大树”的身体到达观景台,从高处重新观看航电枢纽、被重塑的自然以及城市。这座以寻常工业材料搭建的纪念碑,纪念着人类在改造自然过程中所凝聚的巨大努力。
 
 
人造树 / 陆嘉鸿|有限设计工作室 © 田方方
 
人造树 / 陆嘉鸿|有限设计工作室 © 田方方
 
 
“这次超过70%的点位都有建筑师参与的设计工作,这也是项目的一个特色。建筑师的参与促成了多样的空间类型和构筑物的创造和景观的改造。建筑和艺术之间的差距在于,艺术家更倾向于关注当地文化、概念或主观性的表达,他们的创作是对现场感受的直接外化。而建筑师则可能更注重基本功能,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他们渴望的可能是某种实用性。”
 
瀫馆改造自原有水文站,在半山悬崖上打开一条通往江边、承载日常生活的通道。建筑空间被消解为通透的框架,让雨水流淌穿过,以水为媒介向公众直观呈现水文知识。
 
 
瀫馆 / 薛楚金|沚山建筑 © 田方方
 
瀫馆 / 薛楚金|沚山建筑 © 田方方
 
 
从“放语空”到“瀫石光”,“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到“田野艺术周”,在龙游,我们看到集群力量的展示,以及建筑和艺术的跨界的协作的价值。
 
“个体的力量能去表达的态度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比如说其实任何一个人单独在这个地方都没有办法做成现在的瀫石光,只有一群人在一起就有不同的角色,比如说有建筑设计,有景观设计,有偏结构的,有偏是艺术的,有偏雕塑的,全部都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果。”
 
建筑师、艺术家王子耕在丛林间用四个篇章讲述一段同《赫洛与勒安得耳》共韵脚的寓言的装置艺术作品,探讨了个体间在时空维度的牵扯与宿命。
 
 
秘密 / 王子耕 © 田方方
 
秘密 / 王子耕 © 田方方
 
 
跨界的合作在龙游碰撞出了我们未曾见过的火花,“在与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沟通中,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不同的。对于建筑师,我们希望他们能够更加艺术化,跳出常规规范的限制,更多地关注艺术性而非仅仅是功能性。而对于艺术家,我们则期望他们的作品可以更加空间化,与大地和自然环境对话,而不局限于美术馆内的传统艺术作品形式。”
 
在艾公洞前的树林中,建筑师李博和程博用想象中从岩洞凿出的石块构成一片剧场。U形围合的矮墙成为坐台,树荫为顶,岩洞为背景。这里的“石块”是想象的虚构。常见的加气混凝土砌块通过砍劈和上色,呈现出石材的粗粝断面以及红砂岩的质感,异化出虚构的张力。
 
 
 
石墟剧场 / 程博+李博|岚·建筑设计 © 田方方
 
 
剧场的局部呈废墟状,坐台缺口落下的石块散布在场地中,画出两条虚线指向两个小型装置,分别是田野中的镜面装置,以及树林中的小废墟。待衢江发水时,这片剧场的坐台将一级一级被缓缓淹没,直到完全成为水下的一片废墟,在水面映射出隐约可见的红色。
 
 
石墟剧场 / 程博+李博|岚·建筑设计 © 田方方
 
 
“我们说的艺术,不管是搞文学的,搞音乐的、搞建筑的诗人,本来是一个自我意识或者观念的表达,只是形式不同。所以我们的现在的方式也只是希望大家更关注于态度,可能现在是一个建筑师,也可以用建筑师的优势去做更艺术更景观的东西,其实是给大家一个搭建一个平台和机会去表达跳脱那些规则之外的东西,去跨界表达共同的态度,而不局限于它具体的形式,这个团体构成的声量就足够大,它的发生可以被更多的人所看到。”
 
 
 
 
对于青年创作者来说,小镇乡村是张白纸,这是一次没有任务书的“自由”尝试,但因此也变得更加有难度——如何准确评估地脉的价值,如何作功能或者结构的取舍。正如策展人吕凝珏说,“在这个过程当中建筑师可以参与到任务书的制定和活动的策划过程,所以可能大家也没有借口了,或者也是一个契机,让大家在做设计之外,参与业态规划或者一些运营方法上。”
以“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为基点,瀫岸板块呈现27组青年创造者的作品,沿瀫岸分布在各处,以青年创造力,将人文建筑、装置、艺术,以可持续的观点和美学的概念,链接瀫岸的土地、植物、空气和景观,创造一个前辈交予青年的舞台,完成代际间的交流,文化上的助推。
 
建筑师罗宇杰的“岩上亭”以村民的农事活动为出发点,模仿自然生长的方式,在山岩迎瀫缓坡面上建立了一处栖息之所,供村民和游客歇息。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小小的草本植物,它们都按照一定的几何数律自下而上生长,形成枝叶分明的结构。这种生长韵律看似没有规则,但实际上充满了自然之美。
 
 
岩上亭 / 罗宇杰|Stuio Luo © 田方方
 
 
突然在田野里“长”出的小空间有些成为了村民驻留的据点,概念书店便是其中之一,田野中守望的回环壳体从一侧的半圆翻转向另一侧,互为内外。壳体由红砖构成,砖壳被放置在漂浮的混凝土梁上,可以通过室内二十四个猫眼阅读亚克力瓶底的信息。
 
概念书店 / 陈 昊+胡琛琛|HCCH 合尘建筑 © 田方方
 
 
建筑师梁爽在湖岸变设置的风动雕塑装置,微微摆动的“帆”的符号象征着召唤游子归来的“乡”,装置构件随风微微摆动,塑造衢江边的景观标志。装置基座设置座椅供游客休憩互动,实现艺术与公共服务相结合。
 
 
帆 / 梁爽 © 田方方
 
 
建筑师沈雯的听雨停坐落在四季轮种、色彩各异的大地上。在深入农田的灌溉渠端头,错落的平台栈道和黑色屋面匍匐于此。
 
 
听雨停 / 沈雯|SWOOP 建筑设计工作室 © 田方方
 
 
结合排水设施,基座内隐藏“三联窟”还原了埋瓮滴水的声音体验。屋面收集的雨水顺着十字柱流下、最终导向一块弧形的水泥基座-三个老水缸的圆形底部镶嵌其上,如同遗迹般唤起人们对乡村生活的记忆。
 
 
听雨停 / 沈雯|SWOOP 建筑设计工作室 © 田方方
 
 
伴随着更多的实践性和自由度而来的,是时刻会出现的建造挑战。作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原水闸建筑,兀自矗立在江堤上。虽然有着十米多的整体高度,但其外形比例和窗洞形状又使它远看如同一座尺度怪异的民房,难以将其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属性相联系。建筑师重新刻画并引导体验者感受它与这片土地、水渠、农业及江岸的关系,并以此获得水闸建筑在整个生态走廊中的“地标性”。
 
 
水闸美术馆 / 范久江 +郭廖辉+时子媛 © 田方方
 
 
水闸美术馆坐落于1公里水渠的终点,在原本基础设施水闸上新增了功能性和互动性,也是整个生态走廊中心和相对来说更加“地标性”的代表,建筑师范久江和郭廖辉重新梳理了水闸建筑与其西侧一公里长的水田的关系,希望通过强化其水闸本质功能的一系列建筑动作:“以新的形态轮廓矫正建筑与其下方水渠的轴线对位关系;对立面不同位置的窗洞形状差异化调整,强调实现水闸运行的核心空间;增加屋顶平台并以盘旋上升的楼梯塑造多层展厅的连续体验等等......”
 
将水闸和美术馆的两种不同空间和语境融合在一起。原有的水闸建筑被改造为包含首层展厅、二层展厅和屋顶平台在内的三个展览空间。建筑墙上的窗洞以水闸的工作原理为主题进行了改造。方形的二层窗洞提示了内部的卷扬机,而细高的首层窗洞则提示了牵引索的存在。
 
 
水闸美术馆 / 范久江 +郭廖辉+时子媛 © 田方方
 
 
美术馆的外部被新增的钢结构包覆,附着在原有结构上,形成了抽象的外观和丰富的空间。这些钢结构改变了原水闸建筑的比例,重新塑造了水闸建筑与水渠的关系,为水闸带来了新的特质。
 
“作为一个改造项目,新增楼梯和屋顶平台的重量基本都落在原建筑之上,因此需要对原建筑结构进行充分的加固和改造。在正式施工前,涂料、吊顶的存在将大量的结构信息隐藏,不将它们剥离无法判断结构设计策略是否真的可行,所以特别安排了驻场的建筑师,及时在施工现场了解最新情况,跟结构顾问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结构加固与改造的有效性。”
 
 
水闸美术馆 / 范久江 +郭廖辉+时子媛 © 田方方
 
 
在宽度只有4米的乡村小路上,建筑师左龙新增一张 18m长的大地餐桌。作为和本地社区进行联系互动的介质,然后围绕它组织整个场地关系,以及现存小房子的改造。18米长的桌子固然已是反日常认知的特殊体验,但是我们还想让这个桌子悬浮起来,通过结构设计实现了 18m无落柱的聚会场景。
 
 
大地长桌 / 左龙|梓集 © 田方方
 
 
在没有明确的任务书、场地条件不稳定的前提下,点位的具体位置通过建筑师几次现场的踏勘和评估分析而得,方案的纠结与反复改动也是理所应当。“在选择项目场地时,我们有两个想法:一是龙游的山脉、建筑、农田景观,都平行于衢江东西向展开,我们也希望场地有同样的地理特质;二是场地内要有能改造的现状建筑,而不是单纯的新建。所以最后选定的场地由一个废弃的农务工具房和它旁边的一条平行于衢江的田间小路组成。”
 
 
大地长桌 / 左龙|梓集 © 田方方
 
 
屋面整体覆盖柔软、通透的防水布形成了“秋千”形态,在一贯的结构秩序构建理性框架,表达柔软的内核。“随着不同天气,晴或风雨,呈现对应的表情变化。它不再是静态的场景,甚至没那么耐久,但这很乡村。这是一个在自然中,随着日出日落和四季在慢慢生长的东西。屋面的布和悬挂的秋千,可能变旧甚至脱落,但钢木的骨架和结构会站立的更长久一点,这就多加了一个时间维度。”
 
“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做了张桌子,这事儿听起来多少有点问题,但我们希望这是一张好桌子。”开幕周期间,建筑师左龙的“大地长桌”总能聚集很多当地村民,“虽然现场也有村民们用有违常识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过对这个项目的过分喜爱,这可能是我们最欣慰的结果。”
 
 
大地长桌 / 左龙|梓集 © 田方方
 
 
建筑师在乡镇的冒险,不应该是一场哗众取宠的集体自嗨。左龙更希望设计的存在能跟当地的居民和社区能产生关系,“它不能仅仅服务于游客和都市的猎奇。我们一直希望可能留下的是一种在地化的想象空间,最后它怎么填充,怎么书写,是由居民在地去自由发挥。”
 
 
 
 
除了参与者,生态走廊的开幕迎来了众多业内外的“观众”,建筑师陈东华说,自己在乡村面前显得不那么“专业”了,村里头的东西还有挺多值得学习。
 
“龙游里的“自然”往往是让人情动的,里头的风景不仅仅是关于人与人的,还有关于人与物、物与物,是一个更大的关系网络。像是听雨亭、湿地博物馆、装置“秘密”等作品,我认为都能捕捉到人与物之间的细微又更深层的关系。大地长桌、岩上亭、石墟剧场等作品则能体现一种自然的建构,还有很多作品值得细细品味。”
 
而摄影师田方方说,这次拍摄中让他心动的作品很多,比如郭廖辉、范久江、时子媛的一组作品,根据1公里长的水渠,创造了水语亭和水语径,轻巧地坐落在田间原有的水渠之上,将自然变为几何化的农业景致。建构的形式也很简单,像原始的蔬菜支架。“但给我最深印象的作品,其实是龙游本身的自然和神秘,衢江水、牧羊人、还有出租车司机口中脚底下探明但未开发的岩洞。”
 
 
水语亭 / 郭廖辉 +范久江+时子媛 © 田方方
 
 
青年创造者对于真正的“在地创作”跃跃欲试。8090设计集群的力量正在为城乡带来的独特魅力,为城乡新未来探索更多具有建设性、成长性的见解和回答。正如青年建筑师左龙说,“它一定不是一种特别抽象的,一种无法被解读的,或者说需要去刻意解读的在地关系。但同时它又不应该特别的具体,因为一旦过于具体,往往就限制了很多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作为一个外来的参与者,对于本地没有那么深刻的认知,如果特别自负的去做一个固定功能的大张旗鼓的介入,那些洋洋得意的‘你以为’,往往其实是画蛇添足的冒犯。”
 
作为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舞台”,“龙游瀫畔·8090青年创造季”第二季召集令现已发布,新一轮研讨和实践逐渐拉开帷幕,“期待青年一起创造人的未来、村的未来、城的未来,自然而然的未来。”一场关于中国乡镇的文化变革也许正要发生。
 
路径 / 杨牧石 © 田方方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杨千的荧光绘画探索:为艺术带来新的边界与...· 2024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独家对话9大中...
· “艺术半壁-通惠河畔公共艺术季”启动,用...· 绘画常温——作为高立峰艺术的“观看制式”
· 黄梅:只要去,就必到达· 泰国双年展:一种未被主流规训、未被资本收...
· 周春芽:没有真诚,艺术是搞不好的· “新刻度”和钱喂康:向艺术中引入一种毕达...
· “行为艺术之母”也开始卖货了?艺术的尽头...· 陈世英艺术展三度亮相威尼斯 《超越》将于...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