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50位活跃在当代艺术圈的中国“90后”艺术家
时间:2023.02.02 来源:Hi艺术 作者:朝贝、舒元、晓晨

 

1990年出生的第一批“90后”30岁了。相比于前辈艺术家,他们的创作似乎并没有形成一个明显的流派和风貌。伤痕美术、超写实画派、“85新潮”、艳俗艺术、卡通一代……对他们来说都像是上一段历史。

这些成长于“Z时代”的新一代艺术家没有赶上如火如荼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因此尚未出现因天价成交而蜚声艺坛的面孔。然而他们在艺术界却不可谓不活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将自己的创造力放大再放大。面对新时代繁杂的信息和声音,他们最擅长的就是保持独立与清醒。

我们以姓氏首字母为顺序梳理了50位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圈的“90后”艺术家,并从他们的教育背景、创作媒介、身份性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尽管这份名单并不能代表中国所有的“90后”创作者,但也希望提供一个切面与微小入口,借此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现在及未来的力量。

当然,这篇文章必然是挂一漏万的,你认为还有哪些活跃的“90后”艺术家?欢迎文末留言告诉我们!

 

 

绘画艺术家比例减少

尽管目前并没有哪种流派可以概括“90后”艺术家的整体创作面貌,不过仅从以下50位艺术家的作品类型来看,以绘画为主要媒介的艺术家比例仅占40%,更多艺术家选择了影像、装置及新媒体艺术。对比《Hi艺术》在2020年上半年所做的《“80后”艺术家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从事绘画的艺术家比例则接近60%。

 

女性艺术家更加活跃,影像领域更突出

 

似乎在统计任何代际的艺术家性别比例时,女性艺术家都毫无例外地占据弱势地位,“90后”艺术家也不例外。50位艺术家中仅有17个女性艺术家的名额,当然这一比例相比于《Hi艺术》年度艺术TOP100的情况,年轻女性艺术家已经非常活跃了。而在这17位女性艺术家中,绘画创作的比例仅为20%,她们在影像和新媒体艺术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拥有国际视野的一代

 

对于“90后”而言出国留学依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以下50位“90后”艺术家中,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艺术家超过了30%,而在国外参加过展览的艺术家则超过了60%。这些经历,也为很多艺术家的创作带来更加宽阔的国际视野。

 

“95后”尚未出道

 

如果以22岁作为本科毕业平均年龄,1995年出生的更新一代如果毕业后选择从事艺术,最长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不过无论是以下名单还是我们观察范围,似乎尚未出现表现足够亮眼的“95后”艺术家。这份名单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出生于1994年,比如刘娃,她的作品在2018年便入选了第六届广州三年展。

 

“艺二代”的自我奋斗之路

 

正如刘娃一样,生来带有知名艺术家子女的光环,“艺二代”的自我奋斗之路也足够令人关注。2017年刘娃获得了耶鲁大学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本科学位;而名单中的陈轩荣、胡为一、张子飘的个人履历表现同样不俗,至今已举办5次以上的个展。

 

 

01

 

 
蔡坚
b.1993


蔡坚的艺术实践涉及绘画和装置,他从对材料、对象以及对绘画过程中重复行为的关注出发,拓展到对波普艺术和流行文化的研究,通过对日常物件和文化符号的反复描绘,展开对材料、图像和当代视觉的探索。2019年,蔡坚入围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

 


蔡坚 《水平 FG-0801》 84×350cm 布面丙烯 2020

 

02

 


陈丹笛子
b.1990

 

陈丹笛子对录像、装置、摄影和文学的运用构成了其创作所需的组成部分,作品具有媒介共生的特点。她的作品探索了与自然和人工世界中反复出现的现象相遇的感知和体验,主题包括人类情感的异化,被异化的个体的希望和绝望,以及对自然和想象中的景观的观察。揭示独特的时刻和情感之间隐藏的短暂本质是她创作过程的核心。

 


“热带房间”展览现场,户尔空间,2020

 

03

 

陈萧伊
b.1992

 

陈萧伊的作品基于摄影,但并不局限于具体的媒介。通过生产图像的方式,她关注生命体的微妙感知,通过不断挑战既定的逻辑、感知与想象,来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第七届三影堂摄影奖大奖,入选福布斯2017年“30 UNDER 30(Art)”亚洲榜单,并参与诸多国内外展览。

 


陈萧伊 《Afterglow》 80×120cm 艺术微喷 2020

 

 

04

 

 
陈轩荣
b.1991

 

陈轩荣的绘画创作一直深受涂鸦的影响,但与公共空间涂鸦不同的是艺术家试图在涂鸦者、旁观者和记录者这几个身份之间来回切换。涂鸦的内容变得不再重要,它们变成了符号、线条还有色彩,而时间的流逝、历史的痕迹也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被固化下来。他感兴趣的并不是涂鸦作品本身,而是新旧涂鸦覆盖更替、墙面上雨水冲刷风化的痕迹、时间的流逝、还有这一切和周遭环境甚至和整座城市发生着的关系。

 

 
陈轩荣 《G1.0.6.0》 107×143cm 布面丙烯 2020

 

05

 


费亦宁
b.1990

 

费亦宁的作品关注当代人置身庞大社会机器中的异化状态,创作媒介涵盖3D动画、3D打印、数字成像技术等。通过抽象叙事、假想预言结合荒诞与现实,呈现深度信息化的世界与被其裹挟的个体之间纠缠的关系。

 


费亦宁 《Mirror #1》  95×80×24cm 纸浆、木材、镜子、水彩、玻璃、人造珍珠、链 2020

 

06

 

 
冯冰伊
b.1991

 

冯冰伊获得2019年第十三届 AAC 艺术中国年度青年艺术家提名奖以及2018年华宇青年奖提名。她一直以影像及影像中的文字叙述相结合的创作为主。她的作品具有考究而冷艳的艺术语言和独特的空间影像形态。近期的展览运用了“交响诗(symphonic poem)”的结构,可以被看作一个融合了视觉、哲思和诗意的整体乐章。

 


冯冰伊 《序奏-世界尽头》 数字图像收藏级铝板打印 尺寸可变 2020

 

 

07

 

 
冯骏原
b.1991

 

冯骏原是一位有着物理学背景的艺术家、写作者,他长期保持着对社会主义时期、建筑史以及历史边边角角的兴趣。创作方面,Moving image是他主要的工作媒介,其他关注的议题还包括东南亚国家的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时期技术史、亚洲的流亡等。2018年,冯骏原入围华宇青年奖,同年入围第八届新锐摄影奖。

 


冯骏原、曾嘉慧《炎热几种》 41‘27“ 单频录像(彩色、有声) 2018

 

08

 


冯志炫
b.1993

 

冯志炫致力于以最低的预算创造丰盛的神话,他称自己的创作方式是“在全球本土化的时代,以异域情调为题材的纪念碑设计”。冯志炫于2018年分别在澳洲和巴拿马的两个原始部落中进行驻地项目,这两段经历促使他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在新贸易时代下,是如何受全球化外来信息的影响,并形成它所特有的商品经济与消费文化。

 

 
冯至炫 《望海石公园》360×240×135cm UV板材、XPS聚苯乙烯 2020, “幻象颗粒”,没顶画廊展览现场

 

09

 

 
高露迪
b.1990

 

2019年,作为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家之一,高露迪入选了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2013年毕业后,一共举办了7场个展。始终秉承着旺盛的创作欲望以及批判性的自我审视眼光,他在不同阶段均呈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高露迪的作品常常有意简化艺术创作中的叙事性线索,压制图像的本来意义,通过理性地分析日常物品的图像与结构,对一系列形体进行了削减与概括,让造型和色彩同时服务于结构。

 

高露迪 《院子里的木梯》 200×150cm 布面丙烯 2020

 

 

10

 


葛宇路
b.1990

 

因为那条百子湾的无名道路,葛宇路和《葛宇路》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应,他的作品不遗余力地对社会进行着介入,犹如赤膊上阵,以大卫面对格利亚般的姿态直插现实的血肉之中。尽管葛宇路的很多作品都极具戏谑感,甚至被贴上“恶搞”的标签,然而背后的每一步都是认真的思考。

 

 
葛宇路 《对视》 2016

 

11

 

 
龚斌
b.1992

 

龚斌的大部分绘画的媒介是喷漆和软性粉彩,所以大多呈现与众不同的质感。作品题材大多源于平时对日常场景的印象积累和对未知地域想象,布纤维在空气中捕捉游动的颜料分子,布和雾状的喷漆颜料在画布上会产生绒布般的柔软肌理,创作者的旨趣被以一种比笔触更加隐晦的方式表达。整体画面又很强的情景感,一切都舒适又恰如其分。

 

龚斌 《下雨了》  50×80cm 布面丙烯喷涂  2017

 

12

 

 
郭宇剑
b.1992

 

郭宇剑并没有接受国内美术学院的教育,高中毕业后选择留学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或许是受这座古老而传统的城市影响,又或许是骨子里的基因,郭宇剑大多为传统的架上绘画创作,作品的题材及图像亦脱胎于自己熟悉的古典绘画、文学文本。

 


郭宇剑《令我忘餐》70×40cm 布面油画 2018

 

 

13

 


葛雅静
b.1990

 

葛雅静擅长在作品中将非绘画材料与绘画材料并置,呈现它们的冲突对撞,亦或是舒服合适地杂糅到一起。在她的最新作品里,从前的那些黑白灰的线圈似乎不见了。极具色彩冲击感的画面中,布满了拳头和脚等肢体符号。它们的意义是谐音了展览名中的“Power”,对于权力系统的暧昧指涉,还是疫情期间对于肉体描绘的艺术化表达?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葛雅静《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80×135cm 丙烯、油彩、油粉棒、石墨 2016-2019

 

14

 
黄望福
b.1993

 

和许多年轻艺术家一样,黄望福最初也是带着家里赞助的基金开启的艺术之路。在经受了作为职业艺术家必修课的孤独后,黄望福作品中那些似是而非的日常生活感,如挤牙膏、剪指甲、切柚子、吃西瓜……这些仪式化后的情景,既是这种孤独心境的外化,又同时替他抵抗着这种情绪。

 

 
黄望福《切柚子》60×75cm 布面丙烯、银箔 2019

 

15

 

 
贺天琪
b.1990

 

工作和生活于西安的贺天琪,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曾为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受邀访问学者。他的创作涉及架上绘画和公共空间现场绘画,通过对于荧光色及其特有质感游刃有余的使用和操控,用涂鸦式的方法定格下一个个拥挤的、错乱的、混沌的、碎片化的瞬间。

 

 
贺天琪《冰淇淋》200×160cm 布面丙烯 2018-2019

 

 

16

 

 
胡佳艺
b.1993

 

2015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本科毕业时,胡佳艺凭借一件在钢化玻璃上滑冰并不断摔倒的行为作品《冰刀》获得了罗中立奖学金;2018年研究生毕业,她通过25个装满25年个人物品的旅行箱再度获得罗中立奖学金。正如庞茂琨所言,她的作品很好地处理着女性艺术家性别和柔弱内心的困境,不同媒介和实践的多样性值得褒奖。

 

 
胡佳艺《冰刀》6'01'' 单声道视频 2014

 

17

 


胡枢
b.1990

 

胡枢的风景绘画中,常常出现用色彩平铺所构建的大面积田野、精心种植并被人工修建的树木……冷静空旷,却并不为观者带来自然的生机。胡枢在意的或许并不在于风景本身,而是再现这些图像的方式。

 

 
胡枢“无差别风景”,Tong Gallery+Projects展览现场

 

18

 


胡为一
b.1990

 

胡为一的创作类型包含了摄影、影像、装置等不同媒材。他的个展履历大概是从2014年开始的,那是他从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后的第二年,并凭借作品《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获得华宇青年奖大奖。此后他几乎保持了每年一次个展的频率,同时也不缺乏在群展中频繁亮相的机会。

 

 
胡为一《我静静地等待光从身体穿过》尺寸可变 艺术微喷、艺术纸 2014

 

 

19

 


劳家辉
b.1993

 

在童年电脑游戏经验的影响与塑造下,劳家辉选择以游戏中三维建模的图像作为画面的对象。不规则的机械感图像边缘、带有像素颗粒感的模糊视效、来自遥远的电子世界的信息……在铅笔的反复涂抹中,精心打造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低分辨率宇宙。

 


劳家辉《肖像1》90×100cm 铝塑板上纸上铅笔 2017

 

20

 

 
李汉威
b.1994

 

李汉威的创作善于使用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行隐喻,以此作为出发点,逐步构建了不同的品牌。2017年创立了史莱姆引擎线上当代艺术空间,并以策划人的身份与刘树臻、方阳共同运营该空间,利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世界,呈现出另类的当代艺术形态。史莱姆引擎也作为艺术团体参加了数场展览。

 

 
李汉威 《液态健康:液态任务2号》8'33'' 2K CG动画视频,有声 2017-2018

 

21

 

 
李戬
b.1990

 

毕业于天津美院中国画学院的李戬,从创作面貌上看属于水墨艺术家。不过作为“90后”的新秀,他的创作题材试图在“卡哇伊”和传统造型审美之间寻找路径。精致典雅之外,亦能妙趣横生。

 

 
李戬《存在主义》85×60cm 纸本设色 2017

 

 

22

 

 
李泳翔
b.1991

 

本科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的李泳翔,刚刚在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常常涉及绘画、雕塑、音乐和影像等媒介。2019年,他为“长征计划:赤字团”委托制作的两件装置作品《老子与百合吊灯》《妄语迟花》进入长征收藏的行列;2020年,李泳翔入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

 


李泳翔 《我不爱(吸血鬼食人有道)》27' 单屏录像截帧 2020

 

23

 


梁曼勇
b.1990

 

梁曼勇的画面中总有杂乱错落的人群,错落交织,或许是城市杂乱的缩影,又或许是个人心理的浮现。这正如同他的创作方式,碎片化阅读的书籍、看的电影、非洲面谱、网络游戏……种种创作元素交汇在一起,形成荒诞的场景。

 


梁曼勇《派对》180×200cm 布面丙烯 2019

 

24

 


刘娃
b.1994

 

在刘小东、喻红之女的光环之下,刘娃自身的履历也足够亮眼。2017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人类学与艺术双专业本科学位。她的创作涉及装置、影像与绘画等媒介,常常跨越不同学科,使用脑科学等技术手段,来构建沉浸式的互动场域。2019年入选“福布斯亚洲 30 Under 30”榜单。

 

 
刘娃“月乳”,没顶画廊展览现场

 

 

25

 

刘昕
b.1991

 

2013年刘昕完成了清华大学测量、控制技术与仪器学士学位,2015年获罗德岛设计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硕士,2017年获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的艺术与科学硕士学位。作为艺术家和工程师,刘昕将科学作为一种语言,技术作为手段,以此来探讨情感、信仰和主观性。2020年她参与X美术馆开馆展暨首届三年展“终端>_How Do We Begin?”,并获得最终大奖。

 

 
刘昕《脱离》双频影像装置,VR影像装置,X美术馆展览现场

 

26

 

 
刘亚洲
b.1990

 

先后毕业于四川美院和中央美院雕塑系的刘亚洲,创作往往源于日常事物带给他的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往往出于人们对日常事物最无心的安排。他喜欢借用现成品,喜欢观察这些事物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和状态,并试图建立起他与“雕塑”之间新的关系,此时的“雕塑”更像是一个动词,或是一个在时间上起止不明的事件。

 


刘亚洲《平衡系列8号》尺寸可变 多屏幕高清录像 彩色无声 装置 2014-2015

 

27

 

 
陆博宇
b.1991

 

陆博宇主要以行为录像的方式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常以简洁的形式与去情节化的表述带给观者直接的情绪冲击。多数作品以反叛的态度对日常秩序进行一种多角度观看与重构的尝试,以此对现实世界进行反复推敲与探索,进而展现一系列他关于现实精神空间的探索以及精神性自我的思辨与剖析,这种持续剖析的态度也反映在其冷静的作品气质中。

 

 
陆博宇 《无题》 1'47'', 7'54' 双频录像 2019

  

 

28

 
马海蛟
b.1990

 

马海蛟于2018年入围三亚华宇青年奖以及第10届三影堂摄影奖,于2017年被提名“ART021×保时捷年度中国青年艺术家”。他观察周遭的人与风景,关注生命中的“日常性”部分,对诗意的文字和图像保有强烈的敏感度,对眼前所见的事物有着超乎感性的阐释,并以此为基底追踪逻辑线索构成工作形态以及影像文本。

 


马海蛟《快乐区域II: 两岸》四频影像 2’23’’; 2’14’’; 1’55’’; 1’38’’  2019

  

29

 
茅昊楠
b.1990

 

茅昊楠的作品主要以影像为主,创作基于个体的经验,通过 3D影像、即时演算模拟器、文本、绘画、照片、图表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虚构的方式重建个人对于现实主观性的理解,利用想象去虚构一种体验,从而试图借此表达两种经验混合的状态。

 

 
茅昊楠 “持续终点”展览现场,《行动,几乎难以思考》11’20’’  环绕立体声高清影像 2018

 

30

 


南川道盛
b.1993

 

南川道盛是一个在搜索引擎里找不到的艺术家,出生于云南纳西族家庭,身体里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就读帕森斯艺术学院的第二年,南川选择了退学,开始一段在纽约的野蛮生长。他的绘画作品具有很强的辨识度:民族感、街头美学、笔触颜色横冲直撞、无拘无束,是创造力和艺术灵性的自发喷涌。作为新一代的艺术家,他追求数字与传统媒介表达的平衡;他试图在中国传统表达哲学、欧美后现代主义世界认知观和史前文明对环境质朴的描绘之间达到和谐。在他的作品里你能看到棱角,你也能感受到火焰……但当你询问他每一幅画背后的故事时,他会告诉你,他的创作是一种“追溯过去的线性表达”。

 

 
南川道盛,objective地下项目“Underwater Dog Club” 现场 2020

 

 

31

 

 

彭可
b.1992

 

彭可是最活跃的90后摄影艺术家之一,她的摄影作品将日常与周遭增添了糖衣般的梦幻色彩,却又在绚丽与缤纷中不时流露出塑料制品般的僵化,似乎在指向城市转型中加工生产的经济状态,以及与此同时趋于均质的生活面貌。她的镜头扮演了城市中的漫游者,找寻公共空间和基础建设中的秩序感,记录日常生活混杂而相联的偶然性。

 

彭可《益力多》91.4×114.3cm 2016 edition of 5+2 AP

 

32

 

 
沈莘
b.1990

 

沈莘在2019年入围首届希克奖,是备受瞩目的年轻女性艺术家之一。沈莘的艺术实践涉及电影、视频装置和行为艺术。在其呈现的视觉图景里,艺术家创作探索情感、价值判断和伦理在个体及群体层面的循环运动,专注于人与人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的叙事。她的作品不受限于某一特定的修辞法或机制而是试图在反复辗转中呈现事物的流动性、复杂性及脆弱,非常诗意。

 

 

沈莘个展 “使饱和”展览现场, 没顶画廊,2019 

 

 

33

 

 
苏予昕
b.1991

 

苏予昕的绘画灵动,在具象与非具象间摆荡的图像中,她通过绘画的行动,去调查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一对象物(风景、物件)的经验。她的绘画是静物,图表,风景,信息碎片和记忆以多声道、多时区、多屏幕的印象混合输出。“水”是频繁出现在苏予昕绘画中的意象。在艺术家看来,水不仅具有千变万化的形态,还与“颜料” 属性相似,这种用液态描绘液态,画了什么与怎么去画之间的平行关系,亦步亦趋,成为画布之上,一个连接图像与真实、画布内外的隐喻。

 

 

苏予昕《沙漏》200×160cm 油彩,丙烯,亚麻布 2019  

 

 

 

34

 

 
孙一钿
b.1991

 

孙一钿,2019年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亚洲杰出青年,她的绘画作品有一种令人过目不忘的品质,近两年在香港和上海都举办了个展,作品也经常亮相各大画廊群展中。画面充满了童趣,乍眼一看这仿佛是摄影作品,再仔细观摩,你会惊讶于艺术家深厚的油画功底。她大胆运用色彩,笔触游走于高饱和度颜色之间,每一个阴影、每一条反光和接缝以及那种充气的质感都淋漓尽致,她会去追求一种叫“精确”的东西,尽情的营造着一戳就破的幻梦。孙一钿说:“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所以我要以暴制暴。你要颜色,就给你颜色;你要粗浅,就给你粗浅;你要欲望,就给你欲望;你要窥探,就给你窥探。没有什么可以遮掩,任何形象都可以是一座纪念碑。”

 


孙一钿《煮不熟的鸭子》53×45cm 木板丙烯  2017

 

35

 

 
谭英杰
b.1992

 

出生于1992年的谭英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正统的学院派出身丝毫没有限制住他艺术的观念性和实验性,他也是一个有宏大艺术理想的人,“我想做一个大艺术家,而且是综合性的、有戏剧感的”。他近期实践以空间装置为主,并涉及影像、行为、文字等多种媒介。创作通过将个人经验介入不同的空间,以此构建多重的叙事结构与空间体验,同时探讨空间中身体性的触觉感受。

 

谭英杰个展 “想象你正在漫游”展览现场, 拾萬空间,2020

 

36

 

 

谭永勍
b.1990

 

作为中国当代“90后”具象绘画的艺术新星,其创作甫一开始,便带有强烈的、对于生命意识和社会问题的关注。谭永勍异常执着于对人像的描绘,它们往往以模糊失真的面貌示人,同时夹带着些许僵硬的情绪与动作。画面中几何形体般规整的形象与其说是对古典主义绘画的致敬,不如说是对当下视觉习惯与制像模式的忠实反映。谭永勍对人物的着力刻画分明就是以绘制自画像的方式进行着对于自我的求索和所处时代的探究,连接了处于过渡阶段的人之于形而上及人性所包蕴的动物性之间的状态,其作品可以视作是一种立足当下的,既映照自身、同时也诉诸他者的一项具体行为。

 

 

谭永勍 《战斗 》120×170cm 布面油画 2019

 

 

37

 


唐潮
b.1990

 

唐潮对日常生活中的图像生态保持敏感。无论是他家乡派出所的刑事摄影,还是地铁的自动证件照拍摄机制,他参与到这些社会或公共事务中,在图像的生产、流通、收集、展示等不同环节中进行深挖与介入,以此试问:除了作为一种美学表达以外,摄影还是什么?唐潮的创作不仅通过检验图像的外部传播系统来探索摄影的本体问题,还为他所介入的生态——通常是琐碎或机械化的封闭系统——开了一道想象力的口子。艺术家潜入图像的社会现场,为经典的摄影问题提供了当代视角。

 

 
唐潮 《安全岛》19’31” 录像 2015

 

38

 

 
童昆鸟
b.1990

 

幽默和荒诞是童昆鸟表现模式的核心概念,他利用这些概念来挑战既定的社会法则和现行的社会地位。自由、平衡和重力,是艺术家独特作品的核心主题。

他的作品包括动态雕塑、绘画和混合媒体装置,配合他古怪的机械物体为。其作品使用大量的工业产品、可回收的二手材料和拾荒物作为元素,来传递颠覆性的幽默感,以回应当代中国社会。一方面是对猖獗的消费主义和工业国家生活状况的反应。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年轻一代精神世界的一个窗口。他独特的风格和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让观众沉浸在他的世界里,同时也能遇到熟悉的新奇体验。

 

 
“哪凉快,哪待着” 展览现场, Hua International, 2020

 

 

39

 


王一
b.1991

 

王一在创作时高明地把玩光线、光源以及颜料,在诸多非传统绘画材料的实践中,他尤其偏好使用反射类质感作为其绘画的载体,他认为“镜像”这一充满矛盾概念即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反射性的底材上笔触与纹路逐渐消融,手工感在庞大的时间下反而降至最低限度,取而代之观者得到的将是一个强有力的视觉瞬间。数码像素以古典主义的方式得到重生,而这个悖论正是王一以精湛的技巧向当下快速消费时代的对峙。

 


王一个展,“当明有暗,当暗有明” 展览现场,AIKE,2020

 

 

 

40

 

 
王智一
b.1991

 

王智一的作品呈现出典型的几何抽象效果。他关注色彩与图形在感知层面的象征与暗示,并藉此梳理人的心理与寓体及寓意之间的联觉关系,设计化的几何图式与鲜亮的色彩背后又通过遵循某种逻辑的色彩配置。王智一在建立自己的光谱,辐射出当下人们日常经验中的心理秩序。他也经常通过色彩实践空间的透明,并运用这种微妙变化,研习颜色之间相互作用。

 

 
“意义”展览现场, 胶囊空间,2018

 

41

 

 
王梓全
b.1993

 

王梓全于2020年入围英国Ashurst新锐艺术家奖项。他的创作来自于对互联网及虚拟世界独特的观察和理解,同时指出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是以消解传统文化为前提的。他探索虚拟和现实的阈值,并用三维软件模仿真实世界中的荒谬,“混乱”也可以成为一种美学。在最新创作的浮雕作品中,王梓全拓展了自身艺术的边界,运用计算机生成虚构的人物形象,将这些形象抽离、拆解和扁平化,并覆之以刻印线框及骨骼的透明板材雕塑作品。

 

 
王梓全《荔枝公园》 5‘27’‘ 单屏影像,有声 2020

 

42

 

 
夏乔伊
b.1992

 

夏乔伊入围了2020年第八届华宇青年奖。他的作品在震荡的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对身份,艺术史还有当代文化中能量转换的探索。在他的日常练习囊括了雕塑,绘画,装置和影像等媒介,并组成了他的美学策略和视觉风格。夏乔伊的创作借助材料、肌理、颜色等元素来传达情绪,并时刻保持着材料功能性和仪式性之间的张力。

 

 
“元古宙的两三天”展览现场,要空间,2019

 

 

43

 

 
于林汉
b.1992

 

抽象的形状和形式为于林翰提供了视觉词汇,医疗仪器只是一个幻影,他的抽象象征着人们对当代医学工作的疏离,更确切地说,是对有时进入我们身体的医疗器械的疏离。他让我们如此接近这些结构以至于我们可以同时把它们视为具象的和抽象的。我们的视线迷失于巨大的线描和色块之中,却又收获安宁。

 


于林汉 《紫药水7》210×200cm 布面综合技法 2019

  

44

 

 
张季
b.1993

 

张季的首次个展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地风风火火,就像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张力与激情。张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不稳定的构图、形状奇特的光区和线条,扭打的颜料以及挤压又离散的躯体。他使用的笔触、痕迹与线条割裂的画面使得整个绘画世界显得不安宁、不稳定。

 

 
张季 《回头才发现是美人鱼的微笑喔》200×18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20

 

45

 

 
张炯
b.1991

 

张炯的作品既有对宁静生活的无限迷恋,也有对远方的无尽渴求。热气球、马是旅途的象征,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迷恋;树、天空、篝火、草原……是对眼前生活的沉醉与享受。

 

 
张炯 《拾棉花的人》 60×60cm 布面丙烯 2020

 

 

 

46

 

 
张移北
b.1992

 

张移北作品以探讨材料(物质)为主。外部更多关注材料的构成:如硅胶、玻璃、芯片都以硅元素为主要组成,但是分子不同的排列组合却使得他们呈现完全不同的状态。内部关注的是“材料”的延伸,相比较,不仅是艺术家运用材料创造作品,更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塑造了艺术家,使艺术家成为该材料特性的延伸与反馈。

 

 
“卧读:囚徒、情人与间谍”展览现场 ,七木空间,2019

 

47

 

 
张月薇
b.1990

 

张月薇被《福布斯》杂志评为2017年度 “福布斯亚洲30位30岁以下杰出人才”。她用作品中所呈现的文化与地域的流动性,审视当代文化中不断被重写的特性,以及信息时代中的偏误与矛盾。作品探究在不断发展的数字时代中,人们如何被动地接收信息,同时当下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其中,绘画层理的交替便是对于数字媒体的叠映特质的呼应。在视觉材料泛滥的背景下,张月薇对这些材料加以衍生和复制,探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身份和权威的变质,以及信息时代中的矛盾。

 

 
张月薇《卵石,橙与紫》140×160cm 布面丙烯、油画 2018

 

48

 
张子飘
b.1993

 

张子飘近两年来的绘画回归到以切实的生命体悟作为创作的原动力。画家通过累积日常生活的经验,并持续对具体而微的女性情感的关注,将其转化于这些有关肉身与精神冲突、矛盾、博弈的绘画中。她将身体性和精神性的感受直接投入到对绽放之花的刻画中。这些充盈且奋力挤压画面四周的单株花朵,如爆炸般冲苞而出,将盛放的瞬间延展至画面之外,颇具挑衅的意味,并将挣扎、愤怒、愉悦、狂喜等情绪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张子飘《百合03》 190×230cm 布面油画 2020

 

 

 

49

 

 
郑亦然
b.1992

 

郑亦然最近的实践主要探讨人际和集体层面不可避免的沟通失败。通过场景装置、临时雕塑、公共介入、社会互动等非物质媒介,她的创作旨于向当代艺术实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和重叠进行推敲,以此促发尝试。郑亦然的作品常以未声明的方式出现于传统艺术展览场域之外,隐身于日常场景之中,试图在当代艺术语境内外,拓展人们对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认知,注重群体之间的,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包括亲密的或者陌生的,交集的或者平行的“关系”。

 

 
郑亦然 A+国际艺术家驻留项目 长沙前行美术馆 展览现场 2019

 

50

 
钟云舒
b.1990

 

钟云舒关注“关系”与材料的特性,不仅是物件与物件的关系,还涉及到人与物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在展览和对空间的实践中对“现场性”也有一定的突破,观众和行为在看似静态的展品中作为“运动”的元素出现,其线条和流动性也成为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在针对不同场域的作品中,即使同样的材料,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尊重材料和空间的关系是她关注的重心。

 

 
钟云舒《回收》 20×30×147cm PVC,橡胶 2017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2022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全方位领...· 几天后的五一,这几位年轻艺术家你该认识一下!
·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多维2023当代艺术作品展在贵点艺术空间...
· 刘力宁:在创作中了解自己 寻找一条只属于...· 王炳懿 : 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赋予古老...
· “世界是我的表象—2023当代女艺术家邀...· 孙珂:概念与视觉 — 艺术奇幻之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