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马轲:如何在绘画的时空中,游与变 ?

时间:2023年01月06日 作者: 来源:artnet新闻

 

 《西游记》创作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岁月,四个勇士去探究另一个文化的究竟,我觉得如此开放的心态,在当下的时代是应该被重提的,自由与交流从未如此紧迫。聚焦到个人,我学习西方绘画,尤其我们这一代会尽可能多去欧洲美国的美术馆看作品,不管是从思想精神还是肉体经历,“西游”也算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时代缩影。

——马轲,2022

 
 
大多令人瞩目的70后画家都经历了类似的成长路径——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中,个体主动地或被动地更新自身的美学认知,来应对艺术场域内部的变化——因此,他们皆有一种不断推进个人创作的迫切感,并锻炼出了非凡的行动力,这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意志。马轲坦言,在他这代人的经验中,社会文化景观的急速变迁,使得一些观念没能被确立就马上消散了。这常常令人不安,同时也唤起了自身的主动性。正是因此,在他的绘画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自觉”所带来的突破力。
 
 
 
马轲“西游记与变形记”展览现场,偏锋画廊,2022年12月15日-2023年2月10日。图片:© 马轲,致谢艺术家与偏锋画廊
 
 
马轲在近两三年展览中呈现的创作成果,显示了他在绘画取向上的一些变化。新的可能性于此中萌发,这让人对他的后续发展满怀期待。就在近期,偏锋画廊展出了马轲的不少新作,揭开了这位画家新阶段的序幕。展览以“西游记与变形记”为题,颇有魔幻气息,激发了观众故事性情景化的联想,也引人思索二者并置的逻辑。另外,关于马轲创作上的转变,策展人鲍栋在展览陈述中作了特别提示:
 
“已经有好几年,马轲的绘画转向了一种智识性的愉悦,明确、节制,但不乏戏剧性与幽默感。之前,他的作品多少有点‘凶狠’,尤其是那些人物主题的绘画,现在,他用最简省的语言打开着观众对绘画的好奇心。”
 
“凶狠”,这个加了引号的字眼,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马轲以往作品的特质,不免会牵动熟悉他的观众的记忆,那些脑中挥之不去的画面,与展中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回溯,比较,的确有助于了解马轲的绘画脉络。因此,我们不妨重访其过往作品的“凶狠”之处,从题材与形式两个方面,去体会那种感觉。
 
 
马轲,《空山》,2022,布⾯油画,300×254cm。图⽚:© 马轲,致谢艺术家与偏锋画廊
 
 
2005年以后,他的画中角色总有一种悍然气质,人与人的关系时常呈现出紧张的对峙状态。虚构的形象、荒诞的情节,映射出他心中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体验。很长一段时间里,马轲竭尽全力地在绘画中追索某种独特的形象。那种形象必须超越现实而统摄现实,并且足够触动人心。他将其称为“超像”,在他的观念中,这是一种比以往所见更真实更深刻的形象。
 
关于“超像”的形成,他曾如此描述:“在我脑中存在某个形象,并不确切,是一种意象或倾向,只有蛛丝马迹。而我把这些蛛丝马迹拼装在一起,致幻成艺术的形象”。于是,他的画面出现了独处的人、聚集的人,虽然没有实际的纷争,但每张面孔都酷似一次激昂暴烈的事件。
 
 
马轲,《凝视》,2022,布⾯油画,173×239cm。图⽚:© 马轲,致谢艺术家与偏锋画廊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