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童振刚:暗物质的空间色

时间:2022年09月16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新的想法和系列不断冒出,他几乎从不重复自己。这也给与我们期待他每一场个展的理由,因为展览也是一股劲,也从未重复。童振刚永远活在当下,在当下寻找适合自己的载体创作。
他用最饱满的构图、最鲜明的色彩,却绘出一种“空虚”——这种空虚是充盈的,也是厚重的。他从大漠油田走来,带着一身的工人特有的幽默和爽朗,他用艺术诠释了何为一个人的精气神。
 
 
 
 
他的赤子之心和幽默感来自他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尤其是身为艺术家对不断冒出的新媒介的敏感。他觉得这些新玩意儿首先是好玩;渐渐地,这些好玩的东西变成了他创作的一部分,也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他对新媒体的好奇首先自己去体验一把,搞清楚原理,然后做出作品来,将这些客观媒体的载体转译为自己的艺术语言表达。
 
 
 
 
他⼀直在不断的思考,就是人的生命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句话讲“尘归尘,土归土”,这个过程就是通过人眼看不⻅的这些微生物,所以说到底,人的身体,在这个世界上的物质存在,就是通过这些细小的个体存在⼀个个组合起来,不管是从生物的还是从物理学的⻆度来讲,任何事物都是由微小单位的粒子组成的。而更妙的是,这⼀切粒子都是在运动的,不管是病菌还是构成我们血液和身体的细胞,都处在永不停歇的运动中。这种微小独立个体的运动构成了生命的本质,也构成了万事万物的本质,小到⼀个人体,⼤到⼀个社会,⼀个宇宙。如果没有运动,生命就消亡了,即使消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各种病菌、微生物也在忙着运动,完成生命的转世。他当时本来当作消遣的视频编辑,正好可以表现他对客观世界产生的这⼀种看法,就开始试验更多这个系列的创作。
 
 
 
 
 
著名的德国当代艺术家安塞姆·基弗,他终身致力追求其作品中空虚的空间与充满的空间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他认为:“一个空虚的空间根本上是充满的,几乎是与世隔绝式的充满。”基弗还说,他的工作方式是“模仿(Mimesis)”。他的这种模仿不是对一张脸或一个对象的模仿,而是对他所看到的的世界基本运动的模仿。他的画也全在转变中,不停地转变。
 
 
 
 
 
这个系列他想表现的是生命和万事万物是像积木那样⼀点⼀滴组合在⼀起形成,这种有机组合,既是⼀个个独立的个体,看似自行其是,每⼀个自我完整的小宇宙,又有⼀种规律,形成⼀个整体。这在自然界有很多例⼦,像是蚂蚁,细菌,等等。这些低维元素放⼤以后,就变成了另外的东⻄,变成了⼀个个体,当你再把镜头拉远,它们是整体的时候,就是按照某种形式在堆积和排列,组合起来⼜变成另外的东西。这不止是⼀种形态的改变,整个存在的目的和意义都不⼀样了。另外因为这些画都是小幅的,而且是系列的,就这样放在⼀起,并没有刻意营造⼀种所谓的呈现。
 
 
 
 
什么是咒语呢?咒语是⼀种行为过程。这是源于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这个心经,就是通过反复诵读,让人获得⼀种解脱。人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有好多痛苦,这些痛苦来源于欲望。怎么解决痛苦?就是修来世,修现世。通过诵经,仪式和修行,让⾃己获得安慰,获得和上层存在之间的通灵,走上光明的路,从痛苦中解脱。心经系列,是⼀系列小幅作品,每幅画大概比杂志稍大⼀点,每幅画都是同⼀句咒语的不同修⾏过程,用不同的线条、色彩和形式表现。按照大乘佛教传统,每个诵经的人即是为⾃己也是为天下人诵经。这在当下全球病疫肆虐,⽓候变化,造成的各种天灾人祸不断的时刻是尤其需要的⼀种慰藉和每个人都应进⾏的反思。这很多不好的灾祸,都是由于人的⽆限的欲望造成的。
 
 
 
 
 
色彩对于他来说也是⼀种语⾔和符号,代表⼀种象征,诞生于它的文化语境,比如中国人有句话说“红配绿赛狗屁”,所以他用红配绿就是表现⼀种俗世的简单的快乐,很土的意味,这种被赋予的符号意义是深植于它的诞生的本土的文化语境的,是我们中国在这几十年快速的城市化和与之伴随形成的文化阶级鄙视链,然后变成他的绘画语⾔。其实你看自然界里,红花和绿叶天然的在⼀起,也是朴素和谐的。在欧洲文化⾥,红配绿并没有赛狗屁,而是圣诞节的经典色彩。色彩当然是有⽣命力的,可是⽣命力归根到底是由⼈赋予的,象征的是每个⼈渴望的东西。这种对色彩的使用,你既可以是说有欧洲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的继续,⼜不⽌是那样,这是他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文化的特殊的关照和反思。即是狄俄尼索斯式的,也是阿波罗式的。
 
 
 
 
任何的艺术流派必须是它当时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产物。你觉得我们在21世纪面对的问题,还是和60年代相同吗?他选择这些玩具代表消费主义的符号,这和他⼀直探索的主题,也就是消费社会的物欲横流和其后果是互相联系在⼀起的。这是⼀个个鲜花的祭坛,把各种娃娃放在里面,它们看起来好像每⼀个都有差别,实际作为⼀类物品,每个个体之间的差别无关紧要。这也是消费社会造成的人的样⼦,就是消费这些商品的主体,看起来好像在根据自己的个性购买商品,其实只是⼀种假象,只是机械的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我们小的时候,能有⼀个这样的玩具,如此精美,如此时尚,是令很多同龄人羡慕的事情,可是现在的小朋友已经不那么想要它们了。这些可爱的物品本来是要教我们温柔共情,互相友爱的陪伴,可是在可爱的外表下却纵容了我们⽆节制的浪费,厌倦,最后导致毫⽆责任的丢弃。它们已经不能说可爱了,甚至变得有点可怕。仔细想想,这些动物和无生命的物品被做成人的样⼦,赋予⼈格,⼜被丢弃,本来就有点恐怖呢,接近恐怖谷的存在。
 
 
 
 
 
2014年巡展的时候,在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有⼀个十几米高的⼤空间,他用的是整块的纤维布,在上⾯作画,当时画的是佛教里面的金刚力⼠。你去比较有年代的寺院参观,比如在日本保留的古代文物比较多的寺院,可以看到镰仓时代的造像,你看到置放金刚力士和各种护法神的前殿或者回廊,都是⼀些很⾼⼤的⼈物,当⼈从这些金刚前⾛过的时候,感觉自己是被俯视的,有⼀种压迫感。他就⽤很⼤的画幅并且悬挂起来制造了这种俯视众生的感觉,并打上舞台灯光,造成⼀种既在这个世间又不在这个世间的现场感,感觉好像真的⾛在那个金刚存在的天界。他把金刚和线条组合在⼀起,下⾯建造了⽔池,并把⾥⾯的⽔染成红⾊,然后把他创作过程的录像投影在⽔⾯上,像个⼤印章⼀样,这是他的主观世界。
 
 
 
 
 
他是能够全面掌握、运用多种媒介的几乎全能型艺术家——书法、水墨、版画、油画、雕塑、装置、陶瓷等。在他的作品里,没有时间线衍变,没有媒介的限制,也没有所谓传统与现代的学术碰撞。他的作品当然一看就很东方,但并不那么“在地”,也即他的这种东方气质更多的是融汇了多种文化和思想,不断自我否定与反思,最终输出为自己的鲜明语言。因此,童振刚可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一个鲜活样本。
 
 
 
 
 
先后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迄今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个展60多次、联展100多次。作品深得世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知名私人收藏家的青睐。2006-2017年被凤凰卫视、雅昌艺术网、当代艺术杂志、库艺术杂志、艺术于投资杂志、艺术视野杂志、中国艺术报道等媒体联合评为中国当代艺术最具学术价值及年度最受关注的艺术家。作品涵盖水墨、油画、版画、陶瓷、色粉画、雕塑、装置等多种门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