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徐累:用时间造景,他在威双中国馆里“剪辑”古今

时间:2022年04月19日 作者: 来源:在艺App
 
用平面化思维
回到未来
 
 
Q:您如何理解这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元境”?与东方审美产生交集的“境”,是否是您长久以来所追求的?
 
A:“境”是自古以来中国文化的追求,从诗歌到绘画,说是抽象却又具体。它是超出现实的,是悬浮在精神想象之上的。
 
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就是这样的一个异度地理,也是心理上的虚拟,完全幻想和意愿中的境界。所以它所表现的“境”就是一种现实之外的“意境”,由一个通道引入,文学或艺术,就是这样一个通道,今天依然如此。
 
有时候,这个通道与时空观、宇宙观相通,艺术上的想象有助于我们抓着地面一起升起。
 
 
明 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
 
 
 
Q: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古人在艺术上,为我们留下了第四维的东西?
 
A:策展人曾以其它展览提出过“回到未来”的概念。这个主题是个悖论,未来怎么能回到?但是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中国的历史常常会有“复古”,往往是事情难以为继的时刻,回到最初的创制,其实就是新的开始。很多情况就是这样奇妙,文艺复兴就是复古,你会发现古人的制高点早就有了。
 
 
 
徐累 互行2 绢本 149x106 cm 2017年
 
 
 
在中国美学文化的原理当中,可以汲取一些原理性的认知,换成现代人能读懂的新的呈现。这就如同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甚至是其他国家的语言。而当中国艺术面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观众时,就一定要做到让他们能够回到原初。
 
所以,我对东亚、中亚、欧洲等这些地方的艺术的平行比较感兴趣,以时间节点看,好像文艺复兴之前的前现代比较,更容易看到文明的共性,是一种“异和“。当时敞开的是“心眼”,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更多是“物理之眼”,就不太相及了。
 
 
 
桑德罗·波提切利《十日谈》
 
 
Q:或许因为科学破除了许多想象甚至是迷信的空间,加上科学技术在各地有明显差异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分道扬镳了。
 
A:我以为文艺复兴之前的艺术,普遍比后来的自由,而且富于象征。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就特别有趣,图像充满了普世性。中国的艺术更是成熟为一个完美的系统,隔山望着那山高,相互影响的例子很多,但需要长途跋涉。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图像是云上的,便利,选择的方式更飘,尤其快。
 
Q:您觉得其中最值得注意的特征是什么?
 
A:过去是平面化,中古时代的艺术都是这样,哪怕表现宇宙间不可捉摸的东西,比如灵魂,都可以图像来说明。到了今天,则是编码了,零碎化了,对组合的能力要求更高,也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艺术史就是图像的信息史。
 
 
 
徐累 互山2(局部)纸本 204x61.5 cm 2017年
 
 
 
目前,当代艺术的前提,就是建立在对过去艺术史总量的重新的检测,总量里也包括了二十世纪。不再需要创造什么新观点,只是筛选和利用。
 
所谓的“原创”是20世纪的说法,21世纪以后的艺术巳经不这么要求了,也没有什么“前卫”一说了。先不评价它的好坏,事实上,大家都自认为能拼出一个大象,然后再把它塞进冰箱,虽然各部分的器官都不在原来的位置上。
 
Q:《Correspondances》这件作品有很多树木,这是你格外青睐的内容?
 
A:我所选择的树木形象,来自于倪瓒、乔托、达芬奇、提香,或者是戈佐利、歌川广重,这些形象就是他们本人,他们需要相遇,比如在威尼斯的河边。
 
 
徐累 消息树 纸本设色 35x24 cm 2018年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