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德·库宁:艺术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工具
时间:2022.02.24 来源:020艺术观察


威廉·德·库宁
无题XII
1975年
3500万美元

 
 
威廉·德·库宁,简称德·库宁,荷兰籍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在他创作生涯中,人体成为其绘画创作的主体,加以风景及书写的符号来发展他的抽象世界。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
 
 
德·库宁《无题8》
 
德·库宁的艺术人生
 
他14岁就开始在一家商业美术和装饰公司打工,晚上到鹿特丹的艺术和技术专科学校上夜校。1924年,他游览比利时,参观那里的博物馆,并在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学习。
 
22岁时,他从荷兰移民美国新泽西州,做油漆工。第二年,他来到纽约,靠从事商业美术谋生,并继续作画。
 
在纽约,他结识了终生挚友戈尔基,他俩在一间画室里作画,互相观摩学习,彼此影响。30年代的画坛时尚是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希特勒上台后,许多德国画家移居纽约,他们带来了抽象绘画和表现主义。
 
德库宁沐浴着这些风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个人风格,在纽约画家群中崭露头角。在美国的头十年,他跟从前一样,靠商业美术生活,有时还得干点别的事儿。
 
这样,直到30年代后期,他受雇于纽约世界博览会,担纲任联邦艺术计划的壁画制作。从此以后,他的绘画可以为他带来稳定的收入,他就完全放弃了商业美术,专心于绘画艺术的探索。
 
 
 
 
德库宁的创作,集中于抽象、女人和男人这三个系列,而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它实际上几乎与他的绘画生涯相始终。他把绘画看作体验、表达、实现自由的过程,他以舞蹈表演一般的在旁人看来近乎夸张的激情姿态从事绘画创作,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洛克的蹦蹦跳跳是相同的。
 
在他的画面上,不论形象的或抽象的内容,都没有任何的约束,构图、空间、透视、平衡,等等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一扫而空。他讨厌一切横加给绘画的束缚,运笔异常大胆,落笔果断坚决,迅猛有力。
 
入选1955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挖掘》,评论指出,“色彩又明显地回到了绘画中,那种令人难忘的荷兰女性的粉红、白色和黄色。同时色彩也表示了某种甚至更为性感的东西,被劈开的人体开口处到处是红色,……色彩最终给那嵌入的钻石形状赋予一种少有的强度,在这幅画里,观众的眼睛与画中的眼睛融合到了一起。”
 
 
作为一代艺术大师,德·库宁以多样的艺术语言色彩,素描、雕塑等形式留给我们观者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感悟,艺术总在经历巨大的变化,但是正如德·库宁所言,艺术是一种“理解生活”的工具。
 
 
 
德·库宁典型的画法是先素描、上颜料,然后在颜料上继续作画,再刮掉表面,然后描摹一些从其他地方转化来的影像,然后又上色。有时候这些步骤会重复十几次。从这个繁琐的过程来看,我们不得不惊叹德·库宁竟能如此高产,甚至不禁怀疑:其实他不是在工作——只是试试这个,弄弄那个,画砸了,重新来过。
 
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德·库宁的每一个作品都迸发出了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至40年代末期,他掀起了第一场“德·库 宁热”——把抽象画法和人物融合在一 起:1945年前后,他创作了自己第一个系列画作,在一幅幅的画面中,唯一坐着的主角不再那么自然逼真,而是逐渐丢失轮廓,缓缓融入周遭环境中。
 
德·库宁在该系列著名的压轴作品《粉色天使》中,引入了女性角色。这是他向毕加索致敬的作品。马蒂斯和米罗的痕迹还是很容易能看出来,但是有一个细节:天使的脚是张着大嘴的鱼头,这很让人疑惑。其实,这一形象 源于彼得·勃鲁盖尔晚年在16世纪的作品《最后的审判》。
 
当你看到德·库宁1946 年的画作《审判日》,这一点就更清楚了:从远处看,这幅画抽象且模糊;但是走近了,你能看到四个螃蟹般造型的人体挤满了画面——这是启示录中的天使围成一团。德·库宁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肉体,是油画诞生的原因。
 
我们要记住,他不是在说提香笔下那乳白色、无瑕疵的妓女肉体,而是遍布伤痕、流血不止,甚至略有腐败的身躯。可有趣的是,让德·库宁置身世界艺术大师行列的画作中,并没有出现人物形象,至少从一般视角看不出来。
 
 
 
1948年,43岁的德·库宁在纽约举办了首场个人画展,展品都是没有人物形象可言的油画,大多数看上去不过是简单的黑白色块,加上扭曲的白色细线,就像在黑色绒布上破碎的玻璃板一样。然而,这些画在艺术圈却引起了很大轰动。
 
 
 
 
艺评界“教父”克莱门 特·格林伯格——从这一头衔就能看出他有多难伺候——毫不掩饰对德·库宁的欣赏,认为他是“一个纯粹的‘抽象’ 画家”:一束束白色的颜料被解读为张力十足的书法;极简配色被视为典型的存在主义风格,随后被许多艺术家争相效仿。
 
德·库宁本可以趁此轻松地树立起自己的标志形象,只消拿出一些靠谱的作品去赢得靠谱的奖项。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开始把精力放到被人忽视的女性抽象黑白油画上。1953年,他展出了第三个《女性》系列,作品洋溢着离经叛道的意味,深深吸引了艺术界的目光:画中胸部肥硕的女妖魔有着尖利的指头,扭曲的身躯上鞭痕赫然,如马嘴般咧开的 大口尤为人。
 
 
可是随后,德·库宁发生了360度的惊人转变,就像马勒的交响曲, 在刺耳的声音突然沉寂的那一刻,你就置身于牛铃和钢琴声编织的田园风光里了。
 
 
 
 
20世纪50年代晚期,德·库宁开始在纽约城外活动。1963年,他搬到长岛的斯普林斯定居,《粉色黎明》就是在这一年创作的,画的就是他工作室附近海域的风光。德·库宁采用了水仙黄、知更鸟蓝和意大利画家提埃坡罗的独特粉红,画作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活。
 
然而,恬静的风格没有持续太久。越来越多的女人走进了他的创作,她们就像一个个被撕裂的巨大伤口。德·库宁的第一批雕塑也是如此:斑驳肮脏的铜铸小人儿构成同样满布斑点的较大人体。至20 世纪80 年代,德·库宁又发动了 一场大清理:纯白色横幅画布上突然间只剩下三种颜色——红、黄、蓝。这也是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基础色。当时年逾八旬的德·库宁出现了脑萎缩的症状,到1987 年病情已无法控制,直到1997年溘然长逝。
 
 
德库宁与伊莲娜爱恨纠葛的一辈子 
 
伊莲娜与德·库宁,爱恨纠缠一辈子。和所有爱情故事一样,开始总是很美好。初出茅庐的德·库宁,从荷兰远赴美国,认识了年轻貌美有才华的伊莲娜。
 
两人相差14岁,不过年龄不是问题国籍不是距离,相爱只是一瞬的事,很快修成正果,步入婚姻殿堂。
 
 
 
 
一如所有狗血的桥段,婚姻演变成爱情的坟墓,生活中细枝末节的琐事,轻而易举将激情埋葬:争吵、出轨、分居,当德库宁缓过神来的时候,他与他的缪斯伊莲娜,已经是天各一方。
 
 
 
见不到她,那就来画吧。
 
在德库宁心中,伊莲娜和所有女人一样,具有两面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天使的一面人们说的太多了。追求美好是人类的共性,人们喜欢将事物美化,一如从前艺术家们所描摹的女子,连表现丑恶时,都带着反讽的意味,要用极致的美来衬托极致的恶,仿佛云间一朵恶之花,索命的剧毒,也定要赋予它美丽的外表。
 
 
伊莲娜
 
 
 
 
 
那么,索性撕破这美丽的面具,彻底描绘恶魔的一面吧。
 
将丑陋以不假思索的方式,一股脑儿倾泄在画布上,然后在草稿之上,带着最沉着的理智,冷静的读取内心,一笔笔修改,一点点呈现,内心所见的丑恶,毫无保留的曝露在笔端。
 
 
 
 
绘画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画家的精神世界。
 
德·库宁眼中的女子,如蛇如蝎,狡猾善变,所以笔下的女子,眉眼狰狞,粗俗狠厉;德·库宁心中的女子,神秘莫测,不可捉摸,所以笔下的女子,模糊不清,抽象难解。善与恶并存,丑与美交织,不完美,却又令人欲罢不能。
 
 
 
 
他愤怒、伤心、悲痛欲绝,他冷静的将女人丑恶的一面细细解读,条分缕析,复刻于画布之上。但饶是如此,女人的恶也没有使他心如止水。
 
愤怒是爱的表现,有多么愤怒,就有多么爱。
 
所以当垂垂老矣之时,伊莲娜回到他身边,他欣然接受了她。
 
时过境迁,他与缪斯重逢,德库宁依旧是德库宁,伊莲娜依旧是伊莲娜,善没有消失,恶也依旧存在,可他依旧爱她,她依旧爱他,他们依旧相爱,他们依旧在一起。他的内心开始平静,他开始画山画水画风景,他的画不再丑陋,他的画里也不再有女人,因为他深爱的女子,已经回到了他身边。那久违的爱情,从恶之花的荆棘里重生,变得尤为清甜,轻而易举的安抚了他,让他重回平静。
 
绘画就是如此清晰地记载着画家内心的演变。
 
从那些丑陋的女人画像中,德库宁慢慢读懂了伊莲娜,享受她的善,接受她的恶,那个恶魔般的伊莲娜从画布中走出来,与现实中的伊莲娜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伊莲娜。也许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德库宁才能毫无保留的再次接受伊莲娜。
 
了解一切,才能真正做出选择。
 
那个善良又恶毒的女人,让人又爱又恨。可毕竟他爱她,她也爱他,他们互相扶持着,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白发时的德·库宁
 
 
世上从来没有完美,也不存在绝对;所有秩序都可以打破,天使也有可能变成恶魔。而我们就如德·库宁的奶油色天使,夹在天堂与地狱的中间地带里,自我浮沉。
 
 
 
 
 
 
 
他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灵魂人物之一
新行动画派的大师之一,平生最喜爱画人体
通过自己的艺术手法把人体抽象化
 
他将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
与表现主义的风格融于自己
大而有力的绘画行为之中
把激进艺术的理念融化
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即使是极端的绘画作品
也具有艺术美感,试图唤醒人们心中一种
与所有生命事物的内在关联感。
 
 
 
女人与自行车
 
 
粉红色天使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首届火星潮流艺术节正式亮相武汉三阳设计之都· 黄淋:邀请500+位公众,共创出当下最为...
·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耿建翌——提前离场
·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 AFIH2023 SpringVIP揭幕...· AFIH2023 Spring即将开幕!...
· 余华谈张晓刚:人生就是几步而已· 王炳懿 : 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赋予古老...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