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庞茂琨:不断穿越多重历史之维

时间:2022年02月17日 作者:邱敏 来源:艺术外滩杂志
 
工作和创作是一种犬齿交互的状态
 
 
邱敏:您担任院长之后,对川美的艺术创作走向和学科规划肯定就不仅仅只限于以前艺术家个体的思考角度,您怎么看待对这几年川美的艺术创作变化?
 
庞茂琨:川美最早是伤痕艺术、乡土绘画和批判现实主义,跟社会现实关系密切,从艺术的主题内容上可以看到一种对时代的直接对应。到了后来的卡通,正好是艺术市场化阶段,比如韦嘉、熊莉君、陈可、高瑀、珠海等等,作品呈现了商业浪潮对中国的影响,卡通一代也是非常切合时代节奏东西。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泡沫经济制造的虚幻感破灭以后,年轻人又回到所谓的语言本身,油画系的学生突然全部都不画卡通了,艺术市场在这一块也慢慢的弱下来了。物派开始产生影响,也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模仿德国莱比锡画派的东西,坏画现在在川美很流行,艺术家开始转向对材料的实验。这一代小孩还是有很多有才气的,作品很多元,很丰富。从每年的学生年展看,他们虽然有自己的生活的敏锐体会,但整体而言,太像老外画的东西,真正让人记住的东西并不多。
 
 
 
庞茂琨:副本2020,展厅现场,龙美术馆(西岸馆),
摄影:洪晓乐,2020,图片由庞茂琨工作室提供,©️庞茂琨
 
 
邱敏:从艺术家到院长,对您而言,有身份转换上的难度吗?
 
庞茂琨:最初我很不适应,院长的行政事务特别多,一开始我很被动,但这个职务落在肩上,就得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得付出很多。我一直在努力调整自己,去适应这种工作和创作犬齿交互的状态。
 
邱敏:您有那么多的行政事务,却连续每年做规模这么大的个展,数量如此惊人,您是怎么做到的?
 
庞茂琨:主要还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手法。我的创作一般不会离开我自己熟悉的范畴,我觉得讨论当下的社会现状问题可以用各种方式,不一定新技术、新媒体才能够回应当下的现实。对我而言,临摹就是编造这个情景。在绘画上,古典技法我已经很娴熟了,它不会耗费我太多功夫,你只需要花时间把它画完。可能需要精力去思考的就是解构那部分。我现在很少画小稿,只在需要的时候画一下草图。
 
 
庞茂琨工作室现场,©️《艺术外滩》杂志
 
 
邱敏:您的工作室里现在堆着一些古典家具和绘画,能谈谈您的收藏吗?
 
庞茂琨:我差不多买的都是古典的东西,比如石版画、铜版画,我们熟悉的佐恩、伦勃朗、丢勒的版画我都买过。有一批古典绘画,在画室里你也看到其中几张,是我在北京一个古玩家具店买的,都是一些三四流的古典艺术家的作品,当时买回来是想直接在上面改。我用丙烯在上面添加东西或者对图像局部进行改动,但发现有一些是比较有名的艺术家画的,比如荷兰画派霍赫的作品,我就不敢轻易在画面上动笔。我本来想在上面加一个机器人送餐,后来发现是他的,也画得很好,就放弃了。比如这张别人临摹拉斐尔的,临摹得不错,我就在上面直接改。我用的是丙烯颜料,水一去,就可以洗掉。
 
庞茂琨:我还收藏了一些古典家具,因为之前要放在展厅里。这些家具跟我的创作思路有关,放在工作室里可以让我更好的浸淫在特定时期的某种氛围里。比如一把巴洛克时期的椅子,让模特坐在上面,可以营造一个情境。我当时画“镜像”系列的作品时,也买了很多镜子,把它们直接画在画面里。我的收藏没什么体系,就是遇到什么喜欢的,适合创作的,辅助我思考的,我就买来。
 
 
 
庞茂琨
艺术家肖像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下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于社会现实之中。在建构个人化语言风格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中国油画的精神品格,更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时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并被海内外多个艺术机构收藏。代表作品有《苹果熟了》、《彩虹悄然当空》、《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模糊系列》、《虚拟时光系列》、《巧合系列》、《光耀系列》、《游观系列》、《折叠的肖像》系列等。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