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大型回顾展览
时间:2022.02.17 来源:一条艺术

近期,一个大展刷屏了艺术爱好者的朋友圈,

 
它就是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大型回顾展览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
 
中国观众无法亲身前往英国观展,
 
但大家的讨论度依旧不减。
 
 
 
 
1909年10月28日,
 
弗朗西斯·培根在爱尔兰出生,
 
曾经的他是一名设计师,
 
20年代开始绘画,
 
并在40年代开始出现突破性的作品,
 
为其之后的抽象肖像大师级艺术家奠定了基础。
展览包括46幅横跨他职业生涯的画作:
 
从他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所创作的最早期作品,
 
到他在1991年创作的最后一幅画,
 
这也是该画作在英国首次公开展出。
 
那些看起来“可怕”、“暴力”的画面,
 
在“人类与野兽”的框架下,
 
互相牵连着,
 
艺术家的对物种意识的思考,
 
也在低吟。
 
 
 
 艺术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在2022年1月29日-2022年4月22日举办了弗朗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的大型回顾展览“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这也是英国10年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弗朗西斯·培根的回顾展。
 
跨越50年的艺术生涯,展览第一次梳理了艺术家对动物的迷恋所引发的创作线索,也折射出他借由该线索生发出的另一个创作维度:人类形象。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弗朗西斯·培根(1909-1992)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自他于1992年去世后,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他那些令人不安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似乎变得更有预见性。
 
 培根笔下的扭曲人体源于何处?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在培根的画作中,人类从未远离过野兽。
 
人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物,这是他图像的核心真理。从他最早的作品中的生物形态,到他职业生涯后期的扭曲的裸体人类,培根始终相信,在文明的外衣下,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培根的一生,都被动物的运动和动态所吸引,他收集了大量野生动物类的书籍,并在南非的旅行中追踪它们。通过观察它们无拘无束的行为,他相信自己可以更接近人性的核心。 
 
大体上按时间顺序,展览以一组1944年至1946年期间创作的生物形态的画作开始,这些画作显示了被文明包裹的人类的解体,人体的形态在艺术家的笔下变得扭曲,并且与希腊神话中的复仇三女神欧墨尼得斯(Eumenides)相关——鬼魅般的幽灵,非人非兽。这样的灵感源于他对希腊悲剧的阅读,特别是古希腊悲剧诗人艾斯奇勒斯(Aeschylus)的《俄瑞斯忒亚》(Oresteia)。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培根现存最早的作品之一,《受难》(Crucifixion),创作于1933年,现存于私人收藏的珍品,也在这个展览中展出。
 
培根从1920年代开始画画,直到30年代初,仅有零星的创作。当时,绘画还只是他的兴趣,他那时是一位室内、地毯和家具设计师。直到1944年,培根创作了一幅突破性的作品——三联画《以受难为题的三张习作》,才为他奠定了抽象肖像始祖级的大师地位。
 
 
《受难》(Crucifixion),1933年
 
 
培根不信奉任何宗教,他认为受难纯粹是一种暴力行为。在他后来创作的《一次受难的碎片》(Fragment of a Crucifixion)中,一只狗和一个类似猫头鹰的生物在"十字架"上出现,而画面背景中,日常生活仍在继续,整个画面描绘了一种至今看来仍具有预见性的脱敏现象。
通过用掠夺性的动物取代人的形象,培根将人类受难的暴力和痛苦与动物的杀戮本性合并。
 
 
 
《一次受难的碎片》(Fragment of a Crucifixion),1950年
 
 
在20世纪50年代初,培根曾两次前往南非。他被那里干燥、干旱的平原风景所吸引,他在观察动物在长草中移动时的激动心情,常在画面中有所体现。
 
同时,他还查阅了一系列关于野生动物摄影的书籍。因此,他的绘画也有一部分探讨了对观察动物的兴趣,动物在野外和被囚禁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不同运动状态,也出现在他的绘画中,同时也影响他对描绘人体的处理。
 
被剥去了文明外衣的人体,在他的画笔下被简化,显现了动物形态中的脆弱,关于野生动物的绘画反映了他对动物行为的迷恋。
 
肖像画是培根探索人类和非人类动物之间界限的核心。他对头部的物理性很感兴趣,以及在剥去所谓文明的外衣后,它表达核心的本能。
 
 
 
《头部I》(Head I),1948年
 
 
在为1949年的首个个展做准备时,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六个头部的作品,这是一组令人不安的肖像,它们之中,包括身份、物种等问题都受到了质疑。这些人物被放置在立方体结构中,这时首次出现的这种构图手段也成为了之后对于培根作品的重要定义。
 
在1949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开始时展出的《头部I》(Head I)中,一种关于动物的内在能量以特殊的力量浮出水面,画面中看似在咆哮的嘴源于一张黑猩猩的照片。
 
 
 
《头部VI》(Head VI),1949年
 
 
而被伦敦南岸中心艺术委员会收藏的作品《头部VI》(Head VI),更是标志着培根的转变。他创作了《迭戈·韦尔兹奎兹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Diego Vel zquez’s Portrait of Pope Innocent X)之后的第一幅肖像画,用被困于笼中动物的无助感取代了坐着的人的神圣力量。
 
 
 
关于韦尔兹奎兹教皇的作品
 
 
他所作的另外两幅韦尔兹奎兹教皇的颠覆之作也在展览中呈现,这些令人不安的“肖像画”对于人类与动物王国之间存在的优越性提出质疑。
 
 培根与戴尔:
 长达10年的爱与痛 
 
培根在1953年的作品《两个人物》(Two Figures),将运动竞技的场面进行了关于性和情的处理,在当时,这是对法律的极大胆冒犯,他亦没有在画中掩饰自己的身份。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览中亦有一个章节专注于培根和乔治·戴尔(George Dyer),他是一位有过黑社会根基的伦敦东区人。在目前现存的培根作品中可以见得,戴尔是培根创作生涯中十分重要的灵感来源。
 
从1960年代开始,培根就将创作重心转向肖像画,而至今为止,我们可以看到培根根据戴尔所作的绘画有最少40件,其中不少是戴尔在1971年于巴黎身故后培根所作的。
 
 
1965年的培根与戴尔
 图片鸣谢:John Deakin Collection: Dublin City Gallery The Hugh Lane ©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两人于1963年相识,他们二人的初次邂逅也在很长时间内成为艺术界的传奇话题。他们的认识,是在戴尔试图潜入培根工作室却被当场发现,这个故事也曾经在1998年被制作成电影,然而亦有记录写道他们相识于一个大醉的夜晚。
 
两人迅速建立起紧密的感情,然而,戴尔的大量饮酒,加上他们各自社会地位的脱节,造成了日益紧张的关系。戴尔多次试图自杀,最终在1971年,也就是培根作品在巴黎大皇宫举行大型回顾展的前两天成功了。
 
在整个1960年代,戴尔一直是培根的主要创作对象,艺术家试图通过继续画他来驱除他在戴尔死后感到的深深的内疚,这些画是对生活中的物质事实的提醒,在这些物质事实中,人类和所有生物一样,都会死亡。
 
 
培根作品中 
 人类与动物的像与不像 
 
 
人类和动物身体的运动,以及如何区分它们,也是展览的主题之一。
 
培根对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作品非常着迷,他拍摄的关于人类和动物的运动序列对培根对人体的处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布里奇的作品《Paralytic Child Walking on All Fours》就是例子。迈布里奇在作品中采取的实验性手法也为情欲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手段。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培根对运动的关注,以及他对人类和动物身体的模糊化处理,为他1960年代以后的作品中出现的极端扭曲起到一定铺垫作用。展览中也展示了培根对传统裸体形象在表现上的颠覆。虽然他画的女性多于男性,并把焦点聚焦于小范围的朋友之内,但他所画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扭曲的,性别往往是模糊的。
 
在1965年的作品《亨利埃塔·莫莱伊斯在蓝色沙发上》(Portrait of Henrietta Moraes on a Blue Couch)中,坐着的人的皮肤似乎被撕开了,甚至露出下面的肉。
 
在1970年所作的《人类身体研究三联画》(Triptych – Studies of the Human Body)中,三个表面上是女性的人物爬过栏杆,这些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行为,总是在强调培根在观察中持续地将人类和动物的运动联系起来。
 
 
《Triptych – Studies of the Human Body》,1970年
 
 
整个展览的中心点,是三件强有力的斗牛画,是一幅最直接地表达此次回顾展的主题“人类与野兽”的作品,这也是这三件关于斗牛的作品首次一起展出。画面传达了鲜活与肉体、暴力与色情、生命与死亡之间细微的界限。
 
斗牛的主题对于培根而言,不仅仅是字体上的对抗,也传达了艺术家所提出的,人们对动物的矛盾态度,他曾经提起过那些身穿皮草、吃着肉、却谴责斗牛的人,这三幅两米高的画作,似乎在威严地释放出一种人类对动物的情感,那是一种被优越感所包裹的脆弱。
 
 
 
 
“人类与野兽Man and Beast”展览现场
 
 
在培根的作品中,来自希腊神话中的形象“复仇三女神”是最一致但又最神秘的主题之一。培根的后半生都在努力解决内疚感、对死亡的认知,以及动物图像成为其视觉化的组成部分,“复仇三女神”在作品中的出现,则被赋予了回应这些问题的持续重要性。
 
 
 
《启发自艾斯奇勒斯〈奥瑞斯提亚〉之三联作》
(Triptych Inspired by the Oresteia of Aeschylus),1981年
 
 
培根著名的作品《启发自艾斯奇勒斯〈奥瑞斯提亚〉之三联作》(Triptych Inspired by the Oresteia of Aeschylus)中,左侧板块中的生物形态源于一张潜水鹈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培根工作室地板上的部分废弃物,这也是唯一一幅提到希腊剧作家名字的画作。培根淡化了与奥瑞斯提亚的直接联系,但他却被奥瑞斯提亚所写的“人血的气味向我微笑”这句话所困扰,并且用血液的生动表现一种美学特性。
 
 
《1944年三联画第二版》(Second Version of Triptych 1944),1988年
 
 
在同一个展厅内,有另一幅被深红色主导的三联画,即《1944年三联画第二版》(Second Version of Triptych 1944),现藏于伦敦泰特美术馆,培根在这幅画中回到了他40年代中期作品中的“复仇三女神”形象。
 
 
《公牛的研究》(Study of a Bull),1991年
 
这个大型回顾展览以培根的最后一幅画作《公牛的研究》(Study of a Bull)结束,这幅画作于1991年,却直到2016年才被发现。公牛从画面中走出来,仿佛要冲锋陷阵,但背后的黑色空洞已经打开,将它永远带走。
 
从193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培根跨越了50余年的创作被集中一室,人类与动物之间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和旅程,物种之间的共通性与各自的脆弱,从他的画面中慢慢浮现,斗牛士与公牛之间的舞蹈,也未停止。
 
图片来源于: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
编辑:杨晓艳
上一页1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首届火星潮流艺术节正式亮相武汉三阳设计之都· 黄淋:邀请500+位公众,共创出当下最为...
· 2022青年艺术100年度展——全方位领...· “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到底怎样?
· 北京女藏家700m2的家:超美地下室专为...· 耿建翌——提前离场
· 陈嘉映:艺术与哲学· AFIH2023 Spring 精彩落幕...
· AFIH2023 SpringVIP揭幕...· AFIH2023 Spring即将开幕!...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