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77岁当代隐士梁绍基:生命的富足来自于独处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作者: 来源:一条艺术

《自缚/自然系列 No.31》

梁绍基创作《链: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自然系列 No.79》
从表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西文化冲突、内心割裂的《自然系列 No.4》、《自缚/自然系列 No. 31》……变为对2000年后生存环境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沉思,继而又出现了简约的《残山水》、《平面隧道》,作为其对光、影、声的探索——《天庭》、《寂然而动》、《白光》、《听蚕》等。

在临海养蚕
今年夏天,梁绍基“蚕我 我蚕”展览作品进入紧张的冲刺阶段。
夏蚕原本要在作品上完成大展前最后一层吐丝。但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后又连续骤雨,严重影响桑蚕的生长,滋生了病害。“真的我差点想哭,我还没哭,但感觉到哎呀糟糕。”
“原本想做得很完美,其实也有点乌托邦,‘自然系列’就是天意和人意的磨合。”


开幕前一日,正好是梁绍基生日
蛋糕上的“32”是指“自然系列”创作的年头
曾经蚕吐丝时,梁绍基在工作室里连续通宵几夜,实在熬不住了,把马粪纸往地上一铺,躺上去休息一下,结果一只蚕就掉在颈脖上,醒来发现,衣领和头颈之间,结出了一个薄薄的茧子,蚕一旦开始吐丝,就不会停下来。
“当时突然我就感觉到,我不也是一条蚕吗?”
梁绍基原本给自己的展览取名“我是一条蚕”,他念念不忘养蚕的生命体验。策展人侯瀚如将其深化,取最核心的两个字,于是定了“蚕我 我蚕”。
去年9月初,五、六辆特大货车载着在天台制作的作品驶向上海。梁绍基拎着大包行李,独自搭天台——上海的客运大巴去布展,出发时跟天台山邻居告别,“像去打仗一样,临场发挥,把大的气氛先造起来。”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观众群非常广,也意味着在这展览的艺术,得接受来自大众的眼光。
进入展厅,不少人的第一印象,是惊讶于如此巨大的作品,竟是由幼小的蚕吐丝慢慢织成。一位年轻女孩说,“给我带来的震撼不亚于第一次见到盐田千春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