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77岁当代隐士梁绍基:生命的富足来自于独处

时间:2022年02月08日 作者: 来源:一条艺术

 
 
 
 
 
 
浙江天台山国清寺脚下,工作室一排排高大的窗都挂着遮光帘,里面成千上万只蚕有韵律地摇摆,它们在巨木、石块、铁链上吐着游丝,形成一片片光亮的表面,蚕的身体越吐越短,最后留下“丝尽”后的褐色蛹,等待化蛾。

 

《蚕潺潺》,2011
 

梁绍基来回巡视,观察蚕在不同的生物钟产生的形态变化,依据蚕性对光的敏觉调整它们的吐丝方向,同时不断排除病蚕和清理蚕的排泄物。蚕一旦开始吐丝,他往往通宵达旦、废寝忘食,连续数天守候在旁。
 
梁绍基独居在博物馆提供的宿舍,他不会开车,不上菜场,一直吃食堂饭。因为经常工作得忘了时间,食堂总给他留一份,梁绍基想起来吃饭,就过去用微波炉热一热。

 

梁绍基拍下的宿舍窗外景色
 
今年他77岁,也是养蚕的第33个年头,他把以蚕的吐丝、成茧、化蛾等生命历程做的作品称为“自然系列”。
 
生活中,他也被素朴的自然环抱,天台山流动的白云,万籁有声的松林,寺庙外长满青苔野草的石墙,都成为他灵感的来源。
 
2009年,荷兰授予他克劳斯亲王奖时,其颁奖词是:“中国的概念艺术家,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性。在他的作品中,自然中有艺术,艺术中有自然。”
 
策展人侯瀚如则评价他是“一个独来独往,超凡出世的世界性艺术家”。

 
梁绍基钟爱天台山隋塔
 

与盛名地位相比,梁绍基的朴素令人难忘,他在上海出生长大,如今身上感觉不到都市气息,单肩背着一个旧包,头发不听话地翘起,衣服有时穿反了也不自知。我们提出能不能拍摄他住的房间,他不好意思地摆手说,“太乱了,全堆了书,一个窄窄的地方睡觉”。
 
生活事务完全不挂在心上,2014年个展忙碌完,他得过一次腔梗,在房间倒下以后,突然醒来,抓了电话乱拨,朦朦胧胧地拨到一个朋友,驾车把他送到上海中山医院。恢复过来后他也不太在乎,隔几个月就投入工作了,“创作就是我的释放,很开心,比药还好。”


 
 
 
梁绍基用蚕丝创作,追问的是这个“线”的精神内涵,蚕丝柔弱欲断又似断非断,显示顽强的生命的意志。
 
30多年的“自然系列”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由显性、对抗性,走向内敛,诗性,不断揭示蚕丝材料的内在精神。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