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刘爽丨从全景到街景 ——从里斯本东方艺术博物馆藏“十三行潘趣酒碗”看“长卷式”城市视野的形成

时间:2021年05月24日 作者: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三、东西望洋:“十三行”潘趣酒碗的图像来源
 
 
      巴洛克建筑在中国的最早登陆之地并非广州,而是澳门。而从17世纪至18世纪末,澳门的巴洛克建筑由葡萄牙所主导,发展起独特的“中葡式建筑”(Sino-Portuguese architecture),这种葡属殖民地建筑大多有着中式的形式规划,在结构上却带有葡萄牙商业建筑的极大影响,并迅速在澳门形成连续性的街区,将城市营建成葡萄牙在东方的重要据点。而作为首个与中国建立贸易往来、向中国订购瓷器的国家,葡萄牙早已将“妈港神名之城”澳门视作自身在东方取得成功的见证,因此,自明代起,澳门便成为中国外销瓷的中转港和商船进入珠江流域的必经之地,远洋而来的葡萄牙人借助澳门及上川岛的中转进入115公里外的广州,从而将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网连为一体;各类外销艺术抵达里斯本后分散到欧洲各地,也正是这种航路的控制、密切的地理联系,使得“中葡式建筑”通过澳门的中介,迅速流散到南粤地区,一跃成为广州中式巴洛克建筑的主体,以至于十三行建筑装饰艺术的两大载体——竹筒屋与骑楼——均受到这一风潮的深刻影响。在18世纪末制作的十三行主题外销瓷上(图16),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西式风格对于广州港街区景观的影响,圆拱、立柱与窗套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街区建筑的立面,逐渐形成一种标准化的、“三段式”的立面构图。随着海上贸易的开展,同样的建筑风格还传播到南洋一带,发展出更加丰富的本土巴洛克景观。
 
 
图16 本地商行,十三行潘趣酒碗局部,1785年,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而作为岭南竹筒屋的变体,于20世纪初在广州地区出现的粤派骑楼,更是不断向周边拓展,和南洋地区的葡萄牙殖民地一样,粤派骑楼融合了南欧国家的建筑语汇,单个建筑的门廊被连通为街边廊道,以此适应多雨而光照强的气候。和印度果阿、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地葡属殖民地的商业直街(rua direita)一样,由于相互模仿或商业规划的原因,这种街区形象在视觉上带有一种明显共性——统一、密集、带有连续性的建筑立面。如在广州开平(图17),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依水而建,统一的三角形山花与平顶间隔分布,形成一种高密度的商业街区景观。而在这一风格的发源地葡萄牙,相同的街区场景早已成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里斯本国立古代博物馆所藏的《里斯本商业新街》(Rua Nova dos Mercadores, 图18),系葡萄牙年代最早、流传最广的街区形象之一,这种集中式、统一化的街区能够形成相对“平缓”的天际线,避免了大型地标建筑对于城市轮廓的视觉干扰,从而成为“长卷式”城市景观的最佳表现对象,也正是这种视觉共性,使这种低视点的城市长卷在外销艺术中得到生动展现,即使历史中的十三行不复存在,这种独特的街巷格局也能够在图像当中延续至今,连接起欧亚大陆两端的城市景观。
 
 
图17 广东开平赤坎骑楼建筑
 
图18 《里斯本商业新街》,16世纪,里斯本国家古代艺术博物馆藏
 
 
结语
 
      在17~18世纪,外销艺术与西方图像之间的联系早已司空见惯,但常常被忽视的艺术史问题是,除地志版画以外,还有更多的图像媒介足以证明欧亚两端城市景观的微妙相遇,而在这些形式各异的媒介背后,是更加久远而深厚的图像传统,它们在葡萄牙人所引领的“海权时代”不期而遇,从而诞生了十三行潘趣酒碗上的生动图景。从“全景”到“街景”,城市、社会与实际经验在“物化”的图像中融合在一起,塑造出一种愈发国际化的港口形象,正如小基·采所说,广州、十三行一类的城市手卷代表着一种平行展开的艺术形式,即“描述”(description),将那些被海洋或河流“背景化”的场景强行安排在一种水平的、地图式(map-like)的构图当中[27],最终成为融合风景画和制图的新“长卷式”表达。正是在这种强大的物质文化交流当中,曾在几个世纪中不断进入西方视野的传统城市长卷真正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那些围绕瓷碗壁面展开、“单向”展现的城市景观,无不显示出根深蒂固的界画传统,却又在西方地志图像的视野之下,展现出一种低视角的、发自海上的目光,承载着对于一段航程或是某个城市的遥远记忆。而在欧亚航线的西端,这种城市图景更是从平面绘画走向空间,借助陶瓷艺术建立起一个基于真实城市体验的图像秩序,使得港口城市的视觉文化不断在不同的媒介之间流转,甚至以地图式的视角在同一画面当中将欧亚两端连接起来,从而在图像的“复制”当中“改写”了传统。
 
注释:
[1] [清]夏燮,高鸿志点校:《中西纪事》,湖南:岳麓书社,1988年,第40页。
[2] 梁嘉彬:《广东十三行考》,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3] Teresa Canepa, Silk, Porcelain and Lacquer, China and Japan and their Trade with Western Europe and the New World, 1500-1644, Paul Holberton Publishing, 2016, P.152.
[4] 广州十三行又被称作“鞑靼人之家”(casas dos barbaros)。
[5] Rocío Díaz, Chinese Armorial Porcelain for Spain, Jorge Welsh Books, 2010, P.52.
[6] 王少斌:《<广州港和广州府城图>的视觉情境与虚拟重构》,《华中建筑》,2020年第7期,第23页。
[7] Karen Harvey, Ritual Encounters: Punch Parties and Masculini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ast & Present, February, 2012, No. 214, P.175.
[8] Clare Le Corbeiller and Alice Cooney Frelinghuysen,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Winter, 2003, P.11.
[9] Rosalien van der Poel, China Back in the Frame: An Early Set of Three Chinese Export Harbour Views in the Rijksmuseum, The Rijksmuseum Bulletin, Vol. 61, No. 3, 2013, P.285.
[10] 出自清初诗人屈大均。
[11] Robert A. Leath, “After the Chinese Taste”: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and Chinoiserie Design in Eighteen- Century Charleston, Historical Archaeology, 1999, Vol. 33, No. 3, Charleston in the Context of Trans-Atlantic Culture, 1999, P.48.
[12] Rosalien van der Poel, China Back in the Frame: An Early Set of Three Chinese Export Harbour Views in the Rijksmuseum, The Rijksmuseum Bulletin, Vol. 61, No. 3, 2013, P.287.
[13] Filomena Cunha Alves, Paulo Cunha Alves, From East to West, The Quest for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with Western Themes (1695-1815), Scribe, 2015.
[14] Jorge Welsh, A Time and a Place, views and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export art, Jorge Welsh Books, 2016.
[15] 王少斌:《<广州港和广州府城图>的视觉情境与虚拟重构》,《华中建筑》,2020年第7期,第22页。
[16] Kristina Kleutghen, Chinese Occidenterie: the Diversity of “Western” Object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 WINTER 2014, Vol. 47, No. 2, P.124.
[17] Kristina Kleutghen, P.127.
[18] 林岩、沈旸:《长卷与立轴:两种城市“片段秩序”画法与城市历史空间更新方法》,《建筑学报》,2017年第8期,第15页。
[19] Clare Le Corbeiller and Alice Cooney Frelinghuysen, Chinese Export Porcela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Bulletin, Winter, 2003, P.13.
[20] Museu do Oriente, Presença Portuguesa na Asia, Fundação Oriente, Lisboa, 2008, P.164.
[21] See Le Musée de l’ Orient, Lisbonne, Musées et Monuments de France, 2008, P.57.
[22] 孙晶:《十七至十八世纪荷兰定制外销瓷装饰风格探析》,《世界美术》,2020年第2期。
[23] Oceanos, Azulejos Portugal e Brasil, Número 36/37, Outubro 1998/ Março 1999, P.89.
[24] Kee Il Choi Jr., P.125.
[25] 陈丽碧、黄醒佳:《洪氏卷轴:广州十三行的历史图像》,《美成在久》,2019年第2期,第67-68页。
[26] 易振宗:《南粤民间巴洛克建筑艺术研究——以广州十三行历史街区为例》,广东:广州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第19页。
[27] Kee Il Choi Jr., P.136.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