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解读新型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

时间:2021年04月27日 作者:扎曼别克·纳斯开 来源:阿特网

文化类电视节目是电视领域里最贴近文化,折射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在众多电视节目中,文化类电视节目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节目形式。从1996 年,央视开办了国内第一档读书节目《读书时间》,同年,北京电视台 《读书》、青岛电视台《一味书屋》相继开播,此后央视十套的 《子午书简》、凤凰卫视 《开卷八分钟》、浙江卫视 《花少爱读书》、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的 《书香北京》等,也陆续登上电视舞台。①这是电视节目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通过文化类电视节目,我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唤醒大众读书习惯,增强全民文化底蕴。

虽然文化类电视节目以独特的模式得到了电视观众的一度好评和推崇,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无法继续满足大众全新的审美需求了,逐渐处在“可有可无”状态,甚至《读书时间》等节目宣告了停播,退出了文化电视节目舞台,取而代之的就是眼花缭乱的综艺节目。在新的文化发展进程中,这些新型综艺电视节目更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符合这个“快餐文化”时代了。这些综艺节目给大众的审美愉悦是更直接、更直观,通过这些节目,大众满足了自己对外在的精神和神美需求了。例如湖南卫视1997年推出的大型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以娱乐、歌舞、真人秀等形式,明星嘉宾参与方式,很容易打通了电视节目和公众之间的屏障,从舞台到节目内容、形式,满足了大众的精审及神美需求赢,成了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随着时代的变化,各地大小卫视均在类似综艺节目的开发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资力,出现了综艺节目大潮现象。这类综艺节目虽然传统文化底蕴不高,但以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全民娱乐的共同特点,容易锁定大众精神和神美需求,跟节目形式统一、内容单一,缺乏审美愉悦性的文化类视节目产生了很明显的对比。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型文化类节目,在错综复杂的“快餐式”社会文化中《朗读者》的成功播出并非是偶然的。《朗读者》像一匹黑马,从众多文化类节目和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以全新的理念和模式打造了符合消费时代的文化节目,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开辟了新的天地。从《习近平同志再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4年印发的《意见》,对文艺创作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和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文艺创作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朗读者》的成功播出就是《意见》的具体落实。

《朗读者》的创意创新之处


《朗读者》开播后收到了业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和高度的评价。这些成就是《朗读者》全新创作理念与大众在泛娱乐化的社会现象中所呈现的精神需求高度吻合的结果。

《朗读者》在节目策划过程中重点思考的就是以何种方式体现“朗读”。《朗读者》作为原创节目,必须从过去传统节目中吸取经验,不仅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还要与时俱进,必须符合当今消费时代中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杜绝文化电视节目宿命历史重演。

1.谁来读

《朗读者》作为全新原创文化类节目,在选定阅读者时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虑。明星团队是节目组第一个考虑过的对象,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消费时代里,大众对明星的关注度已饱和,流量明星本身的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不再被大众买张,因此节目组很快否定了这个策划。节目组把重点放在了名人和普通人身上,因为名人和普通人所处的领域和环境给了《朗读者》很大的发挥空间,最终邀请的嘉宾均来自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各行各业,有学者、科学家、艺术家、导演、运动员、著名明星和歌手、也有普通人等等,邀请的嘉宾的共同特点是嘉宾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所处领域有卓越的成就和贡献、公众形象突出、文化底蕴和人生阅历深厚,值得节目组和观众推崇和弘扬等,例如:中国内地男演员濮存昕,中国妇产科女医生蒋励,中国男企业家柳传志,河北工业大学2011级本科生,2014年“感动中国”人物杨乃斌,中国男子体操前运动员,李宁品牌创始人李宁,中国香港女作家张小娴,中国钢琴演奏家吴纯,中国内地男歌手老狼,中国内地导演贾樟柯,中国内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中国油画的代表人物靳尚谊等等。《朗读者》嘉宾果然不负所望,每位嘉宾以自己的影响力和公众形象、感人的人生阅历和文化底蕴,与节目主题相应的经典文学作品相结合,用最熟悉的朗读方式,把自己的情感以文学作品来抒发,使观众不仅了解嘉宾,更要了解和认识文字背后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从而与观众之间建立了文化的桥梁,产生了共鸣。

2.读什么

(1)主题词的设置


主题词并非随机选择的,而是《朗读者》节目组精心策划和设计的。主题词所体现的是节目、嘉宾和观众之间情感的桥梁,通过不同的主题词,连接着错综复杂的性情、通过文学作品抒发,促使嘉宾和观众共同回忆人生、感悟人生。《朗读者》最初就设定了主题词,每一期都有不一样的主题词,而节目组需要广泛的筛选与节目主题词相符合的嘉宾,以嘉宾人生阅历中典型故事来抒发生命体验,又结合经典文学作品片段的阅读,彻底释放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染力和艺术价值,最终与观众达到高度的共鸣。《朗读者》开播以来设置了很多主题,例如: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是《朗读者》第一季的所有主题词,从字面上看每一期每个主题词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并不是每个主题词都是独立的,这样始终保持每一期节目之间有关联和延续。主持人在每期节目进行开场白,把观众带进特定的主题词里,让观众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例如:第一季第一期的主题词时“遇见”,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是:“古往今来,有太多太多的文字,在描写着各种各样的遇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初见面时欢喜的遇见;“幸会,今晚你好吗?”这是《罗马假日》里,安妮公主糊里糊涂的遇见;“遇到你之前,我没有想过结婚,遇到你之后,我结婚没有想过和别的人。”这是钱钟书和杨绛之间,决定一生的遇见。所以说,遇见仿佛是一种神奇的安排,它是一切的开始。也希望从今天开始,世上所有的遇见,都能够让遇见的你我彼此之间,感受到更多的美好。”②

主持人通过这段开场白,突出节目主题词的含义,表述这期节目的主题思想,把观众导入到特定情境里,而后与嘉宾一起围绕主题词进行访谈,让嘉宾讲述人生中难忘的回忆、为最后的文学作品的朗读铺垫,最终通过朗读文学作品,完美的体现主题词的含义。

(2)经典文学作品的选择

根据每一期的主题词,节目组会选择最符合这一主题的嘉宾,通过嘉宾的前期沟通和交流,选定文学作品。这个环节非常微妙和复杂,因为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嘉宾的内心情感的抒发,还要达到对观众的审美感染力。观众通过嘉宾朗读文学作品,更深入的了解朗读者的内心情感世界和文学作品所散发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朗读者》第一季第一期第一位嘉宾是濮存昕先生,通过访谈观众深刻了解了嘉宾的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听到濮存昕先生朗读的文学作品《宗月大师》时,观众被文学作品彻底感染了。老舍的《宗月大师》和濮存昕先生的人生阅历是相吻合的,切合自己的经历来阅读这段作品,让观众回看自己的人生,使人们回想自己在生命中遇见了谁,又是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感悟人生中的每一个遇见。这就是《朗读者》最初想达到的节目效果。读什么?没有比这更贴近人性的了。每一期的嘉宾都会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片段,有散文、小说、诗歌等等,例如:刘瑜《愿你慢慢长大》、朱自清《背影》、单霁翔《至大无外》、泰戈尔《生如夏花》、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王蒙《明年我将衰老》、高尔基《海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曹雪芹《红楼梦》、木心《从前慢》等,这些文学作品从不同风格和不同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谱写着人生哲理,在《朗读者》的真情朗读下,散发着文学艺术的魅力,唤醒了每位观众心中那颗对阅读的渴望之心。

3. 怎么读

(1)《朗读者》定位


《朗读者》最初的策划中明确了节目的定位,《朗读者》不是简单的朗诵会、读书会,《朗读者》的使命是把嘉宾的人生阅历、文学作品和观众的审美需求完美地统一起来。因此,《朗读者》对嘉宾所提出的不像传统朗诵节目那样苛刻、专业的要求。《朗读者》不仅仅是朗读文学作品,而是结合自己人生经历,用最真实的情感朗读文学作品,从而透露读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性。这也是与传统朗诵节目截然不同的地方,过于专业化的朗读形式很难与观众建立共鸣,无法满足朗读者和文学作品及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朗读者一意孤行的朗读,朗读者要兼顾本人与文学作品和观众之间微妙的情感的衔接,并努力把自己的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提升到朗读层面的情感表达。

(2)《朗读者》的原创性

《朗读者》是全新打造的原创性文化类电视节目,没有可参考的其他案例。过去的和现存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模式、结构和内容大致相同,舞台的设计到节目的整体艺术性相对其他综艺类节目而言可谓是平淡,节目的娱乐性、综合性方面一直处在劣势状态。《朗读者》在策划节目最初阶段就着重考虑文化类节目的通病,着力打造了一部全新模式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的模式一般都相互参照的,会出现大同小异的情况,因此《朗读者》节目组从国外邀请顶尖电视模块设计团队,为节目量身订做了全新的模式,从舞台设计和灯效、音效,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呈现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类节目场景(图 1)。同时邀请国内著名文化学者,共同研究和探讨节目核心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朗读者》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图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朗读者》舞台设计效果(节目视频截图)

责任编辑:杨晓艳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